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蓉:清影横斜梅花香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03月08日 08:48:45 |
孟红娟 多少年过去了,梅蓉,仍跟它的名字一样,在富春江和水面山之间盈盈地逸出一抹清雅的浅笑。这抹笑靥里面,凝聚着文人墨客遗留的诗文佳话,流溢出梅蓉世外桃源般的山水胜景,残留着风霜雨雪飘过的感怀泪痕。 一个村庄的名字大凡都有它的来历。梅蓉的名字跟它的来历一样,颇有诗意。梅蓉,古名梅洲,又名九里洲,俗称洲上。南朝《艺文志》载:“梅蓉有梅一万枝”,梅洲之名由此而来。至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梅蓉平地遍种梅树,山上多种杨梅,形成“九里梅洲”景观。看早年梅蓉地图,这里外有大江,内有西小江,自滩上而下至小江口,洲长9里,故又名九里洲。古人诗云:十里长廊九里洲,万株梅绿掩农家。长廊、梅花、农家,一幅九里长廊万梅竞开、花映农家的美丽乡村画面呈现在面前。读着古诗,你仿佛看到了花开蝶舞的春景,仿佛闻到了扑面而来的梅香,令人痴迷而神往。 喜爱空谷中的幽兰,清香四溢却不张扬,在幽幽的山谷里独自芬芳,淡泊地现出隐者的风范;亦爱洲上的梅花,万株梅花同时绽放,花影绰绰,梅香荡漾,在诗画般的山水间透出傲梅花魂的雅致。梅蓉历史上的梅花就这样令人心旌荡漾。 历史上梅蓉,每当早春花发,满洲的梅花争芳斗艳,赏花人纷至沓来,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来此创作。元代王冕游梅洲赞梅花曰:“风雪林中看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明代诗人张芸有《九里洲》咏梅:“凌风却月是梅花,冷蕊疏枝态自嘉。九里沙洲梅不断,残香犹在野人家。”清乾隆时状元钱维城陪同浙江巡抚阮元与老父钱人麟到九里洲赏梅,写到:“梅洲九里,约三万株,家大人云:‘余足迹半天下,从未见过此香雪海。’春日花开,疏影横江,清芬袭人,九里一色,故雅称梅蓉,正为桐庐县之胜景也。”当代名家周天放、叶浅予在《富春江游览志》中赞誉梅洲“实乃桐庐之胜景也”。 各种美丽的诗文佳作就这样毫不吝啬地献给这片让人心醉的香雪海。颇为遗憾的是,由于近代战争的摧毁、自然灾害的侵袭及人为的破坏,洲上梅树几乎于解放前被毁殆尽。 花草果木,人鱼鸟兽,各有其命。昔日灿烂如霞的梅树没了,然今日梅蓉村在岁月车轮的碾压下,展现了另样的风格和味道。只是不知郭王侯庙里的香火是否依然兴旺?不知前江荒芜的经堂里可有小白菜修阴德的木鱼声?不知负有“十间四厢”之盛名的罗家大屋可留有当年的盛况? 怀着对逝去时光的回眸和今日梅蓉的遐思,走访梅蓉。出桐庐县城北,过分水江大桥右转,向东沿老320国道驱车约10公里,在路右侧有一巨石,上书“扬帆梅蓉”四字,这里便是梅蓉的入村口。 树不语最可人。看到扎根在梅蓉村庄里的各色树种,你便能感觉这个村的气质和风貌了。 村口的水杉大道上,两列高大整齐的水杉树直指天空,像两队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以挺拔笔直的身姿守护着村口,它们一如当年九里洲上的梅树,成了梅蓉村的村标之一。不论你什么时候去,它们始终以不变的姿势表达对你的敬意,唯一有变的是树叶的颜色,随季节的变换,由嫩绿到翠绿至深绿。行道树两侧的田园里,桃树、梨树、樱桃交替杂种。春天,桃红梨白,蝶蜂痴迷,花开灼灼,妖娆动人。当邂逅蓉湖公园里的千年古樟树时,你不禁感叹,人已在世间轮回多次,而老樟树依然如故。它静默地望着跟前的一池绿水,任季节转换和风雪飘零,它始终不怨不喜不嗔,多好的品格! 梅蓉村北,沿富春江绿道旁长长的防护林带,则更让你感到这里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味。到过很多海滨、江滨城市,那里高楼林立,红尘滚滚。而这里的江岸边,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人海车流,也没有电子屏幕霓虹灯,这里只有浓密繁茂的老树古藤和明月清辉里的渔船划桨声。沿江绿道另一侧,则是幢幢农家别墅小院,房前屋后,绿植缠绕,果木相依,一派祥和与宁静,让你觉得梅蓉离县城很近却又很遥远。 而改造前的梅蓉并非这样。原梅洲由富春江洪水泛滥所夹带的泥沙淤积而成,是滩涂。每逢大雨,这里就有被洪水淹没的可能,而遇旱季,却因为滩高水低而无法取江水来灌溉,前人便在此遍种果木。然因各种灾害,梅蓉村竟沦落为“十里洋滩九里洲,庄稼十年九无收。