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把荒滩变绿洲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7月16日 09:08:06 |
■ 周淑凤 梅蓉村是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古称九里洲,俗称洲上,雅称梅花洲。村名美,村景更美,不少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唐诗人方干有诗云:“林中夜半双台月,洲上春深九里花。”可名美景美的九里洲四面环水,且“中间低,两头高”,解放前旱时旱死,涝时涝死。有民谣云:“十里洋滩九里洲,庄稼十年九无收。米桶一年空到头,有女不嫁九里洲。” 解放以后,梅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渠引水、沙地改田、建抽水机埠、成立水果专业队、修防洪大堤、修水库、修地下长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1965年《浙江日报》发表了梅蓉村村歌《歌唱九里洲》,歌中唱道: 九里洲,九里洲,洲上泥土黑油油, 沉甸甸稻穗迎风摆呀,四季水果满枝头呀, 粮丰林茂六畜旺,哪个不夸九里洲? …… 这以后,荒滩变绿洲、旧貌换新颜的梅蓉声名远扬:自1963年至1991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44批次482位外宾前来梅蓉:1963年外交部副部长黄镇陪同29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和官员来梅蓉参观访问,1966年李先念副总理和浙江省委书记江华陪同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前来参观访问。梅蓉村也多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日报、解放军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报刊上,出现在画家叶浅予和作家叶文玲的作品里,出现在外国电影公司拍摄的风光影片中。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摄制了一部近10分钟的短片《访梅蓉大队》…… 这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一段让梅蓉人无比自豪的历史,它抒写了“敢把荒滩变绿洲”的伟大梅蓉精神。 梅蓉精神是什么?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天动地史诗。 梅蓉村原本八成都是沙地,要想吃饱饭,必须开渠引水、沙地改田!但富春江水自古往低处流,怎么办?“求人不如求己”,说干就干!党员干部一马当先,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边干边摸索,屡败屡战,越战越勇。从1956年始,历时8年,修成了一条覆盖全洲的15930米长渠,机埠17个,灌溉面积达3300多亩,实现了沙地变水田。从此,水稻一年两熟,粮食自给自足,并向国家卖余粮。 为高产稳产,还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工程,让“沙地变沃土”。他们因地制宜,三管齐下——挑塘泥,种紫云英,养猪。全村600多人的挑塘泥队伍浩浩荡荡,每亩500—800担的标准,一直挑到大年三十下午三点,大年初三又开工;紫云英种植面积达500多亩;生猪养殖1800多头,户均4头多。这项历时数十年、投工数百万的工程,让粮食产量不断提升:1961年亩产超纲要,1982年超双千斤。 解决了吃饭问题,如何改善“捉襟见肘”的集体经济?他们确立了“一手发展粮食生产,一手抓果木生产”的发展思路。成立水果专业队,向“人走过脚起泡,蛇游过要烫死”的荒滩开战。队员们吃住在果园,搬石头、挖坑、挑泥、育苗、种苗,还到学校、招待所、商场等厕所掏粪施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1963年水果总产量达356000斤,有杨梅、枇杷、柑橘、桃、李等十多个品种,销往本地和杭州等城市,换来了“真金白银”,为村水利基础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梅蓉精神是什么?是公私分明、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风格。 开渠引水没有资金怎么办?村干部一声号召,各家各户几元、几十元、十几元,甚至把卖鸡蛋的钱都凑出来了。水果丰收了,但水果专业队队员不吃,因为水果是集体的,偷吃是可耻的,即使烂水果,也要用钱向集体买,好的都挑去卖,尽量为集体多赚钱…… 共产党员徐阿罗,村里最早的“领头雁”之一,为了集体事业,用掉的“围身布”(汗巾)积起来都有好几担。作为开渠引水工程的总指挥,他既当官又当兵,一会拿着图纸点兵调将,一会又和社员一起抬石头。他还带头学技术,什么难学什么,成了“土专家”和“多面手”。他以工地为家,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被誉为一心为集体的“实干家”。 大队妇代会副主任奚爱娜,天寒地冻天,主动为500株桑树整枝,手被磨出了泡。养蚕时,怕蚕宝宝冷,就养到自己的房间。队里需要用地,可以调换,她却说,“不用调换,集体拿去用好了,我家菜地够了”……她爱生产队如家,从不计较得失,被评为“县优秀党员”“县六好社员”。 在梅蓉村,像徐阿罗、奚爱娜一样爱集体的干部群众不计其数。 梅蓉精神是什么?是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斗志。 无论是集体化时期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林牧副业,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经商办企业,梅蓉干部群众都以大无畏的气概走在时代前沿,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他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钱,全村集资;没有技术,“土匠人”当技术员、工程师,自己摸索;粮食生产上去了,种植果木,发展造船、运输、养殖等副业;政策放开了,就尝试当老板,从1984年第一个蜜饯厂成立开始,以后,春江蜜饯厂、梅蓉罐头果品厂等接踵而至,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并出口创汇,获得了桐庐县第一批“出口创汇企业”的光荣称号。 …… 富春江上,那点点白帆,在门前流淌, 一江渔歌,如痴如醉,一路林荫,如梦似幻。 桃花红,菜花黄,九里梅花十里香。 富春江上,那阵阵果香,在梦中徜徉, 一岸岁月,如火如荼,一山杨梅,如烟如丹。 农家乐,农家乐,四季鲜果四时尝。 访一访郭王庙,走一走老祠堂, 吟一吟方干诗,看一看九里滩, 渔浦江山星月转,风情梅蓉扬风帆。 这是2012年创作的梅蓉村新村歌《扬帆梅蓉》(王樟松词、夏林青曲),从中可以看到今日梅蓉景象和梅蓉人民的美好生活。 梅蓉人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书写过“敢把荒滩变绿洲”的伟大传奇。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层层金色的稻浪和一阵阵醉人的果香,换来了梅蓉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代代梅蓉人的幸福生活。历史渐渐远去,未来款款走来,站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的起点上,梅蓉精神如梅蓉杨梅酿就的美酒,香甜醇厚,历久弥鲜,它将激励梅蓉人民乃至桐庐人民继续奋发向上,书写新的传奇。 (本文获“读党史 颂党恩”全县征文大赛二等奖) |
原标题: 敢把荒滩变绿洲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