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与山水诗(八)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5月20日 08:40:45 星期五 |
■ 董利荣 桐庐山水诗中的著名建筑物 正如中国山水画少不了建筑物点缀其间一样,山水诗中也常常会写到建筑物。桐庐山水诗中便有不少建筑物。那么,历代桐庐山水诗中究竟出现过哪些著名的建筑物? 提起桐庐著名建筑物,不能不说桐君山上的桐君塔。由于桐君老人采药济世的美丽传说,又由于桐君山的特殊地理位置。桐君山毫无争议地成了桐庐的标志,而桐君山上的白塔又无疑是桐庐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这座中实而不可登的七级白塔建于何时已无据可考。但宋朝时显然已经存在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在《舟过桐庐三首》中第一首写道: 潇洒桐庐县,寒江缭一湾。 朱楼隔绿柳,白塔映青山。 稚子排窗出,舟人买菜还。 峰头好亭子,不得一跻攀。 杨万里此诗不仅告诉我们桐君山上建有白塔,而且还有楼与亭等其他建筑。 除了杨万里此诗写桐君塔较有名外,另一位元末明初的桐庐籍诗人李仲骧《桐君山》一诗写得更有意境: 木尽露嵌嵌,红尘离市音。 西来天目远,东望白云深。 塔影中流见,渔灯半夜沉。 烟波竞名利,应负指桐心。 其中的“塔影中流见,渔灯半夜沉”以其宁静安详的意境深受后人喜欢。 除桐君塔外,桐君山上的另一座著名建筑便是桐君祠。据《桐庐县志》记载,桐君祠始建于宋元丰(1080~1083)年间。元末明初桐庐诗人徐舫写有《桐君祠》一诗,“山势联翩青凤凰,梧桐花老旧祠堂”的诗句显然告诉我们那时桐君祠已经破旧了。另一位同时代的诗人萨都刺《过桐君祠》“荒祠路断人行少,石上苍台长瑶草”更印证了这一点。好在其时桐庐典史张卜山(名可久,字仲达,号卜山,亦说小山,宁波人)捐出自己的俸禄修建桐君祠。徐舫有感于此写了《张卜山捐俸重修桐君祠》《祠完迎桐君归祀》等诗,赞赏张卜山“先生远有烟霞趣,镌玉捐金隐者祠”的义举。 桐君祠后又多次被毁。现在的桐君祠是县政府于1982年重修的,“桐君祠”三字由叶浅予先生题写。 另一座著名建筑便是合江亭,此亭名称便点出了富春江与分水江两江汇合的地理特征。关于此亭的地址变迁我已在《桐庐与山水诗(六)》中作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但明朝桐庐凤岗人李恭一首《题合江亭》写得很有意味,值得推荐: 一丝风下碧玉天, 亭上窗开霁色鲜。 严子钓台青树里, 桐君丹灶白云边。 千家画栋前朝屋, 百里清江过客船。 潇洒桐庐几兴废, 野花山鸟自年年。 桐庐境内最最有名,入诗最多的建筑,应该非严先生祠堂莫属了。严子陵祠大概早在唐朝之前就有了,因而唐朝初年洪子舆就写有《严陵祠》一诗,其中有:“幽径滋芜没,荒祠幂霜霰”的诗句。不过那时候应该是家祠,而且也已成荒祠。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首次以州府名义建造严子陵祠。并且写了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记后歌诀脍炙人口:“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从此以后,历朝历代文人雅士接踵而来。“往来桐江船,必拜严子祠。”(宋·赵蕃《拜严方范祠》)桐庐诗词中以严子陵祠堂为题材的诗简直可以单独编一本诗集。严先生祠堂几乎成了历代文人的精神家园。其中的名篇有晚唐桐庐籍诗人方干的《题严子陵祠》之一: 物色旁求至汉庭, 一宵同寝见交情。 先生不入云台像, 赢得桐江万古名。 由于范仲淹修建严先生祠堂时请人在东壁画上方干像配祀,又由于后人景仰范公高风亮节,南宋诗人赵蕃甚至称这座祠堂为“严方范祠”。 如今的严先生祠堂是桐庐县政府1983年重建的,它在富春山下的青山绿水间静候来自四方的游客。 桐庐山水间的另一座著名建筑要数清芬阁了。此阁由北宋进士方楷有感于范仲淹赠其诗中赞赏他的先祖方干“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之品格的诗句而建,建在白云村(即今芦茨)的溪边。清芬阁建成以后,历朝历代前来拜谒方干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严州诗词》中收入从宋朝到清朝以清芬阁为题的诗便有100余首。其中宋朝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祠部郎中的常州人张景修《清芬阁》一诗是这样的: 严子钓台畔,犹闻吟啸声。 荣华付诸弟,潇洒继先生。 自制茶枪嫩,新开酒面清。 红尘不抛摆,那得白云名。 此诗为我们描绘了方干故里白云村方干后裔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另一位宋朝诗人朱彦(熙宁九年进士,江西南丰人)在《题方氏清芬阁》一诗中“至今名字照人目,直与山水为无穷”的句子则表示方干的诗名和他的人格魅力与山水并存。这是对诗人方干的极高评价。可惜如今清芬阁已不复存在,前些年我曾建议在芦茨村中恢复建造清芬阁,希望这个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桐庐山水诗中还有许多其他建筑,恕不一一。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去诗中找寻。 |
原标题: 桐庐与山水诗(八)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