米桶一年空到头,有囡不嫁九里洲”的穷乡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梅蓉村大搞农田水利,对滩涂沙地进行科学改造,终使荒滩变成千亩良田和绿洲。 如今梅蓉富春江畔的田园里,桃红梅绿菜花黄,树荫林茂稻花香。春夏季节,衣着飘逸长裙来此听涛漫步,望碧水东流,看油菜着黄,绿树婆娑,江风拂面,陶陶然天仙也。恨不能成为古树上的绿藤一株,依着这江水,缠着这些树,望着这畈田,沐着这里的星和月,将诗意人生的种子在梅洲的土地上播种、萌芽、开花。 梅蓉的山水和田园勾勒了《富春山居图》的淡墨与雅致,而这里的古建和传说则厚重了梅蓉的人文与历史。 坐落于梅蓉小学后面的郭侯王庙里,供奉着唐代良将郭子仪夫妇及张巡等。每年逢时节,村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村中老幼都来参加。郭子仪(697—781),唐代著名军事家。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攻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庙前“郭侯王庙碑记”载:“国之立,必有忠臣良将出,保社稷、安百姓,后世敬重,推为神祗,亦常也。唐郭子仪、或鞠躬尽瘁驰骋疆场或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为国也,为民也。百姓敬其为神,心仪建庙,然也……”碑记道出了在中国民间这块广袤的土壤里,神灵教化的价值与功能。秋天,风凉雨歇,火红的落叶在郭侯王庙前缤纷了一地,这是大自然对郭侯王等良将的献礼。 庄严的郭侯王庙令人起敬,而位于村北前江边坍塌荒芜的经堂,则不免让人感时伤怀。经堂建造年代无从考证,乃上半洲老太太念经拜佛之地。相传徽州朝奉路过这里,留下几句偈语:“后面紫竹林,前头双眼堂。若要臧,唐中堂。”当时陆家村前面就有一口双眼堂,村后有片紫竹林,有人认为这是发财的机会,就到处挖掘,但一无所获。后来住在经堂里的一个外来杂夫,夜里做梦有个胖娃娃扑到他怀里,醒来时刚好天蒙蒙亮,出门看到葡萄架下有亮光,结果挖出一个18斤重的金菩萨,就马上不辞而别了,经堂的香火也从此逐渐冷清下来。后传说余杭小白菜因杨乃武案件而入狱,经多年告状,最终在慈禧太后亲自过问下得以沉冤昭雪。小白菜出狱后就曾在此出家念经,后则不知去向。 站在田野路边的经堂前,只见一蓬蓬荒藤野树纠结缠绕,残壁断垣隐约可见。想当年,凄楚无助的小白菜在此念经修行,悲凉哀切。“竹影横斜笼法案,钟声续断出香泉;云去云来谁是主,花开花落自成空。”经堂里的两幅石刻楹联似乎在述说小白菜凄凉的修行岁月。不是么,花谢水流,人生无常,再美好的心灵也敌不过权势和命运的摧残。正是:九里梅洲绿梅开,富春江畔小白菜;青灯烛泪孤影惨,经书木鱼阴德来。在这蓬恣意疯长的木莲藤前,仿佛看见小白菜穿着洁净的素衣,敲着木鱼,嘴里念念有词。那一行行心酸的泪水和一声声幽凉的叹息,伴随着单调的木鱼声,已静静地飘散在梅蓉的山水间。 梅蓉经堂让人感伤叹息,而罗家大屋则让人深感历史浪潮的跌宕起伏。罗家大屋由时为国民党军官的罗阿满出资,其弟罗阿梅建造,时为1914年。建成时,门前有院落。大屋为五间二进楼房,码头砖墙,天井以青石铺筑,两侧为厢楼,楼层四周为走马楼,为梅蓉最有名的民居之一,也是历史的见证者。革命军北伐时,这里当过先遣队军部;抗战时,当过半个多月的抗战指挥部;土改中,被分给8户人家居住。后归属人民政府,成为区、乡政府的办公用房。自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里先后接待过来自60多个国家的政要和外国朋友,还接待过李先念、黄镇、张才千、江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今的罗家大屋,经过精心整修,已一扫历史的尘埃,内部设立了桐庐县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和黄公望画院创作中心,接纳各地艺术爱好者来此写生绘画。然而,望着斑驳脱落、显得苍老的老屋外墙时,内心还是涌起了罗家大屋被时光销蚀后的落寞和苍凉之感。 一江春水向东流,九里梅洲任君游。历史和人文,曾经和故事,在梅蓉这块土地上如洲上的梅花,美丽而清雅地开谢着。今日梅蓉虽无昔日九里梅洲之香雪海,却载着由纯山纯水和历史人文筑成的岁月之舟,在富春江北岸悠然而行。 |
原标题: 梅蓉:清影横斜梅花香 |
作者: 网络编辑:周叶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