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历史的丰碑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11月09日 08:43:20 |
今夕南堡 孟红娟 一 分水有个叫南堡的小村庄,在20世纪60年代末,因遭遇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最后化为历史星空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南堡村,后因于21世纪初建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村民与印渚库区的移民一起搬迁到桐庐县的其他地区,村庄遂永远地从桐庐县行政地图上消失,成为一抹让人怀想、再也回不去的天溪湖里的景致。 现在有了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分水江里的水更清更幽了,天溪湖畔的树更绿更高了,而曾经跟大寨村齐名、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精神闻名于大江南北的南堡村,则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为纪念这座历史的丰碑,分水人在分水文体中心建造了一座“南堡馆”。 南堡馆由原先的一幢平房改建,它低调地隐居在古树遮日的浓荫里。馆内进门正面的一座浮雕,逼真地再现了当时洪水汹涌而来的气势和灾难降临时南堡人战天斗地的精神面貌。 黄水滔滔的泥墙上,七个红色大字“泰山压顶不弯腰”赫然在目。一棵经洪水肆虐后歪掉了的苦楝树,洪灾后全村唯一幸存的树,伸展着凄楚的枝叶,似在无声地诉说它曾经历的那场噩梦,它甚至不愿去回忆那场噩梦来临时的情景。几位村民,有的捧着毛主席雕像,有的扛着劳动工具,跟随拿着“红宝书”、挥手向前的村支书迎战洪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村民们脸上的表情是凝重的、刚毅的,透着不向自然低头和屈服的倔强以及重建家园的信念和力量。 南堡村在分水镇沿分水江上行四公里处,分水江道在这个地方拐了一个急弯。以前,江水在这里冲出了一片江滩,南堡村就在这个江滩上。由于地处江湾,每当汛期,分水江上游的洪水往往会取直道漫滩而过。世世代代的南堡人便常常在与洪水的斗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分水江,古名桐溪、学溪,别名天目溪、横港,是中国东海流入河流钱塘江干流富春江上最大的支流。干流全场174公里,总流域面积3430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长11.6公里,浙江境内长164.2公里,流域面积344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3亿立方米,自然落差1142米。 各种小灾,南堡人已司空见惯,可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和悲剧于1969年7月5日降临。那时,天目山区连下了十多天暴雨,分水江上的洪水汹涌而下,直扑下游江滩的南堡村。起初,南堡人以为和往年一样,只要逃到地势高的房屋上就能躲过去,谁知,这次洪水对南堡人竟是灭顶之灾。 这场灭顶之灾后来被命名为“七·五”洪灾。洪灾间,七天累计降雨量达333.9毫米,其中7月5日当天达182.4毫米,洪峰流量达每秒12000方,为百年一遇。洪水滔滔,滚滚而来,瞬间吞噬了南堡村。全村共224户,有219名村民被夺去生命。1500亩粮田,有的被泥沙淤没,有的连根卷走,400亩粮田变成卵石溪滩,全村只剩下半个灶头、半间屋架和一棵苦楝树。从此,这组数字勒石刻铭般定格在灾难深重的南堡历史上。215名遇难的村民名单(还有4名无从考证)也在南堡馆里被刻在黑色庄重的大理石碑上,供后人怀念。 二 听当地老人回忆“七·五”洪水发生时的情景,那个天呀,就这么破了,漏了,天上的水呀就跟瓢泼一样往地上倒来。村里的水库灌满了,决口急泄,洪水穿过田野向后溪奔去,直扑下游的分水江。 村干部冒雨在漆黑的夜里,敲起急促的锣鼓,号召村民从家中撤离。全村老老少少,戴着笠帽,穿着蓑衣,披着尼龙布,扶老携幼的,在雨夜中急急忙忙往山上转移。 那一夜,分水江沿岸的很多村民因来不及撤退和转移,连一个念想都没有,就被汹涌而至的洪水生吞。南堡村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一个。 本土画家吴根才先生根据记忆创作了一幅作品《印象富家》,基本还原了原富家村在“七·五”洪灾发生前的村景村貌。画面上,竹排河流、耕牛水田、古树老屋、茅棚小庙、山峦云雾、田塍秧苗……一幅灾前的田园诗画呈现在人们眼前,让熟悉老富家的人们禁不住怀想被洪水冲毁的家园和逝去的时光,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三 无情的洪水吞噬了无辜的生灵和美丽的家园。南堡馆里,艺术家们用一幅幅连环画,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南堡人面对灾难的举动和精神面貌。透过这些连环画,让后人看到了以下镜头: ——村支书李金荣和李文和领着群众首先冲向地势最低的溪边电灌站。这时汹涌的洪涛扑打着机房,墙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缝,房子就要倒坍。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勇敢地冲进机房,以最快速度抢拆电动机。当他们刚把机器搬到高地,机房就被巨浪卷走了。 ——山洪越来越猛,楼房剧烈地摇晃起来,随时都有倒坍的危险。在这个紧要关头,只听李金荣大喊一声:“快,快上屋顶!”为了抢救群众,李金荣被倒坍的屋架压在水下,可是,他心里关心的还是群众,当看到有的群众被波涛卷得精疲力尽时,就高声鼓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李金荣把群众一个一个地拉上一株苦楝树,双手紧抱树身,自己却没有上。 ——王金焕同志为了抢救集体财产、抢救群众,他三过家门而不入,重新奔回村里,按门按户检查群众是否都已安全转移。 这些感人的镜头只是其中的几个而已,更多的则已深深地刻在南堡人的心头和记忆里。 洪水肆虐后的南堡村满目疮痍,被冲成一片废墟。南堡人在李金荣的带领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他们在苦楝树下学习,在废墟上召开重建家园的誓师大会。他们发扬“泰山压顶不弯腰,双手开创新南堡”的大无畏精神,克服“吃无粮、住无房、穿无裳、劳动无工具”的重重困难,开始艰难地生产自救。洪水过后,更是积极地向“石板”地进军,修复田地、重建家园,提出“英雄不吃靠天粮,战胜老天爷,气死海龙王”,“粮食生产一年自给,两年有余,三年建设新南堡”。第二年,南堡人民就向国家上缴了几十万公斤粮食。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在分水江上游滩边筑起了一条4米高、700米长的“胜天坝”——这是南堡人不向自然屈服的宣言。 完成抢收抢种后,社员们开始有计划地翻盖新房。他们自力更生办起砖瓦厂,几个月就烧出17万块砖瓦。他们还利用山区木材优势,很快建成一批简易住房、加工厂、校舍、猪圈等。这年的国庆前夕,社员们都搬入新居。 南堡人面对灾情生产自救的壮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全国各地的支援。197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长篇通讯《泰山压顶不弯腰》,报道南堡大队在“七·五”洪灾后恢复生产的事迹,高度评价他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泰山压顶不弯腰”精神,杭州和分水分别建起了“泰山压顶不弯腰展览馆”。一个月内,仅浙江省59个县就有10万人次参观南堡,提出了向“南堡人民学习”的口号,使南堡成为全中国“人定胜天”的一个样板,也让“泰山压顶不弯腰”成了当年最响亮的词语。“南堡精神”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一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
原标题: 南堡:历史的丰碑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