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桢老师二三事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5月26日 09:06:54 星期五 |
■ 杨东增 2010年调入横村初中任教,有幸接触并逐步了解了朱维桢老师。 朱维桢老师,省文化示范户,省市民间文化传承人(剪纸),县剪纸艺术家协会主席,独山书画院院长,全国“十大神剪”,创作过世界最大的虎单体剪纸作品,剪纸作品长卷《桐庐风景》获第三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邀请赛金奖。2002年退休留用于桐庐四中(原横村中学),2006年县教育资源大整合,原歌舞、钟山、莪山三所初中合并迁入桐庐四中,改名为横村初中,朱老师继续被聘为“学校艺术教育顾问”,以剪纸为主项,其它项目还有书法、绘画和民乐等。 “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改了刘禹锡《陋室铭》里的诗句,用来评价朱老师最恰当不过了。朱老师的工作室,“鸿儒”来的不少,但“白丁”更是络绎不绝,因为他为人和蔼,结累深厚,治学严谨,爱生如子。 说到为人和蔼,不能不提及“朱氏家酒”。这酒是按照原老横村药店一位老中医给朱老师父亲的药方泡制的土酒,虽不及“孔府家酒”有名,但甘甜醇厚,养心静气,称得上酒中上品,故有人美其名曰“朱氏家酒”。大凡有人拜访,会酒者,朱老师总以“家酒”招待;朋友走了,也会用矿泉水瓶装酒相送。 横村初中的老大门多年不开,锈迹斑斑,因为离朱老师家近,他备有一把边门的钥匙。暑期旧楼改造,建筑垃圾填没了原路,朱老师竟然一天来回四趟,硬是在上面踩出一条路来。几十年来,朱老师是远近闻名的报刊订阅大户,仅是近几年他每年都要花四千左右的钱订阅报刊。我曾在一首赞美他的诗《一口艺术之井》中这样写道“他是一口井,一口很深厚的井/坚硬的井壁由书籍/报刊、音乐磁带和每年春晚的录像带/以及的阅历砌成/内壁上挂满各种乐器、书画和剪纸作品/涓涓细流,清丽芬芳/这口井里打出的艺术矿物质丰富,养眼,养心”。 有一次,县非遗中心告诉他搞一次“芦茨风情”剪纸活动,为了让芦茨的文化底蕴展示得淋漓尽致,朱老师找出了自己珍藏的大约50年代未或60年代初出版的李可梁的名作《家家都在画屏中》。把这幅画改成剪纸作品是他多年的愿望,他把画和李可染的照片绘成剪纸稿,剪刻组合一幅《李可染含笑画屏中》的剪纸作品,而后以自己独见功力的书法落了款:一九五四年,李可梁、张订、罗铭三画家江南写生。在桐期间,罗铭画《桐庐渡头》,李可染画芦茨,题款“富春江芦茨溪,一九五四年可染写画”。发表肘,名为《家家都在画屏中》。多年后传出当年芦茨供销社接待画家的佳话。水墨芦茨六十载剪作以示感怀。甲午金秋。 朱老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创作形成系列,且寓意深远。我们见过的就有《桐庐风景》《阳山畈》《廉政》《弟子规》《畲乡风情》《畲乡体育》等等。2014年5月22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登了"讲文明,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朱老师的第一幅"社会主义核价观"剪纸作品完成了,作品作运用了象征寓意手法,谐音圆旨,以荷花喻指和谐,象征事事如意;以长城喻指价值观,深入人心,代代相传。5月28日《人民日报》第8版刋登场了由著名书法家张海书写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朱老师认为这一改,改得让人觉得亲切自信,任重道远。他又重新设计剪纸稿,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改为“我们的价值观”。他还拿着报纸对我说,9月份以后,《人民日报》就采用“我们的价值观”了,那兴奋的静儿,一时难于言表。“我们的价值观”系列在县教育局和县老干部局,以及全县初中学校均有悬挂。 在学生心目中,朱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老师,又是和蔼可亲的爷爷。因为在辅导传承中,不仅传授技艺,更有与传统文化、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有机融合。对学生的关爱,特别是对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的关怀细致入微。朱老师作创作辅导,从不轻易代笔,总是诲人不倦。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大梯队,上至80多岁的老年剪纸爱好者,下至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和幼儿。中间还有小学、初中、幼儿园老师。还8次为来中国教育交流的德国学生上剪纸、书法、民乐课,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每年都要接待几批外地和省内大学暑假社会实践访问团。 两年前,因工作需要,我换了工作单位,离开了一起工作了五年的朱老师。有机会常去横村看看这位老先生、老朋友;他也常托同事给我带一些“朱氏家酒”。每次打开“朱氏家酒”,朱老师这位老艺术家德艺的芳馨伴着酒香扑鼻而来,弥散开去。 |
原标题: 朱维桢老师二三事 |
作者: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