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 者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8月28日 09:12:56 |
因为生命如诗,缘分难解难分,除却自己写诗,总有三两好友出诗集让我写些心得以为序言,其实是非常为难的。至今曾为汪孔周先生的五千行新诗《美丽中国梦》、在清华园学习工作几十年的王英明老师记载所见所闻所思的新诗集《生命的海岸》等写了随笔。 一日见微信里老家浙江桐庐童水平兄发来其百首诗词,尽是多年来描写家乡风土人情、传情言志类诗词,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点雅正,同时表达让我为即将出版的集子写点感想的意愿,不便推脱之余,聊作自己学习提高的机会,只得承诺为是。 这个社会不乏形形色色的大家、大师,红极一时的人物铺天盖地,于我等:已恍若隔世。但是我始终相信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劳动和创造,来自百姓、土地和村巷,来自对人生、世界和未来的热爱与憧懨!作者正是这样内心富有慈爱、智慧和坚韧的吟者!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完全没有名利企图、内心深处向往诗国美妙、孜孜以求充满诗意的人生的耕耘者,才造就并拥有诗意满人间、人生皆诗意的创作土壤和氛围。 依然记得十几年前,一行人赴作者家乡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深澳村探访,前朝君王所题的“孝子坊”牌匾格外醒目,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饱含沧桑,村里人家一片和谐欢乐。大家齐聚一堂用各种方言吟诵我即兴所作诗篇《赠父母》时那种兴奋、愉悦、真挚的眼神、语调和脸色至今历历在目!何处无诗?何人不可以成为诗人?几千年来中国乡村这片广变肥沃的土地孕育和铸就了诗魂、诗意、诗人! 绵绵不绝、代代相传的优秀民族精神、思想和文化何处生?何以续?何得兴?我坚信绝不是靠所谓的精英们,而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作者这样坚韧以求、毫不倦悔,同时淡泊名利、一心耕耘的文艺公仆的不懈努力和奉献,才真正谱就文化继承、复兴和繁荣的春天大画卷!或许没有惊世骇俗的绝唱,没有口碑相传的名篇,但这一切一定会化作春泥更护花,必将成为孕育浩瀚文邦之参天大树的肥沃土壤! 作者自然是业余诗人,由此我们想诗经三百不就是劳动之余的偶得余兴吗?回归文艺创作的本源是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时代文化发展的必要,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趋势所在。 文化要自信,关键是有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上需要千千万万对我们国家、民族及事业充满热爱和力量的青少年接好棒。培养他们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操,需要从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人等点点滴滴做起,而作者的诗集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读本。 提技写好一稿得意之余没有保存,甚是遗憾,也是现代手段写作之弊端。今日在赴海口班机上急促而就,算是对童兄的一个交代。题目之所以取“吟者”,想来这是一个值得歌唱的时代,必将涌现出无数让我们心潮激越的诗人!作者自然是他们中有幸遇见的一位。衷心祝愿有越来越多的诗作为文艺新时代奠基铺路! (作者系当代诗人,现任世界汉诗协会副主席) |
原标题: 吟 者 |
作者:胡雨泽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