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4月08日 08:56:53 星期五 |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缅怀梁新昌老师 2014年12月30日晚8时10分,一股五十多年来潺潺涌动在我们身上的师生暖流,突然停止了起伏,我们可亲可敬的梁新昌老师因患重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纵有万般不敢相信,可噩耗传来,我们这些花甲之年的“孩子”们依然个个悲泪盈眶、呜咽不已。 无尽的哀思,把我们带回了初识先生的悠悠岁月,那段被先生无言厚爱而又永远无法抹去的师生情谊,丝丝缕缕,挥之难散。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横村中学开办后,梁老师从桐庐中学调至横中任教。三年的自然灾害,饥饿和贫困席卷祖国大地,饥荒考验着这个年轻的国家,也同样考验着每位老师和每个同学。那时候,家家户户缺吃少穿,不少家庭贫困如洗,尽管我们正处在向着太阳歌唱的年龄段,可压抑的生活还是深感求学的艰辛与不易。走几十里山路,吃个把月的辣酱咸菜、霉干菜,只要还有书读,我们都不觉着苦。但才二十五六岁的梁老师觉得“孩子们都在生长发育期,天天吃这个,怎么长个?”于是,他常常和有的同学说“我是北方人,喜欢吃辣椒咸菜”,硬是用自己花钱买的饭菜票将我们讨厌的辣椒咸菜“买”走。不谙世事的我们呢,还以为梁老师真的喜欢,高兴得手舞足蹈,拿着饭菜票,兴高采烈地到食堂狼吞虎咽起来,而这时,他却独自一人在宿舍嚼着难以下咽的辣椒咸菜。 在那个捉襟见肘的年代,我们寻求知识的渴望和贫寒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在回想起来,在我们学校,不少同学能够支撑下去,是因为有了梁老师的到来。那些年,因家境贫窭而辍学的情况时有发生,记得家住九岭的有个同学父母双亡,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学习成绩一般,加上经济条件差,读不起书,家里干脆让其在家帮衬干农活了。这下,可急坏了梁老师,三番五次上门说情,同学的哥嫂还是犹豫不决。尽管这样,他并没有放弃,一边发动邻近同学去劝说,一边自己带头出钱,并动员我们为其捐款,终于这位同学的哥哥嫂嫂被梁老师的爱心所打动,再次把他送回学校。还有一位歌舞乡的同学家境贫寒,困难得连大米也没有,带来的是玉米粉,食堂犯难,梁老师就做好炊事员工作,把玉米粉做成玉米饼,卖给大家,换成饭票,让那位同学吃上了热气腾腾的米饭。不仅如此,梁老师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元钱给他用,天气凉了,他甚至把自己的毛衣给那位同学穿。后来,那位同学到桐庐读高中,梁老师还专门买了箱子送他上学。虽然已不是自己在教的学生了,他还照常每月资助那位同学五元钱(当时梁老师的每月工资仅为四十元),遇有自己出差或搞教研活动,就委托其他老师垫付给那位同学,这样的资助一直延续到高中三年的学习期满。 人们很难想象一个身材高挑的淮北汉子,关心我们是何等地细致入微,认真严格的执教之外,犹如父亲般的、尽其所能地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因为路途较远,交通闭塞,有些同学住校得一两个月才回家一趟,有的甚至一个学期才回去,看着我们日渐长长的头发,细心的他从县城里买来理发工具,“偷师”理发店后,像模像样地给我们一个一个剃起了头。无论春秋,还是冬夏,从生疏到熟练,既剃头,又交流,当时尚未结婚的他,周末的时间基本上花在了我们学生的头上。如今想来,那场景其乐融融,又历历在目。 换菜票也好,剃头发也罢,这些事情并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不做,也没有人会责怪他、埋怨他。但就是这些看似平淡的小事,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他犹如亲人般的爱,让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感情深了,我们一有困难,也都爱找他。有一次,一位歌舞乡来的同学,不小心一双新棉鞋烧了一个洞。棉鞋可是家里借钱做的,脚丫子受冻先且不说,还不敢告诉家人,可怎么办好?又冷又怕的他第一个想到了梁老师。梁老师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第一时间把鞋拿到镇上鞋铺补好破洞,为同学消除顾虑,还专门写信给同学的家长,告知家长鞋子已经补好,并希望他们不能责怪孩子。像这样的事情数都数不过来,只记得学生一茬接一茬,梁老师一路忙碌、一路付出,有如父亲般的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年后,梁老师成家得子,但因为在他的心里除了学生还是学生,他的两个儿子有时还埋怨父亲,对学生比对自己还要好。 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梁老师的爱就是发自内心,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他认为,对学生的爱就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教育学生也是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的。从教四十多年来,梁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很好,不管其家庭背景怎样,经济条件如何,学习成绩、资质天赋好或一般,他都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教导他们成长成才。 记得有一同学牛头牛脑,成绩一般,但很淘气,平日爱捉弄人,是不少人眼中的“差生”。一次下课时,梁老师发现那位同学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教室里疯跑玩耍,而是病病蔫蔫地趴在课桌上。