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访桐君山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1月04日 09:04:53 |
刚到桐庐,就听到了关于桐君和桐君山的传说,桐君是“中药鼻祖”,桐君山因药祖桐君而得名,是桐庐之根。我心里早就想去踏访桐君山,去叩拜这位流芳千古的桐君老人。 2020年11月7日,立冬。 这天我的踏访桐君山的计划终于实现了。 立冬,冬之始也。但江南的气温却不低,没有丝毫冬天的感觉。这天是周六,阳光明媚,我踏上了造访桐君山的行程。平时因工作忙没有时间出来,我现在已经是桐庐的一员,所以把今天的踏访称之为寻根之旅。 驱车十五分钟就到了桐君山下。 桐君山依水而立,位于富春江和分水江交汇处,山并不高,海拔才六十米左右,这样一座小山却名扬天下,是与下面这个传说有关的:相传,黄帝时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世,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手指桐树,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称此地为药祖圣地。山也以“桐君”名,县则称“桐庐”。桐君山从此名扬天下,真乃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清末梁启超称桐君山为“峨眉一角”,而康有为则赞誉桐君山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 我拾级而上,时令虽到立冬,桐君山却是秋意正浓。目之所及,苍松翠柏,青林翠竹,古树掩映,在向世人昭示着桐君山久远而饱经沧桑的历史。山路道旁野草点缀,青黄相间,还偶有小花开在季节的深处,这些不知名字的小花虽不起眼,依然开得欢快,用它们的执著装点着这江南的深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啊。山道甚是幽静,虽是周末,但少有游人。台阶上偶有黄叶随风舞动,向人们提醒着季节的到来。岁月就是这样,总是如期而至的,不会因你没有准备而推迟归期。 穿过龟鹤守望的药祖殿就登顶桐君山,桐君塔耸立山顶,仰望白塔,耸入云端,几只像黑点似的小鸟在绕塔尖飞舞,这时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声音仿佛在耳畔响起:“钟响三山塔,潮平七里滩。”桐君塔饱经岁月的沧桑,虽几经毁损,但屡经修复,依然耸立山巅,见证着美丽桐庐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白塔旁边,山顶的一角临江处建有一座飞角流檐的“四望亭”,在亭中小憩,山风拂面,扑鼻而来的是不远处的桐君祠的香火气息。耳边不时响起撞击铜钟的声音,浑厚而绵长,在山谷中久久回荡。俯瞰美丽的富春江,映入眼帘的是平静如镜的江面,水波不兴,阳光洒满。这山,这一山的秋色,还有对岸拔地而起的高楼,这江南的新城都倒映在了江水中,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让人不由得赞叹:富春江水美如画,半江山色半江城。 桐君祠距白塔几米之遥,面江而建,与塔比肩。祠堂门口摆放香炉,香烛燃烧,烟雾绕梁,袅袅中满是虔诚。祠堂正中供奉的是中药鼻祖桐君老人,两边是中医药界的历代先贤名宿,祠堂不算大,却是群贤齐聚:从上古时代的岐伯、魏晋时代的皇甫谧、战国时的扁鹊、南北朝的陶弘景到东汉的张仲景、华佗、晋代的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王惟一、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王清任均在其列,他们与桐君老人一道享受后人的瞻仰供奉及香火。这些先贤名宿都以鼻祖桐君为楷模,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德馨技高,后世之人才仰之敬之。肃立桐君像前,深深鞠躬行礼,心中涌动的是无比的崇敬。思绪飘进久远的历史,在时光的隧道中去找寻先贤的足迹。上古时期的桐君老人在此采药炼丹,悬壶济世,以药治病,泽被当世,功传千古;作为后人的我现在是一名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丰盈孩子们的大脑,当效先贤奉献。桐君仁心济世,我当为人师表。 风起一叶落,钟响千年秋。在下山途中回望桐君祠、白塔,这秋色装点的圣物愈发古朴庄严。山巅又传来厚重而绵长的钟鸣,心中不禁有无限感慨。桐君老人的精神为我们竖起了丰碑,我们每一个桐庐人都要把它根植于自己的血脉之中,千年守望,日日践行。 吾学桐君济世人,不做隐士钓水滨。 生逢盛世尽驽钝,岂敢出世隐山林。 |
原标题: 冬访桐君山 |
作者:朱自明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