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诗情赋桐庐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5月20日 08:40:17 星期五 |
■ 孟红娟 古城杭州因西湖这颗明珠而芳名遐迩,但若没有苏东波的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诗句打底,尽管杭州是南宋之都城,她还会如此温婉精雅,迷离醉人么?扬州的明月和琼花传天下,但若没有杜牧的诗魂相许“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纵然扬州乃千古名城,她还会有如此的婉转缠绵,情致动人么? 一城一地的扬名,都有它的魂,杭州因西湖,扬州因明月,敦煌因莫高窟。那么“中国画城”桐庐呢?我认为是富春山水。 富春江两岸的自然山水,引得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才子,披着富春江的月光,向画城桐庐翩然而来。面对眼前超凡的造化,他们唱之、颂之、爱之。他们的诗作又将旖旎的富春山水隆重地捧到世人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像恋人初遇一见倾心那样,因富春山水而痴迷,乐而忘返。 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频繁的政权更替,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不少文人寄情山水以排解心中的苦闷和压抑。1500年前的一个夏天,蝉噪鸟鸣,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为舒缓心中的郁闷来到了富春江。吴均游了富春江后,在给朱元思的信中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短短一百多字的信,写绝了富春江的两岸景致。大江南北,疆域辽阔,而富春江的山水举世无二。作者以隽永的词采、和谐的节奏写这里的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深有千丈的江水,碧玉般清澈透明,江中的游鱼悠游自在,沉在江底的石头也一览无遗。多么清的水!这里的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富春江两岸群山连绵,峰连峰,群鸟鸣和,蝉声嘹亮,猿猴相呼。多么秀的山!这样的山水能不让人“窥谷忘反”吗? 吴均所处世道,是如此混乱,当权如此暴戾,与其沉沦于暗无天道的政事,不如息心转向清丽的自然山水。自领略富春江山水后,吴均萌生了鄙弃功名利禄,避世隐退之意。桐庐山水如一帖灵丹妙药,是可以慰籍心灵,治病疗伤的。 吹过南朝的风,历史的年轮转过300多年后,驶进了一个以诗盛名的大唐帝国。唐朝多诗人,一位位诗人怀着诗情,慕桐庐山水之名纷至沓来。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孟浩然、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长恨歌》的杭州太守白居易、写“楚腰纤细掌中轻”的杜牧、见证大唐帝国走向衰亡的吴融、五代花间派词人韦庄等名人款款而来。人生得意也好,失意也罢,在山水自然面前,什么都可以荡涤得干干净净,随风而飘。诗人们用眼看桐庐的山水,用耳听桐庐的清音,用心品桐庐的味道。他们看、听、品后,留下了桐庐诗作篇篇。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李白)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风倒影落其间。”(吴融)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韦庄) 这些诗句既有对严子陵高风亮节的赞誉,也有对桐庐富春山水的赞美。天底下如诗如画的山水这么多,而桐庐的山水非画家之笔能描绘,也非人间可有。唐朝的诗人们大多爱游历,他们踏遍千山万水后,发现桐庐的富春山水“画不如”。 水流云行,生命是一场场不同的邂逅和遇见。人在世上行走,不同时期会遇见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印记,这种遇见和印记就是缘份。一个地方与人一样,也会有不同的遇见,也跟恋人之间的痴情一样,会因生命中的某个人而毕生不离不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是一个与桐庐有着这种缘份的人。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范仲淹出任睦州(桐庐郡),管辖今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等地。在任桐庐郡间,范公利用公暇时间游览乌龙山、拜谒严子陵钓台、探访方干故里,桐庐郡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探访的足迹,他又以桐庐郡的山水为对象写下了诸多诗作,气势非凡的《潇洒桐庐郡十绝》便是。这十首诗,每首均以“潇洒桐庐郡”开头。 这组诗,像经过精心设计的宫廷排舞,芳菲优雅,清新自然,迈着轻灵的舞步向我们走来。春茶、画楼、泉水、清潭,婉丽清新,令人身闲性灵。从此,桐庐因范仲淹有了一个品牌:“潇洒”。潇洒,意即行为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采风度翩翩,那是一种自然、独韵的境界。千年以来,桐庐就一直以潇洒之姿,在江南这块丰沃的土地上自由而任性地潇洒着风流着。 范仲淹之后,大文豪苏东波、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南宋词人陆游等名人相继与桐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苏轼)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李清照) “桐庐处处是新诗,鱼浦江山天下稀”(陆游) 苏东波一生为官几十年,到过山东、河南、湖南、安徽、浙江、广东、江苏、海南等地,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然而在他眼里,行尽三吴,山水还数桐庐最美。对陆游来说也是,不管走到桐庐的哪个角落,都可谓一首首绮丽的诗章。桐庐自然灵动的山水激发了才子们的诗情,诗人们一篇篇优美的诗章又丰实了桐庐山水。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朝刘嗣绾的《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恰如一曲唯美的古琴曲,在迷离的富春江上飘来,似烟如梦。此时,你仿佛站在如琴般的富春江边,不知该以桐君山为屏,像《诗经》里的女子那样在水一方为歌呢,还是以江为砚,以水为墨,作一幅桐庐山水画? 山水无言,诗文有情。据记载,历史上有上千位著名文人,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桐庐大地,留下了大量描写桐庐山水的诗文,广为传唱的就有3000余首(篇)。桐庐山水成为诗人们抒发情怀的温柔乡,那些安逸在诗人骨子里的情绪情感,通过这些诗篇将生命的青春和风骨延续。 流年似水,一千多年过去了,杏花烟雨的江南桐庐,春草漫过江堤,一季又一季;春暖花开,枯木逢春,岁岁年年。踏着富春江波浪而来的诗人们,声音渺远了,足迹浅淡了,而其凝神赋诗的神情宛在水中央。 |
原标题: 千古诗情赋桐庐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