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久违的文字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4月01日 09:04:50 星期五 |
——追忆生祖母 上天眷顾,我很幸运。 曾经,我有过两位心疼我的祖母。 一位在桐庐老家,另一位在老家的隔壁村——上叶山。 一位未能生育,却集千般宠爱于我一身,胜似亲生;另一位亲情如天,精神璀璨,血浓于水。 缘于国民政府年代,为延续香火,祖父法定典妻,契约十年,子女由男方领回,十年到期,须遵法守信,解除婚约,互不来往。 然而,一纸法令,割舍不了子孙后代的血缘亲情。后半生再未谋面的,只是两位各安各家的老人。 从小,“去上叶山阿婆家嬉”,是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我去,祖母是最开心的时候。 两件事,铭心刻骨。 一件是我上高中的那几年,一次去探望祖母。 长孙上门,忙煞了老人。 灶台里,干柴猛火;铁锅中,菜肴热腾。钻鼻的气香,娴熟的姿样,祖母的身影,在气雾缭绕中浮现,像极了一幅圣母的画像。 我以固有的站姿,立于灶前,看着,听着,闻着,没有离开一步。祖母或是忽然想到伤心处,脱口而出:“我四十多岁就守寡了,一直持续到老……” 我心一颤。我知道,祖母很苦。 只是,那时的我,年少无知,只顾倾听,不懂如何去安慰。 “为何再也不见上叶山阿婆了?”记得返家后,我问过祖父。祖父答:“过去有契约在,必须按规定办事,不能逾越的。”当时我的情感也偏向于家里的祖母,便没了继续“深究”的想法。 另一件,祖母病倒那年,我从部队赶回,开来一辆商务面包车,去分水街上拉过两趟氧气瓶。晚上,陪夜。祖母静躺床上,氧气管插在祖母鼻孔里,老人的呼吸显得有些急促。后半夜,见祖母醒着,还会自己翻身。我轻声问:“阿婆,氧气还有的吗?”“我不晓得的”…… 待我归队若干时段后,祖母最终油尽灯枯,寿终正寝。遗憾的是,老人仙逝的日子,出于多种原因,我未能返回送上最后一程。 后来听说,祖母出殡那天,父亲和伯父们尽心竭力,安排周详。父亲还请来锣鼓队开道,让老人一路走好,热闹风光。 祖母郎姓,名兰英,桐庐东辉人,家道贫寒。生前,眉清目秀,聪慧贤良,怀才识体,像个大家闺秀。很小的时候,迫于生计,被家人抱到上叶山一大户人家当童养媳。原前夫也是读书之人,以经营为营生。因病早逝,家境日渐衰落。几位伯父还替人放牛种地,维日艰难。据说,曾在祖母家做过长工的老人,感念于昔日东家的好,还送上番薯等杂粮救济祖母一家。可惜这段历史,我知之甚少,祖母生前也从未对我提及。 老人膝下共有五子二女,子孙满堂。父亲居中,我为长孙。 老人八旬高龄的时候,依然思维清晰,说话亮堂,还会做饭洗衣,带玄孙女,操持家务,里里外外,安顿的有条不紊。 祖母对子女们的教育,灌以“善良”、“勇敢”四字,父亲感受最深。也基于父亲天资好,读书写字样样出色,是祖母的“得意之作”。 老人一生清贫,一生好强,一生苦难,一生高节。享年八十有四。 去年清明时节,我和家人前去扫墓祭拜。 青山厚土间,坐北朝南,绿树掩映,远眺舒目。祖母长眠于此。 墓前两侧的书画,皆出自父亲的手笔,刚劲娟秀,简明生动,彰显书香气息。 两幅“青松展枝”图,绘刻于两侧留白处;直书一联,左侧:“英名流芳千古”,右侧:“遗训长照子孙”。中书:“慈母郎氏之墓”;落款:“徐门孝子孙建”。 此言不虚。 必将传承子孙千代!
|
原标题: 一段久违的文字 |
作者:徐志君 网络编辑: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