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古纤道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1月11日 08:51:20 星期五 |
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富春江曲折萦回在万点峰峦之间,绾连着碧玉簪般的点点青山,铺陈出一幅秀丽无比的水墨长卷。过富春江大坝溯江而上,可见距严子陵钓台东约800米处的山沟里,有一座结构巧奇拙朴,却略显孤寂的小石桥依山矗立,绝壁而生,犹似飞虹凌空,当地百姓皆称之为“老虎桥”。 老虎桥皆采用天然石料砌筑而成,面临江水沧波、风烟俱净,一艘艘游船往来穿梭;背倚山谷幽静、松柏挺俊,一片片林海蓊郁苍翠;桥下岩石老藤,绿苔斑斑。桥面全长约五米,东西走向;桥基跨拱形如弯月,孔径约二米。它显得很老,历经风雨沧桑岁月,容颜斑驳,桥上交错的藤蔓往下垂着,宽仅一点五米的桥面上铺砌的方形石块已经被时光磨砺得泛出暗光,也被无数次的踩踏折腾得凹凸不平。别看桥面几近粗陋,其实爬蔓之下别有洞天,小船儿游走到桥下仰头观赏,会发现砌筑弓形底面所用的巨型石料很是光滑平整,呈大小相同的条形状,无花纹,给人简洁大气之感;使人难以置信的是,石与石之间严丝合缝,若不是细细留意,你几乎看不到块与块之间相连的痕迹,真是石石相扣,浑然天成!每当酷暑盛夏,其它山坑溪谷几乎干涸,而此桥下的一条清水石涧还是从高高的山坳中奔流而下,淙淙作响,山泉澄澈得如同有了生命的水晶,喧哗着,打着旋涡,蜿蜒流泻在堆满乱石的山谷里,画眉唱着婉转的曲调在湿润的空气里回荡。 因其年代久远,没有记录或史料无存,就连富春江一带最年长最博古的老人也只能说这样一句话:打我记事起,就看到这座桥了,不过,关于“打小就看到这座桥”这样的话,是老人口述桥的故事时的结尾语,这样一来,更使听的人意犹未尽,如同坠入云雾之中,愈发觉得桥的由来实在玄乎,只能通过老人从祖上流传下来的言传口教得悉。 富春江大坝蓄水之前,七里泷旗门底至梅城一带江面狭窄,两岸山林重叠之间,烟笼雾罩,长年地质变迁形成怪岩异石,坑瀑泉流等景观,在空间形态展布丰富多彩。那一泓碧水波光如镜绵软如绸,清澈得如同从十月晴空上裁下的一段碧蓝,镶嵌在富春山脚下,倒映着绿树白云。江水入峡后水流湍急,迂回曲折。在漫长的古代,富春江是中国内河水域通行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通道之一,从上游到下游及其支流,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水上交通网络。白天,江上帆影点点,船来轮往;晚上,灯火通明,忙碌的轮船和碧绿的江水交织成一张五彩的网。然而,自古享有“小三峡”美誉的富春江水路之险也闻名天下。“行路难,春风七里滩;阴雅暗白日,危石涛惊湍……”过去,七里泷滩多水急,故又名七里滩。舟楫经此都要等候东风,以借风势上行。当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天。古谚语云:“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泷也由此而得名。绝壁凿路,天堑变通途“小三峡”北禺沿岸就依山修筑纤道,至深沟险壑架石桥渡之,以供行舟背纤,纤道大部分路段只有五六十厘米宽,最宽处也不过一米左右,尤以“老虎桥”地势尤为险峻。每遇枯水季节,南北两岸波面不足二百公尺,此时的老虎桥高悬在离江面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上,人行其间,如过云中,但见桥上背纤,崖下飞鸟,舟行画里,人在镜中,确是小三峡纤道上画龙点睛之处,真可谓“横躺山沟几何年,沧桑遍体对苍天;任凭岁月千般苦,乐助乡民永向前。铮铮硬骨卧荆丛,饮瘦溪流险阻通;乱石沟前古神韵,大山作证孰争雄”。 纤道不仅接通了富春江上历史文化古迹“严陵八景”——“三墩毓秀”、“千峰古榭”、“九井储清”、“双台垂钓”、“七里扬帆”、“二江成字”、“八面层峦”、“双塔凌云”的陆路,也是“驿使官军商贾过客络绎不绝”的通途,构成了繁荣的“古道文化”。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古纤道”在漫长的历史演绎中,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题咏诗颂和摩崖石刻,过往的船家留下各种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由于水路的凶险,尤其是不刮东风的季节,七里泷渡口经常要封航,封航之时,商旅往来就要靠江边的这些纤道。纤道顺着青清幽悠的富春江,时而一面临水,一面依岸,平铺山坑水中;时而上载危岩绝壁,下临幽岫穷崖,俨然一条飘带,蜿蜒起伏伸向山水深处。由于古纤道贴水而过,上面可行人背纤,遇大风大浪,又仿佛是中流砥柱,可抵消风浪对船只的撞击。可见,卧伏于富春江小三峡的这条古纤道,既是古人行舟背纤通道,又是来往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更是富春江上的一大奇观。在急流险滩,平时所用的风帆、船桨都无能为力,只能靠纤夫拉着船逆流而上,久而久之,纤绳的磨擦在江边的石头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纤痕,在桥下,也不时见有纤绳深割的大石,船篙撑点的石孔痕迹。下船放滩,坎上拉绳,脚尖着地,仰面朝天,舵手小心掌握航向,让船只缓缓而行。船行驶到滩口,纤夫们便会不约而同地喊着船工号子,躬背爬行,把劲往一处使,将船顺利地拉过滩。在“嘿呦呦,嘿呦”的号子声中,依稀可以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脚印都装着一个心酸的故事。 1968年12月底,富春江小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小三峡水位上升20余米,从前的七里险滩变成了平湖。平湖初现,险滩不再,碧波千里,游轮通达,富春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留在江边的纤痕也永久掩藏在江底,古纤道几乎都被淹没,留下来的就是严子陵钓台附近上下游为数不多的几处,但已然杂树缠绕,萧条荒芜。唯独那座“老虎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却安然无恙,临江卓立。水往东流,纤道无言。如果说山是小三峡的魂,水是小三峡的魄,那么,“纤道”便是悠长而古老的故事,也是小三峡在时代变迁中谱写的一段沧桑历史。 卧伏的老虎桥已变得遥远又遥远,似渐迷离的眸,只留一个模糊的美的余痕。游船马达的轰鸣声和汽笛声打破了峡谷中的宁静,古纤道和纤夫的身影,已消逝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空气是清新的,也是清凉的,站在船尾仰望,只见那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舟行小三峡,尽可漫游在这诗情画意与鬼斧神工构筑的世界里,古往今来的游人莫不被这里的迷人景色所陶醉。 |
原标题: 消逝的古纤道 |
作者:何晓隽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