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褚厂长”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7月23日 09:07:58 |
永远的“褚厂长” ——读《褚时健传》有感 罗萍 对褚时健的初步了解,是在2015年去云南旅游的大巴上,那天下午路上有2—3个小时的车程,车上的云南导游一路上都在介绍褚时健。从他不知疲倦的解说中,我知道了云南是中国最好最大的烟草种植地,而褚时健是曾经的“亚洲烟王”,也听出了当地老百姓对褚时健不同的评价。 旅游回来后,我在电脑上搜了一下褚时健:他一手打造的红塔山香烟,曾为国家创利百亿,但其月薪却只有区区的一千元。 后来我又在电视上看到耄耋之年的褚时键,承包万亩荒山,种出了享誉全国的“褚橙”。看着在哀牢山上戴着草帽、荷锄下地的清瘦老人,再回想当年他曾经在一个个濒临倒闭的糖厂、烟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叱咤风云的业绩,不由让人产生敬佩之情。 今年正月里,在杭州工作的舅舅来桐庐。晚饭后,喜欢看书的外甥女坐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地看书。于是大家自然而然说起看书的各种好处,舅舅问我有没有看过《褚时健传》,说周桦写的这本书相当不错,值得一看。 “褚时健这个人确实了不起……”一说起褚时健,身为“鲍总”的舅舅就刹不住车了,就像当年云南导游说起褚时健一样,简直“没完没了”。最后,舅舅答应下次来桐庐一定带上这本书。而我自从听了舅舅热情洋溢的介绍,就迫不及待地在电脑上搜索起来,本打算先看个大概的,不成想竟看得停不下来。 这并不是一本颂扬楷模的书,里面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讲述一个个小故事,很真实,也很有启迪。在褚时健的沉浮故事里,有成长、有妥协、有奋斗、有贡献也有罪过。对于自己人生起落的理解,褚时健比任何人都显得平静:“改革嘛,都要付出代价。”他也不期望别人在说起他时有多少褒扬,只希望能说上一句:“褚时健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 书中有几个细节很有意思,当作者问褚时健年轻时的爱好,褚时健说:“拿鱼(捉鱼)。”褚时健的妻子马静芬说,褚时健1979年的工作调动,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玉溪卷烟厂,一个是山区的矿山。褚时健非常希望去矿山,原因只有一个,那里可以打猎。 褚时健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一个脚踏实地的企业家,入狱前他已经有很多头衔,但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褚厂长”。当作者问到2001年从监狱出来,70多岁高龄为什么还要创业时,褚时健的回答是:“找点事情做总是好的,闲着有什么意思呢?”——他种橙子,和雄心无关,和传奇无关,只和他的人生习惯有关:踏实做事,认真做人。成功、财富都是顺带的结果,面对耄耋之年又引起公众的关注,他非常无奈:“为什么不忘了我呢?”——他一直都只想做自己。 褚时健的脑子里,并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他只知道要做事,把事情做好,目的很单纯。88岁高龄的褚时健,总是兴致勃勃地和作者聊未来5年、10年的褚橙计划,完全不像一个接近90岁的人。 所以这是一本充满朝气的书。当下被互联网裹挟的一代人,习惯于在虚拟生活中获得慰藉,充满朝气地生活、具备脚踏实地的精神对他们而言显得多么重要。 等到数月后舅舅把书送来,我早已看完了电脑版的《褚时健传》。当然书拿到手后,我又看起了第二遍,更何况书里还有舅舅划的重点和写的感悟。重读褚时健,感受最深的还是两个字,那就是敬佩。 褚时健,一位在中国烟草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位将地方工厂发展成世界级行业巨头的能人。 他的人生几经起落:早年丧父,被迫辍学,烤酒、种地;青年重新求学,却遭遇战争,扛过枪打过仗;解放后没能逃脱“右派”的命运,却能埋头搞生产,所在县级糖厂成为当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年过半百,接手濒临倒闭的省级烟厂,将其打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集团企业。 褚时健的成功,源于他的工匠精神,源于他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源于对问题的深远思考,源于他永不服输的人格魅力。从酿酒到糖厂、烟厂,无一不体现着褚时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追求,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关,他无论做什么,最终产品的质量都是有口皆碑的。 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广大职工、所有供应方、销售方等合作对象的利益最大化,一直能站在下属、职工、合作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也是褚时健不断取得成功的原因。 十几年后,褚时健的名字因为冰糖橙享誉大江南北,以70多岁高龄重新创业的故事,激励和影响了无数人,“褚橙”被称为“励志橙”。“一个人的坚韧,要看他在失败后能够崛起的高度。”拜访、学习甚至膜拜“橙王”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不计其数。 褚时健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一次次的磨难并没有把他打倒,反而让他越来越坚韧和隐忍,就像他始终挺直的腰杆。正如尼采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格,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本书由著名传记作家周桦执笔,历经一年多的走访、调查,从褚时健的生平,到他的管理理念、企业家精神,再到玉溪卷烟厂、褚橙等的管理运营,采访之深入,细节之丰富,资料之完整权威,写作之客观理性,值得每一位读者认真品读。 |
原标题: 永远的“褚厂长” |
作者: 网络编辑: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