| 高醒华作品《司书王林》赏析 |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04月22日 08:33:19 | 
|   李柏洋 离休干部95岁高龄的高醒华先生之文言作品《司书王林》,是他诸多革命回忆录中的一个经典短篇,写的是发生在78年前的真人真事。当时高老才16岁,他亲历事情的全过程,如今他用讲故事的方式,简要地再现了这一珍贵的历史片段。 文章一开头就点明,我和母亲为避日寇陷城之难,住在峰山的舅舅家。深秋的一天,一个不速之客上门,要见舅舅,说是有要事密谈。舅舅为安全起见,让我去见他。 来人自称王林,并出示了通行证。说我表姐陈碧如是共党分子,现已被青田县自卫队拘捕。队长明说要三百块大洋才可以放人,否则就将表姐向上解送,情况紧急,要我尽快转告舅舅。 我把来人的意思立马转告舅舅,舅舅听了后微笑着说:你表姐现在在四明山抗日游击队,绝不可能被青田县的自卫队抓住,这个叫“王林”的人竟然来敲诈,一定要教训教训他。按舅舅的意思,我立马安排王林住下,并对他说有关事项等舅舅回来再说。 到了半夜时分,突然由远及近传来一阵枪声。王林慌忙起床,惊恐地问我为什么有枪声。当他听说新四军的一支队伍过来了,立刻瑟瑟发抖,脸色大变。 天刚亮,王林就逃得无影无踪,再也不提银圆的事了。 从开篇交代的时间看,这事发生在1944年,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夜。那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浙南游击队,不仅要与凶残的日寇、汉奸走狗进行浴血奋战,还要同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顽固派开展斗争,时局极为错综复杂。 为挫败“王林”的诡计,舅舅和我联手,成功上演了一剧“双簧”,兵不血刃地吓跑了敌人。 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涌动。敌人阴险狡诈和胆小怕死,舅舅和我胸有成竹,沉着应战,一正一反的形象跃然纸上。 自称青田县自卫队的王林,不仅持有通行证,口称“仲川先生”,表面上装作很敬重我舅舅,还煞有其事地说“你表姐陈碧如是共党分子……”云云,一面竭力装好人,表明自己能够主动向上司提出释放表姐陈碧如,并把索要三百大洋的责任推给了所谓的自卫队长;另一面,口气中还带着威胁的意味,说什么“情况紧急,切不可耽误”等等。可是半夜里一阵枪响,他就吓得灵魂出窍,天刚亮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故事中的我,虽然年仅十六,但能清晰地领会舅舅的旨意,面对狡猾的敌人应答自如,巧妙周旋,配合舅舅以骗治骗的双簧剧真可谓天衣无缝。由此可见“我”是一位沉着机智、随机应变、敢于且善于和敌特进行斗争的革命青年。 舅舅是一位足智多谋阅历丰富的革命者,也是整个故事发展的掌控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舅舅得知不速之客来访,采取了“避而不见”的策略,让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外甥去应对来人。一方面体现了他在经历了长期艰苦复杂斗争后的谨慎;另一方面能够知人善任,完全清楚年轻的外甥具有应对敌人的能力,放手让外甥与敌人周旋,自己则在幕后谋划。 其次,舅舅得知王林的来意之后,即刻就识破了王林的真面目,表现得非常镇静,“微笑着对外甥说”,表明舅舅很自信,很有经验。 文章白描与留白并用,给人以想象空间。 全文尚不足八百字,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过程、高潮与结果等叙述都十分到位,将文言文简约精练典雅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故事通篇以白描的手法,背景叙述、人物语言,事件发展,皆不修饰,寓真实于平淡之中,以真实的力量打动读者,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如“1944年夏,日寇三度陷城……”文章开头寥寥二十来字,就把抗日战争后期,疯狂的日寇三次攻陷县城,我随母亲为避开侵略者烧杀抢掠之难,来到峰山舅舅家,时间缘由、地点环境交代得一清二楚。 文章结尾部分“夜半,忽闻枪声由远及近,王起身下楼,惊问……”把“我”与王林的对话和结局全用白描叙述。文章朴实无华,但王林丧魂落魄贪生怕死的丑态鲜活可见。这就是白描的力量与作者的文字功夫之所在。 全文删繁就简,彰显主干,留白手法引人想象。全文有不少留白处:如“我”得知不速之客的来意之后,是如何通报舅舅,并不让陌生人发现破绽的?舅舅为什么“避而不见”?“我”在厅堂是怎样回复陌生人的?“我”是怎样与王林周旋,并安排他住下来等舅舅回来的?这些全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 最为精彩且值得一提的是:舅舅得知来人的企图之后仅以“欺吾也……”一句话三个字,就写出了舅舅明察秋毫并将以牙还牙的策略。至于如何设局,舅甥如何配合,如何调动当地兵力(枪声),皆略去,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文章的留白与中国画的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  
| 原标题: 高醒华作品《司书王林》赏析 | 
| 作者: 网络编辑:吴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