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黛玉形象的再认识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11月29日 13:51:00 星期四 |
翻开《红楼梦》,人们不由地会把眼光投向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她是贾母的外孙女,小小年纪,父母双亡。贾母因怜她孤苦,接来荣国府扶养。她生性坦率,纯真,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所以她很难融入周围环境,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清高,最终成为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的牺牲品。 不可否认,多疑,小心眼儿,还有点尖酸刻薄,这是林黛玉性格的主要特征。例如,作者在第三十回写到:“在一次看戏中,宝玉无意间拿宝钗比作杨贵妃,说她体胖怯热,惹得宝钗一脸怒气。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还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再如,第七回中写到: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她,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的?”周瑞家说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简短的几句说,一个尖酸刻薄的林黛玉便跃然纸上。但细细想来,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姑娘,用那种谨小慎微,警惕戒备的锋芒来抵御外界也无可厚非。 至于她对宝玉的赌气和使小性子,书中俯拾皆是。宝玉偶尔与宝钗、湘云娱乐嬉戏,黛玉便会冷言相讥。宝玉若为自己辩解一两句,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小说中闹得最厉害的一次要数第二十六回中的“夜探宝玉”———晚上怡红院门外,黛玉因晴雯误事吃了闭门羹,后又看见宝玉和宝钗双双走出怡红院,不禁悲从中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自在墙角花荫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以至于吟出了悲花悯人的《葬花词》。 林黛玉对宝玉的赌气很多地方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可我们从她的身世来看,这些无理取闹也是可以理解的。作者在第一回中写到:“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幻化成女体后,随宝玉来到尘世,她要将自己一生的泪水作为对他灌溉的偿还。” 面对一张白纸,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盯在一个黑点上,而忽略了大部分的洁白。对于林黛玉也一样,她的不合群,喜散不喜聚,虽然不被人们所认可。但她出众的才华,对爱情的忠贞,不畏强权的傲骨,率真诚实和乐于助人的可贵品德,都是令人敬佩的。 她率真诚实,敢于承认错误,难能可贵。我们在第四十五回可以看到:黛玉秋分后犯病,宝钗前来探望,点出药方的不足,建议黛玉用燕窝滋阴补气,黛玉深受感动。说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对宝钗的引咎自责,可以看出她心胸的宽阔,比之于满翠亭前扑蝶时机警规避、工于心计的宝钗,黛玉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她才华出众,第三十七回这样写到:“第一次结诗社,他们以咏白海棠为题,限一柱香时间内赋出。别个都悄然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头们嘲笑……等到大家纷纷交卷之时,她提笔一挥而就”。第七十六回也写到:中秋之夜,黛玉和湘云来到凹晶馆湖畔,面对着皓月清波,她们联诗作乐,最后二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便成了千古佳句。还有她的“菊花赋诗夺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怡红院中行新令”,以及她的《葬花词》,《秋窗风雨夕》等等,无不体现出她超群出众的才华。 她助人为乐,小说第四十八回我们可以看到:“丫环香菱想学诗,宝钗让她向黛玉请教,黛玉不但不犹豫,反而耐心地为她讲解诗作的要点。把自己珍藏的诗集本借给香菱,对香菱每次上交的诗作,都一一作出恰当的点评,最终使香菱在诗作上获得了可喜的成就。” 她不畏权贵,在小说第十六回中也可以看到:林黛玉回苏州处理父丧之事回来贾府,宝玉一时高兴,便把北静王所赐的蕶苓香串,转送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遂掷而不取。寥寥数笔,道出了林黛玉不畏权贵的高洁品格。 她忠贞的爱情观,遍布全书。从她对宝玉的小性子和知音难觅的感叹中,我们都能看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作者在第九十七回和九十八回中写到:“黛玉听到宝玉即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后,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地,只望他高山流水遇知音。” 综观林黛玉短暂的一生,她忠贞、纯洁、坦率和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明显大于她的缺点。相反,她的多疑,小心眼儿,尖酸刻薄与她的“质本洁”相比倒显得有几分可爱。她清新脱俗、叛逆自重的品格,正是作者所要寄托的美好理想,也是人类对美的向往。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原标题: 对林黛玉形象的再认识 |
作者:范敏 网络编辑:华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