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茨是林语堂笔下的伊甸园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11月01日 09:03:50 |
黄水晶 林语堂先生的小说《红牡丹》,描写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寡妇牡丹,不顾家庭和旧礼教的重重束缚,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 作者把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把人物活动的自然背景放在桐庐的芦茨而展开。书中主人翁牡丹有一个好朋友叫白薇,家住桐庐富春江边的一个“不能忘情之庐”。书中说该庐就在钓台附近,那儿“有瀑布,有小溪”。看来作者是来过桐庐的,并且熟悉钓台一帯的村庄芦茨。我们都知道,严子陵钓台附近是芦茨,芦茨不远处确实有瀑布有小溪,那地方叫白云源,现在整个区块是一个风景旅游区。书中主人公牡丹为爱情,携她的恋人孟嘉,来白薇家玩。于是在瀑布下,小溪边,草坪上,那些封建卫道士们认为不该做的事,他们在这里惊天动地地做了,理所当然地做了。 让我们从小说中随意摘取几个片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的:“牡丹和孟嘉从富春江逆流而上,但见两岸秋山,赤红金黄,景色艳丽。在中国南方此一地区,草木葱茏。岸上危崖耸立,高百余尺。水流深广,山势巍峨,翠影辉映,水呈碧绿。沿江风光之美,为人间罕见……商业茂盛,江上帆船载货。鸟声上下,随处可闻……江既名富春,若谓富有春光。”“孟嘉和牡丹同船的乘客有十数人……初恋在柔情蜜意之中……万古清新不变的山水、妩媚的景色令人心醉。牡丹预想到那必不可避免的事,那天夜晚,一定要发生。船在桐庐靠岸,有几个客人下船。桐庐这个江边码头有寥寥数条铺鹅卵石的街道。几个年轻的轿夫争着要抬牡丹。当时桐庐代步的方式是简单的轿子。这种轿结构很简单,就是一把矮藤椅子。前面系着一块板子供放脚用的,两根大竹杆子从椅臂下穿过,捆紧起来……轿子在小径山茱萸和枫林中蜿蜒前进,路上处处有露出地面的树根和石头。从旧的轮船埠头开始坐轿约一个时辰,抬到严子陵钓台附近她的朋友的别墅,而该别墅名为“不能忘情之庐”…… 读上面的文字,看下面的故事,我们很快就明了,美丽富春江风光,那“不能忘情之庐”,作者都是在为他的主人公发生那不可避免的事情做着铺垫。清新、妩媚的富春江景色令人心醉,初恋的柔情蜜意令人忘我,于是在那个不能忘情之庐,在那个瀑布下面的草坪上,他们把家庭的阻挠,社会的重重禁忌束缚,统统踩在脚下。他们让天地作证,让山水作证,无所顾忌地做爱,向封建礼教宣战。 林语堂把小说最为精彩(或称高潮)的部分以桐庐的芦茨为背景,应该是有缘由的。 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精华,人是脱离了动物感性的精灵。人是有情感,有审美的。因而“不能忘情之庐”选择出自桐庐芦茨,就是一件不平常的事。爱情是神圣的,是两个人灵与肉的结合。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岂能让它随随便便随处随地就发生了呢?要那样,人与动物还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说,在林语堂心中,天下最美丽的地方就是富春江,而坐落在江畔的钓台,以及附近的芦茨一带,正是他心中的伊甸园,是天下至美之所在。作者就借书中主人公孟嘉之口,说这是“筑香巢于人境之外”,直白地说,这儿就是“人间天堂”啊。 我们说人是有审美的,而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陶渊明心中的至美之地是“桃花源”,金庸心中的至美之地是“桃花岛”。有人喜欢黄山,有人喜爱丽江。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人人心中都有一方至美之地。试想,芦茨能成为林语堂先生心中的至美之地,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林语堂先生是福建龙溪人,1923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96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教授。他的长篇小说《红牡丹》,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用英文写成的。该书由台湾翻译家张振玉在1977年翻译完稿,曾在台湾引起轰动。不管怎么说,林语堂毕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许多读过《红牡丹》的人,千里迢迢来桐庐寻找“不能忘情之庐”,想他们在审美上一定与林语堂先生的审美很相近,想一睹理想的天堂究竟是什么样的。自然也有人可能如牡丹一样,遭遇人生变故,为情所困,为爱所累,想来看看不能忘情之庐,抚慰一下情感的伤痕,抑或是想重复一下牡丹当年的所谓无所顾忌。我觉得,读过林语堂《红牡丹》的外地游客,来富春江边的桐庐看看是对的,到芦茨湾慢生活区一帯走走是值得的,或许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
原标题: 芦茨是林语堂笔下的伊甸园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