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完美才是现实的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3月22日 08:24:18 |
——读《安娜·卡列妮娜》 张锡开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说话。”的确是这样。 爱读书的人,似乎都有同感。一部好书,似如一支高亢悠扬的歌曲,会不时在耳畔响起,它在把你带入“知识的海洋”的时候,又把你置身于“自由翱翔”之佳境。它是那样的博大,博大得像空旷的草原,可以任你驰骋,它又是那样的精深,精深得像纯净的海水,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 近日,我的书案上多了一本书:《安娜·卡列妮娜》。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妮娜》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年完成的一部语言自然、内容晓畅、情感真挚的作品,可以说是通过精雕细刻、认认真真地创作出来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部长篇小说。一百多年之后读起来,故事仍是那么地充满现代气息,仿佛如昨,让人欲罢不能。 故事从动荡的社会变革为切入点,以一个上流社会妇女红杏出墙的逸事为主线,引导读者共同探讨道德与人性,家庭与爱情,信仰与救赎等,让人思考面对这些矛盾对立时如何调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层层铺开,环环相扣。另外,不仅故事讲得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还贵在有很强的教育元素在里边。 斯捷·潘阿卡谛耶维奇.·奥勃朗斯基公爵家正被不幸的阴影笼罩着。妻子陶丽发现丈夫与家庭教师关系暧昧后,拒绝与丈夫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三天来,家里混乱不堪,男主人不爱回家,女主人寸步不离自己的房间,孩子失去管教任意妄为,仆人们纷纷辞工。面对这种情况,奥勃朗斯基一筹莫展,只得把恢复家庭原状的希望寄托在即将从彼得堡到来的安娜·阿卡谛耶夫娜.·卡列妮娜身上。因为陶丽不肯原谅不忠的丈夫,于是奥勃朗斯基就暂时放弃家庭问题到衙门办公去了。 举止灵活、精神饱满、眼神里时时透出蓬勃的神气,如果不是一种严肃又有些忧郁的神情也出现在她的脸上,别人以为她一定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郎,而不像一个有8岁孩子的母亲,而安娜是奥勃朗斯基的亲妹妹。 安娜很快为哥哥化解了矛盾,当天中午,夫妇就和解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可怕的不幸随之而来了。 已经与卡列宁结婚8年,而且有一个聪明伶俐的8岁儿子谢辽沙的安娜,在哥哥奥勃朗斯基家认识了嫂子陶丽的妹妹吉蒂,她正暗恋着年轻军官渥伦斯基,并很快产生好感。从而萌生了家庭、爱情危机。因为地位高,卡列宁颇注重“外表体面”。正因这个“虚伪”的“外表体面”,让妻子安娜在爱情上显得空白和压抑,所以她才不顾一切地去追逐自以为“有情有义”的渥伦斯基。卡列宁是一个顾家的工作狂。表里如一,爱情专一。即使这样,安娜还是不以为然。正当安娜对渥伦斯基实施“狂轰滥炸”时,却很痛心地发现渥伦斯基并不爱她而移情别恋。安娜在这悲戚惨怛中怅然了。最终用卧轨的方式了却一生。 小说在结构上的复线交织与安娜的精神历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篇力求放弃宫闱秘事的俗套,用人道主义的良知娓述:相识时的左右为难与恋爱中的不顾一切,忏悔后的痛苦煎熬……直至安娜取下臂上的小包,在胸前画着十字架,少女时代的回忆被唤醒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她选择了一辆车厢的中心点在铁轨上躺了下去。她感觉到什么东西从她身上碾过…… 当读到“爱一结束恨就来了”的时候,不禁让我想起另外一件真实事件:事情发生在一个不大的山里小镇,本拥有一对儿女,就像卡列宁有个8岁儿子谢辽沙一样,不能不说是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这幸福的家庭因为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而处于很糟糕的地步。一日,丈夫发现妻子“红杏出墙”,便劝说道:“你的举动有失检点。我告诉你,你走的是爱情荒原之路,危险呀!”妻子吼叫起来:“我要做他肉体爱抚的情妇,什么荒原不荒原我不管,我爱他!”像安娜不听卡列宁劝阻一样,疯狂地频频地与渥伦斯基来往,甚而发展到“我对他的爱情越来越炽烈……”妻子赤裸裸的表白,让深爱她的丈夫的脸上的神色仿佛死人般僵硬。他明白此刻无论说什么都是徒劳的。就在吵吵闹闹中过了一些时日后,两人共同维持近10年的婚姻不得不解体。望着妻子远去的背影,他想:“人为什么会堕落到这种地步?”就像卡列宁牵着谢辽沙痛苦地望着离他们而去的安娜一样,非常吃惊。在这个无法挽回的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束手无策而凄凉。所幸的是,往后不久,妻子在追寻所谓的“与爱人灵魂的契合与自由”无果后,又重新回到丈夫的身边。因为爱的力量,丈夫不计前嫌,两人破镜重圆,共同把破损的家庭修复如初。 而安娜在所谓的“与爱人灵魂的契合与自由”的“爱情荒原”之路一直走到黑,最终也没有回头。在虚伪的道德说教面前,她挣扎过,绝望过。因为“追寻”,她害苦了丈夫卡列宁和儿子谢辽沙,以及渥伦斯基和虽然后来去农村生活并与列文结为夫妇而且有了可爱的小宝宝的吉蒂。安娜自觉罪孽深重,唯有一死才能了断自己的耻辱。所以,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地说自己没有猜错,她遣走了仆人,决定再也不受渥伦斯基的折磨了,她顺着月台走去。当她猛然回忆起她与渥伦斯基第一次见面时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时,她知道她该怎么做了,而后悲剧就发生了…… 安娜的结局很悲惨,而上述真实事件里结局不一样的故事中,妻子“越过”了“注定有一个悲剧性的归宿”,这中间,她的丈夫功不可没。丈夫在妻子急需帮助的时候,闪速地用“爱”代替了“恨”。从而,在他俩之间再一次让真正爱情闪出幸福的光芒! 读罢《安娜·卡列妮娜》,它的故事让人警醒,促人思索:生活在高层也好,低层也罢,在今天这个难以把握、稍纵即逝、婚姻自由的世界万象中,我们应该怎样远离“爱情荒原”而拥有“与爱人灵魂的契合与自由”?如何真正领悟人生的意义,让爱情显出应有的价值来?这一点尤为重要。当苦难、遗憾、失意、寂寞摆在我们面前时,应该告诫自己:这些都是暂时的,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人生的一切不如意都会过去,要拥有阳光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拥有与爱人的灵魂的契合与自由”不是经“爱情荒原”就可以拥有的,而是要建立在“夫妻间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共同面对一切外界因素”的基础上的。完美总是理想化的,只有不完美才是现实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凡是追求完美的人,只会是跟自己过不去,让家人也跟着受苦,这样的人生注定与快乐无缘。 |
原标题: 只有不完美才是现实的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