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研究(二)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3月07日 08:15:19 星期四 |
连载 依据以上五条考证确认的判定。用:“公元纪年”、“皇帝年号”、“柳永年龄”、“所任官职”为横向指标;用柳永六任十八年任职历程为纵向主轴,编制一张柳永生平与仕历纪年表。谨列载于此。 ![]() 这运用中国历史纪年表,宋辽金纪年表对照,订正得到的新结点如下:(1)柳永官终于69岁,时在皇祐四年(1052)。(2)柳永致仕还乡于皇祐五年(1053)时年70岁。卒于返乡的旅途中。(3)按《中国历史纪年表、宋辽金纪年表》柳永1岁时在宋太宗雍熙元年(984)。至此,可以说,前文所说五条史学判定和这(三)条新结点都是绝对正确,推翻不了的。还需要继续再做的工作,就是尽快寻求破解“西京灵台令”之谜,和积极为五条判定寻找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第一手史料。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谨将近半年来,苦苦搜寻探索得到的结果,详记于下。 首先说一下西京灵台令。 《辞海上卷·1799》灵台条文:“灵台”《诗·大雅》篇名。是歌颂周文王的诗。《诗序》“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诗中首写庶民高兴,踊跃地为文王建造灵台;继写灵台中鸟兽肥盛喜乐的情况,以及在当地演奏音乐等事。郑玄笺谓“文王受命而作丰邑,立灵台。”宋仁宗向往周代庶民建灵台,文王作丰邑的盛事,萌生为洛阳百姓做点事的念头。到柳永首任京官期满,磨勘程序已到“班引”之时,早就拿定主意,把善属文尤精于音律的柳永派到洛阳,把洛阳城内与音乐演奏歌舞娱乐行业,做一番推陈出新,兴利除弊的整顿,提高影响,让洛阳百姓栖居生活在欢乐祥和气氛里,又能从中受到教育与感化,试图把洛阳逐渐变成比美丰邑的西京。 其次,说一下景祐元年范仲淹贬知睦州军州事的事实。这两年,建德县出版了《严州古城——梅城》,桐庐县出版了《范仲淹与潇洒桐庐》。前者对范仲淹守睦州作了真实简略的记载:“宋仁宗景祐元年,范仲淹因反对废郭皇后而贬任睦州知州,春初出发,四月中旬抵睦。十月,又徙苏州。在睦不过半年,却作了许多实事:修学校、办书院,建严先生祠堂并写记。每一件都是可以传之千古的大事。”后者对范仲淹典桐庐郡的史迹作了详实考证,录载下有关的第一手史料。如范仲淹致恩师晏殊的信中说:“伏自春初至项城……由颖淮而下,越兹重江,四月几望,至于桐庐。回首大亳,勿数千里。”到桐庐后不久,就收到朝廷六月壬申发出的迁徙苏州的诏书。范仲淹即以苏州是祖籍为由,上书“另乞别郡”也被朝廷同意,于八月底下诏改知明州。九月又下诏复知苏州。范仲淹只得抓紧办完睦州之事。离桐之前,写信给江西李泰伯,请他当“讲贯”,落款为十月十九日。之后初到苏州,发信给邵疏,还是为《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碑文求字。信一开头就说“十月日,右司谏、秘阁校理,知苏州范某,奉短书于先生邵公足下。”可知范仲淹直到十月末才离桐赴苏。 再次,就说一下郭劝比较详实的史料。是从网络平台搜寻到的。作者为福建省一位中学高级教师陈敏。所写《夕子斋·几首柳永词的写作年代》记述:“据《宋史》和《续资治通鉴》载:郭劝于天圣九年(1031)初为殿中侍御史。明道二年(1033)夏,因论皇戚刘从德贬为太常博士,监淮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月余,复为侍御史,判三司监铁勾院。景祐元年(1034),同知谏院。十月,西夏赵元昊告哀,即以兵部员外郎(兼起居、同知谏院)郭劝,为吊赠起复官告使。约次年初还。兼侍御史知杂,权判流内诠。迁工部郎中。度支副使。景祐五年(宝元一年·1038)九月,被诏拜天章阁待制,知延州。”其中的约此年初还,兼侍御使知杂,权判流内诠,“就是景祐二年初还,兼侍御使知杂,权判流内诠。这与柳永登第后一年才授睦州推官,初夏才释褐到睦州就任。睦州知州吕蔚爱其才,遂荐之。遭权判流内铨郭劝的奏议。与《仁宗纪》景祐二年六月丁巳诏幕职官未成考,毋荐。”三则记载,时间衔接,内容一致,更翔实地证明了这件发生在景祐二年(1035)夏天的事实。(未完待续) |
原标题: 柳永研究(二) |
作者:孙显明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