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说话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11月29日 13:51:45 星期四 |
人还没有识字,就已经学会了说话,说话对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要把话说好,要想把表达的东西表达得清楚,让听话的人不仅听得懂,而且有兴趣听,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最近,我在《东南快报》上看到了一篇署名杜某的文章:题目是《把新闻讲生动、讲通俗、讲形象》。窃以为是一篇值得一读的美文,读了三遍,很受启发。文章出彩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把深奥的道理说明白。二、让语言回归到通俗、朴实、具体,一点儿也没有故弄玄虚、矫揉做作。三、学会讲故事,文章针对新闻界存在枯燥、空洞、程式、套话的弊病,呼吁大家应该把新闻写得活泼生动些。这使我猛然想起了人物漫画家丰子恺的绘画和作文的风格,看丰子恺所有的人物,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无论男女老少,他们的鼻子、眼睛、嘴巴和拳脚,都只是一点墨迹而已,他在《桐庐负喧》中描述了一个农夫每天抱着一头初生的牛犊去耕作的故事,可以佐证。 从技术层面而言,一篇好的讲话,一个好的表达,第一位最重要的是把复杂的事情讲简单,把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讲明白。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是高手。他说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把许多复杂纷争的事情,生涩深奥的道理说得清楚动人、明明白白。(可笑的是小平同志这些讲话,经一些所谓的“理论家”作了一些洋洋万言的诠释,反而让我们如坠云雾,不得要领,一头雾水。) 最近,一本《于丹<论语>心得》,轰动了大江南北,一时赞誉者、批评者纷至沓来,我们没有必要去评判于丹在《论语》研究方面的是非曲直,但他是用通俗、朴实的语言介绍了一种文化,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快乐,从中吸取生活的营养。于丹的贡献应该肯定,他的表述能力让我们刮目。好的表述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会讲故事。易中天是讲故事的高手。曲折的情节通过他娓娓道来,就变得有声有色。平面的东西通过他们阐述就变得立体,枯燥的历史在他口中变得生动灵活,易中天还用现代语言勾画古代的行为和事件。使得演讲更能吸引听众,更能引起共鸣。我无缘亲临现场聆听他的教诲。仅一册《评三国》就令我如痴如醉,不知通读了多少遍。读易中天的课,是快乐的学习。 当然,凭技巧来提高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技巧说到底是外在的东西,决定表达能力内在的因素是人的知识储备洞察能力。肚子里有东西,说出来才是货色,才能入木三分。于丹、易中天深厚的学术功底,是他们走红的根本所在。 鉴于此,我是有深刻体会的,我曾连续二届应聘为县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每当重大项目策划的论证时,我总是躲躲闪闪,不敢去打头阵,生怕一张口就出丑,这又使我猛然想到了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说的是某勤奋好学的孩子,每天作业都做到了深夜,他母亲也照例陪伴着他在灯下做针计。有一天,他妈实在疲倦了,昏昏睡去又醒来,而孩子仍咬着笔杆没有做出文章来,他妈说,你该睡了,难道你做作业比我生孩子还难吗?那孩子说:“妈啊,我怎能与你相比呢?你是肚中有货,我是肚中没货在硬挤哩!” 至此,我的这篇短文本该结束了,却猛然又看到《今日桐庐》上有一则有关《农家书屋》的报导,从2011年始,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桐庐195个中心村全都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但大多数村干部识字并不多,这就更需要我们写文章的人要把文字写得通俗、明白些,你以为对吗? |
原标题: 读书与说话 |
作者:毕愚溪 网络编辑:华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