于是,他近前一摸额头,原来是发热了,更为严重的是,同学的腿上还因为摔伤没有医治长了很大的脓包。放下课本,梁老师就背起学生上医院包扎,仍不放心,晚上还让他跟着自己一块睡。谁知第二天早上起来,那位同学发现被子和床单都被膏药和脓血弄得一塌糊涂,满脸歉意的他不知如何是好,可平日素爱干净的梁老师见状却满不在乎,说洗一洗就好了,没有关系的。同学离开父母,在校就是老师的牵挂。一个下雪天夜里,梁老师走进学生宿舍,看到隔壁班的一位同学盖的是一床很薄很薄的棉被,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他没有问半句话,而是赶回宿舍,拿来自己的棉被,细心地盖在那位同学的身上……没有粗暴的体罚,没有怒目的训斥,尽是“无声”的关爱,竟然使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再也不顽皮了,成绩也跟着上来了。 与梁老师一天到晚在一起的日日夜夜里,我们不仅受到耐心细致的关怀呵护,还事事处处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是一个把授业与育人融为一体的教师楷模。“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从教生涯里,梁老师始终恪守身教重于言教的治学理念,这也让学生和家长们打心眼里佩服与尊敬他。无论在桐中、横中,还是毕中,都知道梁老师多才多艺。他写得一手好字,那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的颜体,斩钉截铁、骨力劲健的柳体,深受同学们喜爱。那时的我们好不容易买了一支钢笔,爱请他在上刻字。无论是谁,即便手头工作再忙,他都会认认真真地在笔上刻着“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八个字,希望我们将来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上。他拉得一手好京胡,耳尖辨音敏锐,音准特好,右手弓法特专业,很难得。每当课外活动,他会打开房间里的收音机,把当时各出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伴奏得惟妙惟肖,挤满宿舍的同学看他神采飞扬的演奏,又聆听他对音色衬托剧情人物的分析,把音乐的抑扬顿挫引申到生活的变化曲折,从低潮到高潮,让同学看到希望,排除困难,提振激情。因此看来,谁说他不是用一把京胡在授业育人呢?即使与我们消遣走军棋,梁老师也不忘见缝插针诱导:别看“军长、师长”级别高,威风,你们如果以后有了当了官,做了领导,也不能恃强凌弱,对弱者要多一份同情。这些话让我们记住了一辈子,我们中有的后来也从政经商,担任过一些领导职位,但都能以梁老师为楷模,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严以律己,不忘根本,努力奉献,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没有一个人翻过船。 桃李满天下,芬芳遍溪径。因为早年资助学生多,没有多余积蓄,他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对自己的生活从不讲究,也没有什么要求,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清静贞正以自虞。多年来,他一直住在桐中老宿舍阴暗潮湿的一楼,就是这样不济,照样从屋里不断飘出悠扬的琴声。生前几个月,屋后的危房鸳鸯楼被拆,改建成小公园,一缕阳光终于照进了家里,对此他高兴极了。每每有学生来探望,他都像个孩子似的兴高采烈地带着他们去参观一番。他不是那种兴奋的脚支撑双目、又被得陇望蜀的眼支配的人。他是一位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老师了,一身中最大的头衔是班主任,一辈子都在教师这个岗位上耕耘,一心只做一件事:授业育人。文革十年,老师被划为臭老九,不少人后悔选择当老师,而梁老师从无怨言;改革开放后,不少人弃教改行,或下海经商,或上岸从政,而他更是不浮不躁,一如既往一心从教。就在他离世前一个月左右,有学生上门来看望,当他得知某位同事弃教从商时,感到不甚惋惜,连呼:“可惜,实在可惜!”在旁的师母忍不住说:“难道都要人家像你一样,当老师当到老吗?”梁老师一下子从椅子上站起来:“做老师不好吗?如果大家都不做老师了,谁来教学生!”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就是这样一位对事业忠诚,对岗位挚爱,对学生大爱和无私奉献的师者,却是出奇地“低调”。虽说只要学生好,他比什么都高兴,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梁老师从未向学生开过口,要学生帮助自己做什么。即使在他病重期间,已经知道他病情的几个同学试探性地征询他的意见,是否把他患病的事告诉其他同学。他听后连连摆手:“不要,不要,千万不要,大家都很忙,不要添麻烦了。”那情那话,至今想来,让人心酸。虽然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漫漫教育路上,先生之高风亮节,好似山高水长! 呜呼哀哉,我们再也听不到梁老师那既潇洒又缠绵、刚健又幽柔、激越又深沉的京胡声了,想必他一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弘扬我们的国粹吧。大爱无言,花开有声。人生有幸,微言感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逝者如斯,师者如父!
|
原标题: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
作者:严兴华 卢有基 许云龙 李改进 黄 进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