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启承堂 |
http://www.tlnews.com.cn/2020年08月14日 09:06:09 |
■童林羽 周末去寻访明代建筑启承堂。我想,一座明代官府后人的家祠,会有怎样的气势啊,六百年风风雨雨,立于时间的深处,外墙该早已斑驳陆离了吧!当年高高的厅堂还气派如初吗? 沿着浮桥埠车站后的公路一直走,走进桐君街道阆苑村对门自然村,宽阔的公路两边,满眼所见都是适时的农村小别墅,看不到一处斑驳老墙,山中秋色斑斓,家家如在画屏中。我在一幢刷着白墙灰,盖着红陶瓦,类似七十年代的粮仓的屋宇前停步,贴在木门上的对联已被风刮落,要不是门前的一对石鼓门当和桐庐县人民政府立的保护碑,我都不相信这就是我在找的启承堂。 据资料记载,启承堂位于阆苑行政村对门自然村。由台门、院落、启承堂和寝宫组成三进建筑,台门前有石坊一座。原建筑平面呈工字型,为明永乐工部主事、吏部郎中、湖广布政司右参政闻质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存台门、院落和启承堂。台门三开间,明间为通道,次间为厢房。台门后院落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中轴线上是长9.4 米、宽2.8米的卵石甬道,围有矮墙,开洞门。墙檐下绘有装饰图案。启承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67平方米。三开间单层,砖木结构,双坡硬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明间五架梁带前后双步,用四柱九檩,立柱粗大,月梁肥厚,雀替、斗栱构件整,整体梁架沉稳,榫卯规矩,契合紧密。屋面草架原始结构保存较好。 一条卵石铺就的便道连着台门和启承堂的大门,修复后的门台已经没有了明代建筑的痕迹。院中立有一块“闻公碑”,上阴刻楷书“输承仕朗闻公 江西方伯闻公墓 工部司务闻公 大明嘉靖□□□□□□吉旦”等字样。大门前立一对青石打制的石鼓门当,底座上爬满了青苔,这对石鼓门当让我颇感兴趣。 祠堂的建筑始于西汉汉惠帝,到了晋朝政府正式下令禁止祠堂的建造。南宋朱熹在《家礼》设立祠堂制后,民间才有祠堂出现。直到明嘉靖年间才允许民间建联宗之祠堂,而祠堂的结构也有严格规矩。明《鲁班经》卷一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民间祠堂的院落空间均为三进或四进建筑构成,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它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因此一般在建筑群中是规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建筑的后部均设有神龛。 从祠堂的建筑规制来看,启承堂保存着的是祠堂正厅,石鼓门当应当放置在台门前,左右对称守着。如今它们被放置在正厅台阶旁,这与祠堂的建筑规制不相符,估计是启承堂台门与一进倒坍后,被村民移至这里的。民间祠堂建筑素来讲究对称和谐之美。一对圆圆的石鼓素面光滑,石鼓的底座雕刻着大片的卷云纹,云舒云展。 启承堂的大门平时是锁着的,热心的村民唤来村老年协会的会长为我打开了启承堂的大门和侧门。 拾阶而上,走进启承堂,敞阔的空间,硕大浑圆的月拱形梁架,一人合抱围不过来的梁柱,厅堂的大气瞬间吧我吸引,我看过荻浦的咸和堂,也看过翙岗的李氏民居,这应该是我见过的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筑。线描般的装饰,与清代中晚期的建筑精雕风格不同,自有拙朴的简净。清代建筑雕刻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比如环溪村的尚志堂仅一个寿字就雕了上百种图案,被称为‘百寿厅’。而启承堂的美在于素雅,质朴与隽永。整个大厅看不到雕花牛腿,几只镂空雕的小雀替,刚刚好点缀了浑圆的木柱和横梁。原木的色彩在光阴里沉淀成了黛色,朴素如禅意。 头顶的屋面上有一支雕花的檩条,它在启承堂素雅的风格中显得特别抢眼。花檩中间雕着一只绣球,绣球两边各雕着两只小狮子,一副四狮抢绣球的图案。从清代建筑看,正堂一般是在堂前的立柱牛腿上雕上一公一母两只狮子,而启承堂花檩雕的不是两只,而是四只,隐喻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祠堂为祖先、族权象征,有一永恒印记——堂号。祠堂的堂号一般由族中长者来确定,语言简练,寓意深长,堂号确定后由族中或族外有社会影响的人来书写堂名匾额而后世代相传。启承堂,我无从知晓闻氏祖先定堂号的初衷,我想,启承之意应该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之意吧!承前启后最早出自明.朱国桢《涌妆小品.曾有庵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功德永久也是历代之人文精神的一种追求。树本有根,水本有源,人本有祖。承是承接,了解祖先开拓创业的历史,继承历代贤祖的品德风范,启是继续,继往开来,开拓进取。 |
原标题: 风雨启承堂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