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岩坞飘来的木香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1月11日 08:51:51 星期五 |
儒桥不远,过一座不宽的桥,左转就是民宿集聚区前岩坞村。进村是一渠清水,石砌的渠岸上爬着些野生的藤蔓植物,稀疏的绿色点缀着灰黄的鹅卵石,与渠边黑色的柏油马路一起延伸至远处,自然的韵味弥漫在每个角落。几盏古色的灯笼欢迎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入村就是一家名叫“湖光山舍”的民宿,三间三层的小洋房,围以嵌有木质菱形空窗的墙,与房子的木窗、木护栏遥相呼应。墙外石砌的小花圃中种着不少植物,有一墙爬满了豆科植物,几乎占据了一个木窗的位置,木窗是它攀爬的最佳阶梯。同行的朋友问:“这是什么花?挺美。”这是农村最常见的扁豆,生长力极强,开紫色小花,成片的绿叶衬着紫色的小花和所有的木窗一起成了初秋季节这围墙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水泥的村道铺着鹅卵小石,干净而整洁,一路上几处木栅栏围着的菜地吸引了我的目光,青菜、萝卜、南瓜绿油油地特别惹人喜爱,原本很普通的菜地因为木栅栏瞬间高大上了好几个层次。其间,偶遇了一只极为淡定的大黄狗,蹲坐在木栅栏边上。几次我拿出手机对着它拍照,他都自在地不予躲避,身后的木栅栏成了最天然的背景。不少民宿门口堆放着刚收割的芝麻,摘光叶子后扎成碗口粗的一捆整齐地竖在墙角边,颜色和碳化木差不多。这里的民宿都有着好听的名字,二十多幢旧屋翻新后各有特点,但外墙都以木为点缀,淳朴中透着一股子雅静,引着我们去一探究竟。 有一处民宿,正门上没有名称,而是在里屋门口竖着一个木架,木架上是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初见·繁花”、“相依儒墨”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初见,是多么美好的一瞬间啊,人生有多少次的初见总让我们在一生中频频回味。古朴的民房被整体设计和改造过,到处可见木质的东西和花花草草。门口加建了由圆形木柱支撑的遮阳棚,说是遮阳棚实在是太对不起设计的人,我更觉得它是整幢房子的一个延伸,下面放着木质的摇椅,墙上种着许多长青藤,叶子的颜色从根部逐渐变淡,随意地下垂着。与之呼应的是地上摆放着的红酒桶花盆,种着的绿萝铺了一地,还有向阳开放的太阳花。原本地上的青石会给人以冷感,但温暖的木质将之冲淡,那些自然的木纹理反而吸附了人情,如此亲切。心门就在这远离喧嚣的院子里被打开,漂泊已久的心于此找到了归宿。 一直以来就喜欢木质的东西,木桌、木厨、木凳……所有一切存在的木质,完全满足了我的喜好,于是对这一处民宿莫名地爱。沿着小院往里走,到了村子的边缘,这里地势落差较大,沿着石子路往下走,是一处人工修建的池子和小水渠。水渠和水池里飘着一些塑料荷花,颜色不一,和水边的大叶铜钱草相得益彰,仿佛是缩小的荷花塘,塘里金鱼时不时地躲进石缝间,或是成群地追逐嬉戏。一块巨石,上书红色的四字“相依儒墨”。 青石板铺成的路又引我到后方一幢墙体被木条整体覆盖的民房,碳化色的墙上依旧挂着些长青藤和不知名的花,门口一地细小的白石子,又是另一种风情。门侧紫色的三角梅在风中微摇,犹如少女在招手欢迎我们。正厅中式的木桌椅,茶壶茶杯一应俱全,但于我太过正式而不敢入座。右侧墙上的水墨画很有意境,江南典型的黑瓦白墙建筑,倒映着柳树的河边停泊着几只小船。在这摆放好的竟是简欧风格的沙发和茶几,落座拍照,做一个安静的女子,翘首远眺。 同行的朋友已围坐在门外木桌边,静静地欣赏着周围的美景。我就坐在背靠屋的位子,青砖围墙外,竹林间一株柿子树静静地站在那里,枝头的柿子已红透,甚是可爱。 可惜今天的行程匆忙,不然我定泡一壶茶,慵懒地斜坐在门口的木桌旁。手握暖暖的杯子,看野外,享受最闲适的时光。我喜欢前岩坞无处不在的木质,以及散发出来的木香。木是最本真的东西,它有生命气息,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是返璞归真、铅华洗净的色泽,寓意着平淡从容,也是我所向往的生活。 在这,没有匆忙的步伐,只有顺其自然的瓜熟蒂落。晴日里阳光暖照,雨天后烟锁朦胧。 回程,选择了绕村的木廊走道,再一次欣赏了田间的风景,却不知走道的另一头因当晚的音乐节被封,热情的村民善意提醒我们别再往前了,还留我们在这住一晚。我们边和村民开着玩笑边往回走,几个不走寻常路的朋友更喜欢田间的小路,于是翻过围栏另辟蹊径。抬腿、跨坐、蹬跳,一气呵成,朋友笑称:“一看就是个山里出来的!”没错,我们好多都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小时候也常常这样,在田间窜,不料想今天还重温了一把。于是,话题又转向了儿时在田间山间撒欢的回忆。 再次回到入村的地方,伫立,回望前岩坞,有微微的不舍。 |
原标题: 前岩坞飘来的木香 |
作者:吴英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