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铨故居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1月12日 08:20:37 |
■黄水晶 姚思铨,又名万湜思,1915-1943,诗人、作家、木刻家、翻译家,桐庐凤鸣(今江南镇)板桥村人。姚思铨故居坐落在板桥村北的一个小土坡上,一座坐北朝南、楼层低矮的三开间楼房。 姚思铨故居是一座砖头石头木头结构房子,东西北三面的墙壁全部是用溪流中的块石砌筑的。房子里没有雕楼画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一切说明,当年姚思铨家里很穷。 姚思铨故居的西边,原有一个大场地,是全村人用来晒谷物、晒草纸的地方,那里还有一棵高大的樟树。再往西,就到村口了,那里有一口大水塘。 1915年初冬,姚思铨出生在这里。姚思铨的父亲叫姚咏兰,母亲俞香娜。其父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他给儿子起名“姚思铨”,是因为儿子的五行里缺金,“铨”字用作人名,为“吉”意。“铨”字本意是衡量轻重的“称”,古时选拔官吏称“铨叙”。取名思铨,是希望儿子能做官的意思,这是一家人对他所寄予的希望。姚思铨小时聪明好学,村人称他为神童。 1927年秋,姚思铨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杭州第一中学。最早得知消息的保长敲锣打鼓来报喜,站在家门口的姚咏兰,却因为拿不出像样的“红包”而羞红了脸。接下来的那一段日子,姚咏兰整天为怎么筹借姚思铨读书费用而犯愁,他东借西借也凑不够儿子上学的钱。紧要关头,姚家族人站出来帮忙,总算为姚思铨读书凑够了学费。这年秋,姚思铨离开板桥,走上了去杭州的求学之路。在杭州读书期间,姚思铨一直被经济所困扰,他的优异成绩和身无分文,常常为同学所诧异。读书期间,姚思铨很怕回家,回家需要路费,而他身无分文。家中十分窘迫,连最小的妹妹也无力抚养而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姚思铨因严重营养不良,不幸患上了肺病。1930年10月,姚思铨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养病。 刚回家,姚思铨把自己关在楼上的房间里。“负笈悠悠已九年,豪志壮魄徒枉然。飘然浮生书墨换,依然故人对故山。”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姚思铨病情渐渐好转,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1931年9月,姚思铨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杭州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12月,《刀与笔》综合文艺月刊创立,姚思铨任主编。刊物经常刊登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的文章、漫画及木刻,远销内地各省。面对国民党当局对刊物横加干预,姚思铨针锋相对,据理驳斥。后来刊物《刀与笔》被迫停刊,前后仅出四期。 1942年,姚思铨积劳成疾,肺病日益加重。他住在缙云岳父家养病,生活十分困难。他不顾战乱和疾病折磨,重新改译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作(1950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并把诗作编集为《黑屋及其它》,并翻译论文集《知识分子论集》、小说集《袁法富之死》、散文集《窗及其它》,还选编了一册木刻集。1943年12月,姚思铨在贫病交迫中溘然长逝。当时报刊评论他“支撑着病体,绞出脑血,一点一滴落在中国干枯的文艺坛上”。冯雪峰称他是“献身于抗战和革命的新文艺工作者”。 |
原标题: 姚思铨故居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