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凝诗注评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6月02日 09:06:54 |
最早知道唐代诗人徐凝,是缘于苏东坡的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这首诗有个比正文还长的标题:《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 在我的心目中,苏东坡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话自然不可轻忽。 于是找出徐凝的“恶诗”,即《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读之再三,仍然消除不了心头的疑惑:“一条界破青山色”怎么就“至为尘陋”了呢? 后来所读书略多,知道后世也有不少诗界大咖对东坡的评语不以为然,为徐凝抱不平的。 第二次对徐凝有深刻印象,也是在好多年前,读到他的《题缙云山鼎池二首》其一:“黄帝旌旗去不回,空余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不禁又产生了疑惑。 我老家在丽水市莲都区(旧丽水县)的乡下,与缙云接壤。读初中时参加夏令营,游览缙云仙都,景区导游隆重介绍了这首诗,说是大诗人白居易留给缙云人民的珍品。 这首诗确实写得好,和白居易的大名一起,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说是徐凝的作品,又是怎么一回事?古代诗歌名篇中,“一诗二主”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因证据湮没,已经成为悬案。 但这首咏鼎湖峰七绝的版权归属,并没有那么复杂,从文献流传来看,毫无疑问是属于徐凝的。 只是由于元至正年间仙都山道士陈性定编集的《仙都志》误录为白居易作,此后明万历《括苍汇纪》、清《缙云县志》均沿其误。 历代各地志书,因为编纂者水平和认真程度不同,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志书对史实的处理比较随意,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仙都志》“题咏”类收录唐宋诗人吟咏仙都之作六十余首,大多不录诗题,于体例已极不规范;起首将徐凝《题缙云山鼎池二首》一拆为二,系“其一”于白居易名下,并未交代有何版本依据,从白居易的作品流传、生平经历等方面也找不到其他佐证,在学术层面本来不值一驳。 但由于白居易名气大,后人或许出于“傍名人”的心态,乐传其讹,以至官方宣传也都采此误说,一些作家还绘声绘色地演绎出白居易游仙都创作此诗的故事。 徐凝为缙云仙都留下令后人搁笔的佳作(《唐诗纪事》引《郡阁雅谈》说徐凝题此诗,“自后无敢题者”),当地人却用剥夺其署名权的方式予以回报,这对徐凝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为此我写过一首七绝:“诗人络绎入仙都,徐子遗篇耀鼎湖。借问古今贤地主,剩将何物答琼琚?”算是我作为丽水人向徐凝聊表愧疚之情吧。 徐凝是唐代睦州分水县人。睦州,有时又称严州、严州府,历史上曾是浙江的大州,为“浙西重镇”,后并入杭州;分水则于1958年并入桐庐县,成为一个镇。 王顺庆先生生于1944年,可谓严格意义上的徐凝同乡。无论分水还是桐庐,睦州还是杭州,皆为人文荟萃之地,代有才人。 王顺庆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立志于乡邦文献的整理,数十年来笔耕不辍,编著《分水访碑录》《分阳诗稿选赏》《分阳书画》,参与编撰《悠悠分水》《古邑分水》等,硕果累累。 王先生好诗词,擅吟咏,由他整理注评徐凝诗作,可谓得其人也。他耗费五六年心血,编成《徐凝诗注评》,不耻下问,询及刍荛,让我得以先睹为快。 翻阅《徐凝诗注评》初稿,具见王顺庆先生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这是迄今最全面最权威的徐凝诗读本。 一篇近两万字的前言,详细介绍了徐凝的生平、徐凝诗作流传情况、徐凝诗的艺术特点,言之有据,绝无浮泛之语。 正文搜集现存徐凝诗作一百余首,一一作注释、评析,不避难,不取巧;而王顺庆先生所具有的“分水人”和“诗人”这两重身份,使他对徐凝诗的理解别有会心,注评文字因而也更能切中肯綮。 尤其是对徐凝的名篇,如《庐山瀑布》《自鄂渚至河南将归江外留辞侍郎》《忆扬州》等,除疏通字词典故外,复广征博引,介绍创作背景、汇集历代评论、分析艺术特色,剥茧抽丝,题无剩义。 徐凝诗散佚不少,是一大遗憾;但千载之下能遇到王顺庆先生这样的有心人,又是一件幸事。 近年来,在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各地日益重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这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文献整理、学术研究、普及推广、创新应用等层面,其中的文献整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没有扎实的文本支持,其他工作难免根基不稳,甚至成为空中楼阁。如果各地多一些像王顺庆先生这样的文史工作者,能够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从事乡邦文献整理,则不仅可以告慰先贤,更能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尚佐文) |
原标题: 徐凝诗注评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