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睦堂记》 |
http://www.tlnews.com.cn/ 2014年02月09日 09:03:39 星期日 |
《亲睦堂记》是明嘉靖六年(1527)赐进士及第钦授文林郎知严州府桐庐县知县沈椿为桐庐俞氏家族所建祠堂写的一篇文章。前不久,俞氏后人、我县企业家俞正良家俞正良先生为重修《俞氏家谱》,要我将旧《俞氏家谱》中的“诰”、“赞”、“诗”、“记”、“序”译成现代文。因此,使我有机会拜读到487年前的桐庐人的父母官写的这篇文章。应该说,这是一篇好文章。尽管它是数百年前人写的,讲的是数百年前俞氏宗族的事,但对今人如何和家人相处,如何和族人相处,如何和亲人相处,如何和邻里相处,以及如何做人,如何行事,一句话,对我们都颇有启示作用。原文不过数百字,译成现代文后也不长。现将译文录在下面,并略作点评: 我曾经读过《虞书》。《虞书》上说:“以亲九族,九族既睦。”读了以后,我没有一次不掩卷叹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比亲近亲人更重要的了。”古代圣王治理天下,都是将和睦宗族放在首位的。这是因为宗族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由一个个宗族组成起来的)。所以,尧帝和睦宗族,禹帝亲近宗族,他们放下其他事情不做,急急忙忙致力于这类事情。这确实是有道理的。到了后代,世风浇薄,仁爱谦让的风气一天不如一天,嚣闹欺凌的习俗却一日甚过一日,以至于在一个小家庭里面,常常出现自以为有恩于人而给人使脸色的人。把亲人当作路人,完全失去了亲情。这难道是古人的法度、盛世的风气吗? 我们知道,国家是由一个个宗族组成的,宗族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一个个家庭成员组成的。一个个家庭成员亲近了,和睦了,家庭就亲近了,和睦了;一个个家庭亲近了,和睦了,宗族就亲近了,和睦了;一个个宗族亲近了,和睦了,社会也就和谐了,国家也就昌盛了。为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引《虞书》中的话,强调宗族和睦的重要性。接着,作者引尧帝禹帝亲自抓和睦宗族为正面例子,以后代世风日下把亲人当路人的浇薄行为作反面例子,指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要抓好亲近宗族、和睦宗族工作。 俞氏家族自俊友公迁居桐庐以来,积累美德,聚集仁义,家道繁荣,事业昌盛。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俞氏家族的人,务农的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读书的人倡导仁义,倡导谦让。男主外,女主内,各行其是,各正其道。族中人多的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贤者,却不曾有违背道德、伤风败俗的不肖子孙。那些收集民风民俗的人,说起人品道德,都认为俞氏族人当推首位。我也因此将俞氏的祠堂命名为“亲睦堂”。唉,人的气节是清廉还是贪婪,人的品质是厚道还是刻薄,虽说由先天而定,但是不是遵守法则,是不是奉行礼义,都要看自己愿不愿意实施行。 桐庐的俞氏家族是北宋末年安徽凤阳县教授俞俊友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跟着车驾南渡后迁来的。从宋建炎年间到明嘉靖年间,俞氏家族在桐庐已经繁衍近400年了。由于在和睦宗族方面做得比较好,俞氏家族已经成为一个家道繁荣,事业昌盛的大家族。所以,作者在强调和睦宗族的重要性以后,便大力表扬了迁到桐庐以后的俞氏家族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俞氏家族的人,他们总是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倡导仁义,倡导谦让,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四邻八乡中,俞氏家族的人品道德,为人称道。正因为如此,沈县令亲自将俞氏祠堂命名为“亲睦堂”——这是沈县令对俞氏家族的高度表彰。接着,沈县令说道:一个人是清廉还是贪婪,是厚道还是刻薄,固然有先天的因素,但关键还是看自己肯不肯去施行。是的,世上没有天生的君子,也不没有天生的小人,没有天生的清官,也没有天生的贪官,关键是看后天的修养。 汉朝的于公开了一扇能容驷马通过的大门,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昌盛。当时,他的儿子于定国还没有出世。这就是人定胜天的意思。后来,于定国果然当了宰相。宋朝的王佑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子孙能有出息。当时王家也没有三公。他这样做,也是人定胜天的意思。后来,他的儿子王旦当了宰相。俞氏先祖造了这座祠堂,恐怕也不曾想到后代会有这样兴旺发达。同样,这也是人定胜天最终有了这样的大家族。我这番议论哪有迎合讨好俞氏族人的意思?我这是希望俞氏子孙能世代相传,一走进“亲睦堂”就想起“亲睦”两字的意思。那么,亲者就不失其为亲,疏者也变得亲近起来;睦者就不失其为睦,远者也变得和睦起来。这是否是我用以褒奖激励俞氏,还是褒奖激励全县的百姓呢?于是,我题写了祠堂的名称,又写了这篇记。时为明嘉靖六年二月初十日。 沈县长在引用了汉朝著名清官于定国和宋朝名相王旦因祖上为官清廉而荫及子孙后代典故后指出,俞氏家族之所以有今天这样兴旺发达,也应该是俞氏祖上积德的结果(作者按:查《俞氏家谱》,俞氏祖上曾出过不少清官名臣)。前人为善荫及子孙,前人为恶祸及后代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祖上做善事是祖上的事,作为子孙后代,不能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无所作为,而应该继承发扬光大祖上的美德。俞氏后人也不例外。所以,沈县长接着说道:我之所以要这样说,之所以将俞氏祠堂命名为“亲睦堂”,并不是为讨好俞氏族人,而是希望俞氏族人能常常想起“亲睦”两字。这样,亲者就不失其为亲,疏者也会变得亲近起来;睦者就不失其为睦,远者也变得和睦起来。当然,作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沈县长非常清楚,要想敦厚全县的民风,纯朴全县的民情,亲睦全县的民心,光靠俞氏一个家族是远远不够的,得靠所有的家族,所有的百姓一起行动起来。沈县长之所以要这样为祠堂命名,为祠堂写这篇记,最主要的还是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够像俞氏家族那样,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睦其睦以及人之睦,以达到百姓生活安定,社会和谐之目的。 |
原标题: 读《亲睦堂记》 |
作者:朱关法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