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03月24日 08:48:10 星期四 |
![]() 2004年12月13日,桐庐县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参加过本地区游击战争和地下革命斗争的59名新四军老战士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研究会的成立。而就在众多的与会者中,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王作,桐庐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 为了劳苦大众投身革命 王作不仅是金萧支队的一名老战士,也是1949年5月5日解放桐庐时首批进城的队员之一。说起当初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王作老人如今仍然记忆犹新。1949年初,正值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最后一年,在江苏苏州大学的校园内,一位20出头的青年人也在密切关注着日新月异的革命形势,他就是王作。此时,校外革命形势风起云涌,而校园也不再平静。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都让王作那颗年轻的心充满了对革命的向往。在学校里,他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中,并加入了革命组织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 黎明前的那一刻是最黑暗的。当时,斗争形势非常严峻。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组织上开始将一批进步青年疏散到解放区去,王作就是其中一员。王作回忆说,当时他们这一批人接到通知要到浙东去,可具体要到哪里去,却完全还是个谜。一直走了好几天,他们才到了诸暨的一个地下联络站里,与交通员接上了头。然后又经过翻山越岭,几经辗转来到了金萧支队的驻地,现在的桐庐新合雅坊村。就这样,王作成为了一名金萧支队的战士。这一段虽然说来平稳,但几十年后,在王作老人的眼神中,仍然可以看出那段经历的惊险。 此时的金萧支队如同黑暗中的火炬,不断地吸引着大中城市进步青年纷纷前来。王作加入金萧支队后,先被分配到了支队干训班进行革命理论教育,然后又分配到了当时的窄溪区中队。正是这支部队参与了解放桐庐县城的行动。1949年5月5日,部队接到情报,当时的国民党县长已经弃城而逃,桐庐商会请求部队尽快进城维持社会秩序。虽然此时大军尚未到达,上级也未联系上,但部队领导不能置群众的呼声于不顾而延误时机,于是决定突袭桐庐。5月5日下午,当王作与战友们进入桐庐时,已近傍晚。在兴奋、紧张中,战士们一夜守到了天亮。就这样,桐庐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而王作也亲历了这段永远值得回忆的日子。 说起当年为什么要参加革命,王作老人有一个响亮的回答,“为了劳苦大众。”正是这个理想,激励了他投身于革命大潮中。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解放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建设者,王作曾先后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才从教育战线上离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王作老人的生活并没有一下子变得清闲起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王作老人有着好文笔,闲不住的他积极参与撰写《桐庐教育志》,并投入到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曾经亲历过解放前那段烽火岁月的他还被县委讲师团聘请为讲师。然而在他的心中,仍然怀念着当年紧张而又充满激情的革命生涯。渐渐地,一些当年的老战友也纷纷地聚拢到了一起。大家一起谈文论史,离休后的生活依然过得很有意义。不过,在王作老人的心中还隐藏着一丝遗憾:此时在桐庐,虽然他和老战友们对于当年金萧支队的战斗生活写了不少的文章,但还有一个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组织。 2003年,王作在当时的《桐庐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解放桐庐、分水时党的组织和党员》的回忆文章,就是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县委领导的重视。此时,我县对解放前后的革命组织历史的研究仍然比较少。临近的富阳市已经成立了新四军研究会,专门研究当年金萧支队的历史。而当年的桐庐新合是金萧支队的后勤基地,也是游击队的重要活动根据地。既然临近的富阳都有了一个这样的专门研究新四军历史的机构,那么桐庐为什么不能够也成立一个呢?在桐庐县委的关注和支持下,为挖掘、整理、研究和宣传桐庐的革命历史,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04年,桐庐县新四军研究会正式成立,为了这个研究会的成立,王作老人和老战友们可没少上下奔走联络。如今,桐庐新四军研究会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人。 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后,开始对当年的历史进行挖掘和研究。但在王作的心中,还有一个期望,那就是在当年他和战友们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建立起一个纪念馆,告诉后来的人们,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群年轻人,为了追求光明与自由而挥洒过汗水与鲜血。在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友们的鼎力帮助以及桐庐县委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一座金萧支队纪念馆耸立在了当年的金萧支队后勤基地所在地。这里也成为了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着那高高耸立的纪念碑,王作仿佛看到了当年牺牲的战友们欣慰的笑容。 为了革命老区发挥余热 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后,王作有了一个自己的想法:当年金萧支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新合,仍然是桐庐的偏远地区。曾经阻绝敌人脚步的大山却成为了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革命者们成为了祖国的建设者。他们中有不少人曾经担任过相当的领导职位或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为当年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尽一分力。当时新合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交通,高大的雪水岭曾经让敌人难进寸步,但在和平年代,却给人们的进出带来了不便。要让老百姓不再受交通不便之苦,王作老人和战友们觉得必须要在雪水岭打通隧道,解决当地群众的出行困难。但资金的缺口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作和他的老战友们作了一份共同签名,委托当时的新合乡领导到杭州、北京联络关系。这群老战士们的心意很快得到了回应,一笔4000多万元的资金被划拨下来,为雪水岭隧道的成功贯通奠定了基础。 记者感言 在记者采访王作老人的过程中,听到王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个人没有什么好写的,你如果真正有兴趣,不妨多去了解了解过去金萧支队战斗的历史。”这句话,被他重复了很多次。其实,老人的一生颇为曲折而又坎坷。但在采访时,没有听到过老人对此多说过什么。在他的神色中,流露出的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和对过去革命战斗生涯的缅怀。“革命,为了大众。”这是老人当初投身革命的初衷,也是几十年来他不变的理想,这同样也是老人和他所代表的这一代人的人生支撑。 |
原标题: 王作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
作者:杨露萌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