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冻米糖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6月28日 10:19:11 星期五 |
每次去姑妈家,白发苍苍的姑妈都会给我准备一包自家做的冻米糖。糖用三层纸紧紧包裹,第一层是报纸,第二层和第三层是塑料纸。打开层层包裹的纸头,里面挤拥着两种糖,米白色的冻米糖和黑色的芝麻糖,它们分别被切成片状的长方形和菱形。拿一片尝尝,唇齿留香,禁不住第二片、第三片……我将这包糖放在书桌上,经常一边看书,一边手就不由自主地伸进纸包里,嚼起这又甜又香又脆的农家糖,不消几天,一大包糖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一个人消灭了,还意犹未尽。 以前,农村里过年,家家户户做冻米糖和芝麻糖。每到冬天,就会看到母亲准备打糖的原料,将糯米炊熟放到篾垫上晒干,将上好的麦子放到垫有稻草的饭桶里孵麦芽。等到过年前几天,开始找帮手打糖。打糖往往在晚饭后,烧火,炒冻米,熬糖,擂芝麻,打糖,切片,期间的工序一道接一道,真是忙活又热闹,冷冷清清的小山村顿时变得年味十足。当然,要将这糖打得好吃,里面是有很多技巧的,比如烧的火就很有讲究,既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太旺,冻米容易炒焦,麦芽糖容易挥发;太弱,冻米不能炒发,麦芽糖熬不成粘稠。故对烧火的原料要求很高,最好的燃料就是山上扒来的松针,而松针是每家每户都不缺的土货。一板一板的糖打好了,就将它们灌入一只只陶缸里,用盖子封严,不然漏气了,糖就会软化。而这些糖就是我们日常的零食了。上学时,拿几块放在口袋里,跟同学交换吃,比一比哪家的糖做得好吃;放学时,拿几块糖,跟同伴们一起到田里去拔草,没带糖的伙伴就用草换我们的糖吃,双方自愿交换,同伴关系融洽和美。那时大人忙过年,小孩盼过年,或许盼的就是这种味道和氛围吧。 如今,商场里什么吃的都有,只要想吃,商场随时都可满足人的口欲。渐渐地,农村里很少有人家会过年打糖,我家也有好多年不打糖了,自然火火热热的年味就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只是不尽的回味。 尽管商场里什么都有,不过大姑妈家依然保留着过年打糖的习俗,这一习俗其实是大姑夫坚持下来的。大姑夫是我们姐弟三人的老师,那时的学生看到老师,有种天生的害怕。由于姑夫是老师,我们自然都怕他,一听说姑夫到家里来了,都会装模做样地拿出书来看。怕归怕,其实我们上小学时都受过大姑夫的关照。大姑夫年轻时当过兵,到过寒冷的东北,复员后,就到学校当老师一直到退休。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姑夫讲他在东北当兵的经历,南方人到北方,没一个不长冻疮的,冻出来的鼻涕一流出来就结成冰。大姑夫写得一手好字,他的粉笔字和毛笔字都是我们临摹的对象。逢年过节或办喜丧事,村里门上的对联都是姑夫所书,全村人都很敬重姑夫。姑夫爱好打猎和捕鱼。一到周末和寒假,姑夫就会和志趣相投的人带着猎狗到山上去打猎,野兔、野猪、松鼠、刺猬……只要姑夫有收获,我们就有野味尝。后来枪支被收缴了,姑夫就在节假日扛着渔网到河里捕鱼,早出晚归,真是其乐融融。每次姑夫捕鱼回来,姑妈都会拿一碗鱼给我家。姑夫还喜欢打糖,每逢过年,姑夫都要亲手做几板冻米糖和芝麻糖,我们就年年能分享到姑夫做的土糖吃。 2010年12月1日,大姑夫因高血压病发,匆匆离我们而去。大姑夫的身体向来硬朗,除了患高血压,没别的病。若他不那么节俭,坚持吃药的话,或许可以长寿,我们也可以吃到更多的姑夫打的野味和土糖。 姑夫去世后,我们以为再也吃不到自家做的冻米糖和芝麻糖了,谁知,大姑妈跟大姑夫在世时一样,早早地就给我们每人准备好了一包甜甜的脆脆的冻米糖。 吃着这样的冻米糖,心里既有怀念又有甜蜜。 |
原标题: 一包冻米糖 |
作者:■ 孟红娟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