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崔涂的羁旅诗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5月21日 09:02:28 |
■ 王天忠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承载着一方人的记忆。话说崔涂,即使双脚离开了故乡的土地,故乡却从未离开他的心里。对于童年时代的家乡,对于严子陵钓台,他始终保留着美好而温馨的记忆。崔涂在晚年写下《与友人同怀江南别业》一诗,诗中有如此温情字句:因君话故国,此夕倍依依。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 说起别业,中国园林史上最著名的别业当推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是一个可居、可游、可耕、可牧的郊野山水园林。崔涂既然有别业,至少说明其家庭殷实。 这首诗,大约是崔涂在中和五年(885年)在长安所作。那一年,崔涂在离蜀三年后,与在成都结识的一名叫李明府的官吏相逢。于是,想起了自己多年前游历巴蜀的往事,也强烈表达了漂泊的孤苦与乡愁。这正是:身在乡间时,田园诗意很远;当人离开时,故乡反而近了。 故园犹合有池台 崔涂,字礼山,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888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善音律,尤善长笛,《全唐诗》存其诗1卷。 关于崔涂的祖籍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桐庐人,也有说是睦州(今建德)人,还有说是江南以及富春江一带人。《唐史》和《严州府志》及桐庐地方志中均没有他的生平记载,相关史料大多来自《唐诗纪事》卷六十一(元·辛文房《唐才子卷》卷九)的刊印记述之中,而唐诗纪事很少论及作者的生平。特别是关于崔涂其人著述状况、社会关系等,尚有许多需要考证。 《唐才子传》说他是江南人,也许是来源于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或许就是随顺当时“崔为睦州诗派之一”的说法,这就是崔涂“籍占江南”的出处。说崔涂是富春江一带人,也只能是桐庐籍而不会是富阳籍,因当时睦州诗派并没有涵盖富阳籍诗人。 197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建德虽为睦州诗派范围内,但钓矶和池台都在桐庐境内,所以说,崔涂是桐庐籍人。 崔涂在其《和进士张曙闻雁见寄》一诗中说:“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他诗中的故园池台显然是指桐庐钓台。因桐庐郡的治所当时在睦州(治所在今梅城),便有了崔涂是“桐庐人”之说。有文史专家认为,这就将崔涂的祖籍明确了。此外,清蘅塘退士(孙洙)与夫人徐兰英编选《唐诗三百首》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对此也有相同的刊载。因此崔涂祖籍为桐庐是有据可依的,也是令人可信的。 唐朝被称为“诗唐”,诗人灿若繁星,诗作高达5万余首,崔涂创作《除夜有怀》能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得到较高的评价,十分不容易。 晚唐浙江诗人有一独特现象,就是漫游巴蜀等地,如方干、罗隐、贯休、李频等,故多写旅愁之作。崔涂生活在唐王朝趋于衰颓没落的时代,藩镇作乱,朋党倾轧。崔涂终生飘泊,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广明元年(880年)腊月,长安城里不见迎新年的迹象,满是肃杀之气。黄巢率领的起义军直逼长安。腊月初五(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带着宦官田令孜和妃子等仓皇出逃,奔向成都。大唐王朝的荣光自此一去不复返,而一位诗人却把个人命运绑在了晚唐王朝逐日衰败的历史车轮之上。诗人崔涂为取功名入蜀,然而三年蜀中羁旅,最终只留下“海棠花底三年客”“始惭虚到蜀城来”的感慨。 海棠花底三年客 崔涂擅长通过描写所咏之物的处境来寄寓内心的情思,尤以两首《孤雁》诗闻名,有“崔孤雁”的美名。 崔涂善音律,尤善长笛,长笛声中品其诗,更觉情调苍凉,意殊凄怅。《孤雁》其一:“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孤雁》其二:“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第二首堪称崔涂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暮雨寒塘、暗云冷月的环境描写,展现孤雁形单影只、谨慎惊恐,以此投射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借失群的孤雁寄寓自己羁旅漂泊、孤独无依、愁闷迷茫的心境。一语成谶,这首诗也成为诗人一生命运的写照。 崔涂一心一意追求功名,但身处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军阀割据的动乱中,唐王朝的江山在风雨飘摇中日渐倾覆,社会的不安定更增加了文人举业的艰难程度。崔涂一生不止一次落第,他在《上巳日永崇里言怀》中写道:“未敢分明赏物华,十年如见梦中花。游人过尽衡门掩,独自凭栏到日斜。”感慨在长安困于科举数载仍一无所获的失落。 唐僖宗逃到成都后,在成都四年零两个月期间,举行了三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这让为求取功名辗转漂泊的崔涂看到了希望,写下《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欲怆峨嵋别,中宵寝不能。听残池上雨,吟尽枕前灯。失计方期隐,修心未到僧。云门一万里,应笑又担簦。” 中和元年(881年)秋,尝尽了流离之苦的崔涂从湖南溯江入蜀,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治理国家的理想抱负。然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得晚唐的科举形势更为严峻,朝中的很多职位都被朋党及权势贵族把持,再加之科举风气败坏,他要想及第更是难上加难。 