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文正公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5月05日 08:35:38 星期日 |
——读《潇洒桐庐郡十绝》有感 菜根香,布衣暖,读书滋味长。书是需要反复咏读的,只有在反复咏读中才能品得其中三味,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明了作者的所寄托,进而受到其中文学形象的感染,达到境界上提高。 读书须用心,用情。在这方面,先圣人给我辈树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孔子在跟从师襄子学琴,操习《文王操》之曲,就是一个专心致志、用心、用情一处,研磨学习的典型例子。孔子在学习《文王操》曲乐时,历时数月,其间,师襄子数次指出“可矣,试奏新曲”,孔子却仍不辍其曲,研习不断,细心操练,及至一奏此曲,脑中浮现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的周文王形象,才释琴,慨然长叹!孔子习一曲所得远胜一般人弹奏十年。一曲可胜十年功。这就是反复用心、用情研修的效果。对于文正公的《桐庐十咏》也应抱着这样崇敬心态反复去研读,直至读出其中范公的高风亮节来。 桐庐因桐君老人而得名,但闻名天下的是严子陵,更在于范公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的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故而,桐庐因桐君得名,而因范公扬名。 未能免俗,我也常向人介绍桐庐,每遇访客常引用《与宋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等妙句,响应者往往不多,通常是“嗯嗯”佯应声,即便是有时应者,往往也会反诘一句“富阳”? “自富阳到桐庐”,本是个介词短语,不存在偏正关系,但我们希望是个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可不少客人往往会相反,于是我们又体现了兄弟友情,为富阳“美誉度”建设助推一把,这时我就使出撒手锏“桐庐就是子陵钓台,山高水长,高风亮节之地。”访者往往会欣然言诺,曰“知之久矣。”于是宾主皆欢,试问天下谁会说自己不知、不仰慕严光的高风亮节呢? 桐庐因范公而扬名,因《潇洒桐庐郡十绝》而冠名,我们常说的“潇洒桐庐”,就源于范公的十首绝句,起首第一句都是“潇洒桐庐郡”。 对于范公的《潇洒桐庐郡十绝》(下简称《十绝》)组诗,值得我们花大精力去研读。 景因情异,境由心生,古人山水诗,更多的是寄物述怀的言志诗,诗中句句每每浸润作者志向与抱负,《十绝》——读来,感受不到范公再贬之后愤懑与不甘,寄托山水放浪形骸,独善其身寡然索居,更无“黄芦苦竹,杜鹃哀猿”怨怅,更多是灵动山水、蓬勃生命、恬美生活的描绘与赞诵。这也许是当时桐庐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或是范公心中理想民生图在桐庐的影射。《十绝》中“心共白云空、日日面青山”,由空转实,与范词《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一景相承,由天及地、天地空旷辽阔、满胸生云,毫无逼仄之意,接下来的数咏中的“石泉绕舍、千家画楼”,及至“相呼采莲,笑上木兰舟”,已是由景及人,由己推人的和睦家园,小国寡民,大同世界理想境界了。考证之下,范公创造此《十绝》之背景,恰恰是以为他不可能写出这样热情诗句之时。当是时,范公因感激时事,再次奋不顾身谏言于上、旋即被贬,由中央部委主要领导迁谪至浙西偏远知守睦州。当时为了体现皇帝的愤怒,中宫下达贬谪旨意之后,派内侍直抵范公私宅要求其连夜离京,不得停留。去京之日,竟无人敢相送,寒雨连江夜入吴,只影东去,境遇可谓崎岖。然而就在奔赴睦州,行于桐庐道中,范公竟挥就《十绝》之佳句。不得不谓,世之大儒“腹有山岳,心存众民”,即便是身受不公,却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仍对社稷民生念兹在心。这也正是中国文明历经磨难,仍绵延发展的力量所在吧。从中也可感受到日后范公《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思想历程。由此观之,范公到睦州后,不敢“稍事安息,即修书院、劝农桑、兴利除弊”,正是他真性情流露,在朝则不计毁誉,尽心进谏,在野则不舍时日,勤民事、劝民生。 桐庐有幸,迎来范公,范公亦有幸,遇到需要他的百姓,地因人灵,范公在桐庐不仅留下“潇洒桐庐”冠名,更留下一个不计个人毁誉进退,勤办民事,勤政为民形象。 人一生总不可能不受委曲,不忍受误解,尤其是当前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轨之期,价值观、道德准则总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摆动,一不小心,你又错了,最重要的是,你遭受到不公该怎么办?是象切尔维亚科夫,还是祥林嫂?吾辈教书者,肩负育人责,从书中读出“仁”来,让学生们在我们的提醒下去体味出这个“仁”字,人间沧桑中仍走出正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吧。 |
原标题: 字里行间文正公 |
作者:蔡海威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