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瞻山斗 垂范缙绅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5月21日 09:03:12 |
——一代名辅姚夔 ■ 邱升阳 《严州府志卷之十三》严州府人物志中,桐庐姚夔和同朝代同龄的“三元及第”的商辂紧紧并列在一起,府志里对两人的评价大致相当,所用笔墨字数明显多于其他名臣,而姚夔排在商辂之前,介绍姚夔的字数略多于商辂。府志《乡达列传》有个开场白:“世有出处,国有臣邻。汉唐以后,嗣多哲人。典刑尚在,昭代如新。式瞻山斗,垂范缙绅。”我这里用“式瞻山斗,垂范缙绅”来形容姚夔,瞻山斗谓仰高贤也。 明朝时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一群不守规则的使者,擅自改变入贡的路线,而有一人想到一个好办法,轻松搞定此事,让这些不守规则的人吃了一个闷亏,这个人就是姚夔。古时候的人很重视礼法,不仅是市井小民,就连皇亲国戚也同样不敢怠慢。并且“礼”同样渗透进各行各业,同样被各种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重视。其中使者这方面,就有许多“规矩”是他们必须遵守的,比如道路,选哪条路,走哪些地方也都是有规定的,如果你随便乱走,那就是十分不礼貌的事情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在故意挑衅,所以,一般情况下,使者入贡是不会擅自更改路线的。 明朝时期,大同猫儿庄本是北方胡虏入贡的正路。而在明宪宗成化初年,就有使者从其他路线进入。宪宗因为守臣的奏报而准许了这次入贡,虽然这些使者这样做确实让人十分不舒服,但一时间群臣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处理这件事,总不能让这些人原路返回,再重新入贡一次吧。而礼部尚书姚夔想到了一个办法,便奏请皇帝。皇帝一看有人主动来解决此事,当然乐观其成。于是将此事全权交给姚夔处理,而姚夔的处理方法也十分简单,就是将一切宴赏的礼节尽量简化。这样一来,入贡的使者当然不高兴,便质问姚夔,姚夔则一本正经地告诉使者说:“过去北方使臣进贡都从正路走,朝廷均以隆重的礼节对待。现在你们从小路来,不合常规,所以怀疑你们不是北方的头目,因此只能以其他地方的使臣礼节来待你。”姚夔这是明显的将计就计,毕竟这些使者理亏在先,自然无话可说。 《明史·列传》六十五《姚夔传》: 姚夔,字大章,桐庐人。他是孝子姚伯华的孙子。正统七年中进士,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第二年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又说:“预备仓本来是赈济贫民的,而里甲担心贫民不能偿还,就隐藏不报。致使贫民向富户借贷,加倍偿还。百姓收获粮食刚刚结束,马上就到了困乏断粮的地步。这样贫民不仅碰上收成不好的年景要闹饥荒,就是丰收的年景也要闹饥荒。请求陛下下令给天下的相关衙门,每年两次打开粮仓放粮,一定要亲自勘察,先给那些最贫困的人。”皇帝命令立刻执行。 景帝监理国事,众大臣商议劝他即皇帝位,没有结果。就拿这事询问负责监督进谏的官员们,姚夔说:“朝廷任命大臣,就是为了国家考虑的,为什么要议论纷纷呢?”计议于是就有了结果。景泰元年,姚夔被破格提拔为南京刑部右侍郎。景泰四年改任礼部,奉命考察云南官吏。 天顺二年改任吏部。有一个知府因为贪污败露,贿赂石亨请求复职,姚夔执意不许,这件事就停止了。(石亨以首功进爵忠国公,其下属、亲友、故交因此有四千余人得官。石亨结党营私,势焰熏灼,不附石亨的正直之臣斥遂殆尽,一些小人竞相走其门路。而姚夔不卑不亢,兀立不附。)天顺七年,姚夔代替石瑁担任礼部尚书。 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建议,下令南京以及浙江、江西、福建的诸生,缴纳米粮救济灾荒就可以进入国子监。姚夔上奏停止了这件事。姚夔坚持认为,济荒应由国库支出钱粮,或发动富室赞助解决,不应靠变相卖学来实现。这不仅损害国子监声誉,而且增加诸生负担。成化四年,因为灾害怪异现象多次出现,姚夔上疏请求皇帝“出席并勉励御前讲经的活动,裁决各种政务。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节约费用”。又说:“今日能遵守成化初年的政策就够了。”他所请求的十件事,皇帝都立即答复许可。 皇帝宠信番僧,番僧里有被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了等级,没有限制。狡诈不法的人羡慕他们,争着做他们的门徒。姚夔极力劝谏,情况才渐渐好转。 五年,代替崔恭做吏部尚书。雨雪失常,姚夔借机力陈时政弊端二十件事。七年,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姚夔又偕同群臣上奏二十八件事,大体上是以杜绝请托,禁止采办,体恤士兵工匠,减少劳役,安抚流民,节省过多的费用作为紧急事务。