崔涂在成都连续参加了三次考试均未及第,中和四年(884年)秋,诗人离蜀东归。他在成都写有《海棠图》:“海棠花底三年客,不见海棠花盛开。却向江南看图画,始惭虚到蜀城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蜀中三年的伤感失落、孤独愁闷。 蝴蝶梦中家万里 羁旅途中,尤其在落第失意和与友人告别时,崔涂最强烈的情感就是漂泊的孤苦与思乡,代表作是其入蜀途中恰逢除夕写的《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除夕万家团聚辞旧迎新,诗人却独自漂泊在异地他乡,在下雪的寒夜孤独地思念故乡。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与童仆更加亲近,明天就是新的一年,可是等着诗人的依然是遥远艰险的漂泊之旅。 到达渠州(今四川渠县),已是第二年春天。远行千里只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崔涂作《渠州冲相寺题名》《春夕》。据称今天在渠县冲相寺定光岩石刻中,还有《崔涂题名记》:“中原黄贼扇乱前进士崔涂避地于渠州春日独游冲相寺由此闲眺翌日北归。”《春夕》堪称崔诗上佳之作:“水流花谢本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不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诗歌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和对比,创造曲折幽深的情境,虚实相生,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突出表现了愁苦的思乡之情。由回忆故园读书的情景转向如今的满镜华发,表达了对回归故乡的深切渴望。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穿越到唐朝的一个春天,看到孤独的诗人一脸愁苦,在冲相寺内踟蹰吟诗。 崔涂仿佛在“苦吟诗人”贾岛身上看见了自己。作于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的《过长江贾岛主簿旧厅》云:“雕琢文章字字精,我经此处倍伤情。身从谪宦方沾禄,才被槌埋更有声。过县已无曾识吏,到厅空见旧题名。长江一曲年年水,应为先生万古清。”公元837年,贾岛被贬至此,诗才被埋没,如今人去厅在,世事浮沉,诗人倍感伤情。他在贾岛的境遇中找到了共鸣,觉得自己和贾岛一样,满腹诗才都无处可施,有理想抱负却不得志,字里行间展现出自伤自怜的无奈慨叹。 中和二年(882年)春,崔涂在成都参加第一次科举落第,有感而发《蜀城春》:“天涯憔悴身,一望一沾巾。在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怀才皆得路,失计自伤春。清镜不能照,鬓毛愁更新。”客居蜀城,身边没有亲朋好友,诗人落第后连个倾诉苦闷心绪的对象都没有,满眼蜀城春色,自己却黯然伤神,白发又生,内心的苦闷、失落、压力只能独自排遣。整首诗虚实结合,实写自己的处境和现状,虚写处在这种压力下的联想景象。诗中用“有芳草”和“无故人”形成对比,一“有”一“无”,更突出了羁旅他乡内心的孤独惆怅。 岁寒应识栋梁材 位于成都西门金花桥侧的净众寺是崔涂在成都的居所。净众寺内松柏高大苍翠,想到自己不远万里入蜀参加考试,他借吟咏古松的苍翠挺拔、不屈不挠,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写有《题净众寺古松》:“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故园未有偏堪恋,浮世如闲即合来。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清阴可惜不驻得,归去暮城空首回。”诗中除了咏叹松树的坚韧挺拔外,更寄寓了“岁寒应识栋梁才”的美好期许,期待自己也能像眼前坚韧挺拔的松树一样,即使现在的苍翠被暮色掩盖,有朝一日还是会被赏识、被当成栋梁之材来重视。 唐朝文人多有寄居佛教寺院的经历,或短期寄宿,以寺院为逆旅;或长期寄居,以寺院为习业之所。崔涂入蜀无亲无友,一路上都是寄宿寺院。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寄宿鹤林寺,作《秋宿鹤林寺》:“步步入林中,山穷意未穷。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烛焰风销尽,兰条露湿空。又须从此别,江上正秋鸿。” 寄宿寺院,孤独的崔涂在成都结交了不少僧人。《秋夜僧舍闻猿》:“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诗人秋夜借宿在天彭僧舍,与僧人夜话身世理想和心中不平之事,两人惺惺相惜,情谊深厚。 李明府是崔涂在成都认识的一名官吏。崔涂在离蜀的三年后和他相逢,作《途中感怀寄青城李明府》:“鳞鬣摧残志未休,壮心翻是此身雠。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耕钓旧交吟好忆,雪霜危栈去堪愁。如何只是三年别,君着朱衣我白头。”在寒冷雪夜,回忆与李明府一起耕钓、吟诗的场景,感叹如今分别三年后自己仍然没有取得功名,而昔日朋友已经“着朱衣”,崔涂在诗中表明自己依然持有雄心壮志,依然发愤图强。 中和四年(884年)秋,崔涂离开蜀地,在嘉州(今乐山市)作《秋日犍为道中》:“久客厌岐路,出门吟且悲。平生未到处,落日独行时。芳草不长绿,故人无重期。那堪更南渡,乡国已天涯。”在夔州作《巫山旅别》《江上旅泊》等诗。光启元年(885年),崔涂回到长安,继续为应举之路奔波。 光启四年(888年),崔涂终于登进士第。然而这并未成为诗人实现壮志的开端,他反而从历史中消失了,及第之后的事迹几乎不见史籍有确切记载,卒年不详。在《南山旅舍与故人别》中,崔涂写道:“病知新事少,老别旧交难。”“那堪试回首,烽火是长安。”也许,在长安终南山与故人告别后,他就“老大游陇山”了。“此去如真隐,期君试一瓢。”漂泊蹉跎一生,这也许是崔涂最后的领悟。 |
原标题: 晚唐诗人崔涂的羁旅诗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