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三次变迁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11月05日 09:24:16 |
■ 章维勇 我家坐落于富春江镇芦茨村,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变迁。 我家原先住在芦茨溪注入富春江的三江口上。那是个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的古村落,著名画家李可染创作的国画《家家都在画屏中》,就取材于当时的芦茨村,画面上可清晰看到“村边一条溪,溪上一座桥,桥头一座庙”的村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富春江电厂大坝开工兴建,乡亲们舍小家顾大家,整村迁移到长厅。水库蓄水后,古村连同数十棵古樟全淹没在水下。 迁移来的村民被安顿在统一建的两处安置房,分别叫“十一间”、“十五间”。相对而建的两排房屋,整齐排列,中间一条主村道。我家当时寄居在村尾姑妈家,她家子女多,房子大,我们就在靠北的一间两层的房里住了下来。好在旁边是学校,让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村旁的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小时候经常跟同伴一起钓鱼捉虾、洗澡玩乐。村民种田之外的副业是打柴砍树烧炭,那时过度的砍伐造成了山林被毁,水土流失,沿溪改造的田地常被洪水冲毁。富春江水库蓄水后形成了旖旎的芦茨湾,但没有改变家乡贫穷的命运。远望富春江大坝,当时的村支书傅关浩想:滔滔的富春江都能筑坝拦截,区区小溪还拿它没辙吗?随即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挖渠引水,开发小水电。党员干部一合计,大家说干就干,于是白云源电站、南坞口电站相继诞生。小水电开发不仅充实了集体经济,还使山腰的梯田得到了灌溉。昔日横流的溪水终于流淌出了美妙的旋律。 在我读初二的时候,因为姑妈的子女都长大有的要成家,住房紧张起来,我们便在村东公路旁择地建了一幢两间两层的泥瓦房,搬到了新家。我在这里娶妻生子,建立了新家庭。上世纪最后一年,又拆掉老屋重建了一幢两层楼的小别墅,这在当时村里算是比较亮眼的了。 有了小水电,加上山林茶园,集体经济充裕了,村里修水泥路,装自来水,还重建了芦茨古寺。只是乡亲们口袋里还是没钱。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山乡,村党支部审时度势,带领群众摆脱旧有的生产方式,锯板厂、车木厂、水晶加工厂一个个像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沉睡已久的山村终于焕发了生机。芦茨湾周围山林被确定为生态公益林后,实施了封山禁伐,此后山林便葱郁起来,水也更绿了。环境好了,游客自然多了起来。一些村民见有商机,开起了饭店旅馆,“迎松旅馆”便是芦茨第一家旅馆。那时候整个村子也不见几座洋房,山还是那样的青葱,水依旧汩汩地流淌。 2006年贯穿村庄的20省道的扩建,为家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我家房屋正好在拆迁之列,这不,2007年我家又迁到了溪边农居安置点。家门口的溪水常年不断流,水温不热不凉,一到夏天不少外地游客来这里避暑。有人提议:如果在下游拦个水坝建成天然浴场,不是能吸引更多游客吗?村委班子商议后,决定在溪边规划建设新农村,引导村民开“农家乐”。就这样,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场,修建溪磡,筑坝拦水,平整河床,加固堤岸……起初村民有顾虑,村支书便带头开农家乐。一年下来大伙儿看他家里客人一茬又一茬就心动了,也跟着一家一家开起来,没几年工夫村里开农家乐的农户就发展到超过半数。随后村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三线”入地,立面改造,建垃圾房、污水处理池,修缮大礼堂……环境变整洁了,山水更灵秀了,空气更清新了,人也长精神了:少了“山里人”的土气,多了一份自信与豪迈。 从“风情小镇”到“农家乐特色示范村”,2012年芦茨又添了“乡村慢生活体验区”的身份。村里又新开了芦茨土屋、悦延居、绿芦驿、画中阁、慕溪晓庐等一批高端民宿。一到夏季,浴场里人山人海,民宿生意更是火爆。 “在这里,吃的是土菜,玩的是野趣,住的是农家房子,空气又特别好,一早还能沿溪散步,感受天然氧吧,让人神清气爽!”一位上海游客如是说。 是啊,当年的封山育林成了今天《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的添彩之笔。虽然为工作方便我在镇上买了房,但家乡是我永远的根,总会时不时回老家看看,找寻儿时的记忆。老屋旧址旁,如今小山坡被削平,已建成粉墙黛瓦的杭派民居。老街干净整洁,屋舍俨然。走在宽阔的“新街”上,一旁是碧波滢滢的小溪,一旁是古色古香的民宿群。善治广场时尚大气,天然泳场人头攒动。白鹭翩然翻飞,游船穿梭,游人如织,远离城市喧嚣,时而传来欢悦的笑声……此情此景,不正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现代翻版吗? 我家的三次变迁,见证了家乡“破茧化蝶”的巨大变化。如今的芦茨已是“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标兵村”,成了桐庐民宿经济的“领头羊”。芦茨的华丽转身,折射出了桐庐全域旅游的奋力崛起和美丽乡村的蓬勃发展,展现了一幅以生态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
原标题: 我家的三次变迁 |
作者: 网络编辑: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