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休”精神值得弘扬 |
http://www.tlnews.com.cn/2018年09月28日 08:46:24 |
——读方干《中秋月》诗有感 翻开前不久由李龙先生主编、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方干诗集》,一首《中秋月》诗跃入笔者眼帘。恰逢中秋,兴致更浓,细细拜读,感慨万千。 我国民间在古代就有“祭拜月神”的习俗。早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美酒、西瓜、红枣、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到了唐代,中秋赏月、拜月更为盛行,人们把酒问月,或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祈求理想的仕途,或祝愿远方的亲人健康平安,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当时的方干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深得分水著名诗人徐凝的赏识,因此对他一见如故并寄以厚望。徐凝不仅教授方干学习诗词韵律,而且还鼓励他进行诗歌创作。在徐凝的悉心教导下,方干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时值中秋佳节,方干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中秋月》诗一首: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方干在描写了八月十五日夜晚凉风习习、烟雾飘飘(“凉霄烟霭外”)、明月当空(“三五”谓十五,“玉蟾”指月亮)之后,写下了“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星辰”一词多义,既可作为宇宙中星星的总称,亦用在诗词文学中指代岁月以及辉煌的灯光。此处诗人以“星辰”借指朝廷当局。李白在《夜宿山寺》中云:“星辰有行,卿云烂兮。”也寓有这层意思。“鬼魅”,即鬼怪,引申为各式各样搞阴谋害人的坏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鬼魅,无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在方干看来,只要朝廷当局风清气正,搞阴谋害人的人是没有市场的。由此可见,此时的方干对自己的前途是充满信心的。 接着,方干又在描写了清泉里映现出的皎洁月亮(“泉澄寒魄莹”,“寒魄”指月亮或月光)和漂浮在露珠上的寒冷月光(“露滴冷光浮”)之后,表示了“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的坚定决心。“折桂”,我国古代以此比喻夺冠登科。古时科举考试通常在秋季举行,恰逢桂花开放的时候,故借“折桂”比喻应考得中。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云:“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众所周知,方干所处的时代是晚唐,科举是士人的唯一进身之阶。方干恪守着由士入仕的这一人生信条,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在科举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希望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只因方干缺唇貌丑,连续十余举不第,遂隐居绍兴鉴湖,但他并未止息仕进之想,仍然不断进行干谒,并与中下层文人、佛道教徒广泛交游,践行其“不忍休”精神,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孜孜不倦地坚持诗歌创作。 在科举无望的情况下,方干把诗歌创作当成了科举的替代品,“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贻钱塘县路明府(一作感怀)》),希望通过诗歌自课、自遣、自立。他苦吟为诗的潜在心理,仍是为求得一“第”。他选择了一条清高体面的退路——归隐。隐居鉴湖的生活是清贫孤寂的,但这不是方干诗歌的主旋律,它的主旋律是潇洒闲适。他游览山水园林,栖心佛禅庄老,以此化解内心的困惑和痛苦,为自己的隐逸生活营造悠闲自由的情调。 正是在这种“不忍休”精神驱使下,在当时“发表”条件很差的环境里,方干通过相互寄赠、投诸名流、即席赋诗、墙壁题诗、画作题诗等方式,使自己的诗作得以广泛流传。在方干去世8年后,即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孙郃等人收集其遗诗370余篇,析为10卷,由翰林院讲士王赞作序,编成《唐元英先生诗集》传世。明、清两代,曾3次重刊。《四库全书》收录方干诗8卷,《全唐诗》则收录348篇,编为10卷行于世。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修纂成的《全唐诗》总计900卷,有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其中被收录300首以上的作者仅37人,方干为其中之一,名列第25位,可见其诗作之多,诗品之高,诗名之大。2014年5月,笔者从桐庐县档案馆得到《桐江白云源方氏宗谱》等的扫描版共4册,其中一册就是清康熙戊戌年(公元1718年)由新安(今安徽省休宁县)汪漋作新序、桐庐王澜校订的刻本《唐元英先生诗集》。 也正是为弘扬这种“不忍休”精神,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被贬知睦州时,曾二访方干故里,写下“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范仲淹:《留题方干处士旧居》)“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范仲淹:《赠方秀才》)等诗文,对方干及其后人耕读传家的家风给予盛赞,并以“幽兰”来喻指方干。笔者认为,方干的诗词文化和“幽兰”品格、“不忍休”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在新时代里继续传承发扬。 |
原标题: “不忍休”精神值得弘扬 |
作者:方向明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