皇帝大多采纳。第二年九月, 南京、浙江发大水。姚夔请求皇帝让朝廷大臣共同谋求安抚人民消除祸患的办法。每次遇到灾祸发生,姚夔就会请求皇帝赈灾抚恤,忧虑的神情在脸上表现出来。第二年,姚夔去世,朝廷赠予少保头衔,谥号为文敏。 姚夔才能远大,胸襟磊落。有时朝廷商议没有决定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作出决断。他在吏部的时候,留心人才,不避亲戚朋友(举贤不避亲)。当初,王翱掌管吏部,专门压制南方人,北方人喜欢他。等到姚夔掌管吏部时,很重视南方人,他评定推荐的人都能称职。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虏,姚夔果断建议拥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景泰初年,姚夔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礼部侍郎。英宗复辟后,被调往南京,不久又被调回,后累官至礼部尚书,掌管贡举。钱皇后去世后,姚夔不惧周太后的权势,力请钱皇后与英宗合葬,最终使明宪宗及周太后同意所请。后迁任吏部尚书,加授太子少保。成化九年(1473年),姚夔去世,享年六十岁,获赠荣禄大夫、少保,谥号文敏。姚夔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才干过人,每当朝议不定时,他总能一言立决,为朝局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著有《姚文敏集》八卷。 姚夔,桐庐的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姚天官”,又称“姚文敏”、“姚冢宰”。 万历严州府志里说姚夔“幼颖敏,经史过目成诵,为有奇气”,是个神童。姚夔的老家,据老一辈讲,就在桐庐东门头姚家弄。桐庐人爱吃的早点“姚天官煎包”,肉汁丰满,味道鲜美,就在桐庐江北。 当地百姓对姚夔有着朴素的家乡人感情,有几个民间故事可以印证。相传姚天官的外婆家就在分水白云山腰的乌寿这个地方,小时候姚天官就是在乌寿长大的。不幸的是,传说姚天官的父亲不长命,姚天官还是一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后来有一个江西人到白云庵烧香路过乌寿,经人撮合,姚天官母亲嫁给了这个江西人,姚天官七八岁时去了江西。由于姚夔不是江西人亲生儿子,在江西那边经常受欺负,一边来自他继父,一边来自当地的孩子。但是这些苦难并没有消磨姚夔的斗志,他一直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相。他很朴素,母亲八十大寿,他回家给母亲祝寿时,穿着一件旧衣服,当地官员把他拦在路边不让他回去。姚天官拿出皇帝写的祝寿对联,官员才知道他就是姚天官,便纷纷下跪拜他。姚天官回到朝廷后,皇帝问姚天官,当地官员对他的态度如何,姚天官因身体不适,没有回答,只是把头摇了一摇,结果皇帝大怒,江西官员被杀被免了大半朝。民间流传顺口溜:姚天官把头摇一摇,江西官员杀掉大半朝。江西是道家圣地,被革的官员如何忍得下呢!他们来到浙江寻姚天官家祖坟地。其中就有一位被革职的官员和妹子一起来到钟山一带,看到白马岭下有一小山,山头有块巨石,见四周山脉条条似龙形,一数有九条。他们看出了这是九龙抢珠宝地。于是便走上小山,察看地形,临走又放下一枚铜钱,做好记号,以便下次来找。回到江西,两人准备择日挖起先父遗骸去浙江安放。 本地有一邵姓员外,一日梦见东岳大帝指点,于某月、某日、某时在白马岭脚小山头动土,兴建一座庙宇,以保万民之安。梦醒后,邵员外召集各村富豪,把菩萨托梦造庙于白马岭脚和动土时间告诉大家,众人一致赞同按菩萨所托去做。这造庙的事传到三乡四邻,村民纷纷参与,没过几月,庙宇落成。再说江西兄妹两人背着父亲遗骸也到达浙江桐庐,因他们是外地人,不能明目张胆的把遗骸放到人家的土地上,需要在夜里安放。三更时分,兄妹来到小山上,二人一看惊呆了,没想这里这么快就造起了庙宇。次日早晨,百姓、工匠俱至,见兄妹俩人抱着一包骨头已死于墙下。这个庙宇据说就是钟山白马岭脚的大殿庙,建于明末清初,至今有300余年历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该庙设立了钟吴小学。五十年代初期,改为钟山中心小学,后学生数增至五六百人,教室不够,就利用偏殿和正殿场所。六十年代吴宅建新校舍,学校迁到吴宅。庙宇便空虚,后被毁。 民间还传说,有一次姚天官回桐庐,他想去看看外婆,姚天官由八个人抬轿,一直抬到里范家,他说要到里范家陈关根家的那棵枣树下看看。他告诉随行的人和里范村民,他小时候跑里范家来玩,就爬上这棵枣树摘枣子吃,这棵树上的枣子特别甜。他先去看望了外婆,再去白云庵拜了佛,后来他把外婆一家迁出了大山。姚天官还对里范家的村民说,白云山上的天灯一到晚上就挂在天上,让村人怎么也想不明白。 一代名辅,三朝元老,姚夔永远是桐庐人的骄傲。 |
原标题: 式瞻山斗 垂范缙绅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