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中感悟经典 |
http://www.tlnews.com.cn/ 2010年12月22日 14:22:37 星期三 |
县财税局 范敏 那是慈母温暖的目光在盈盈地微笑,那是老师无私的教诲在默默地奉献,那是朋友真挚的友情在殷殷地期盼,那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在闪闪地发光…… ——题记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因为家里姐妹多,一直生活在爷爷身边。我的爷爷是一位受过良好私塾教育的儒家忠实信徒,他满腹经纶,博览群书,一本《论语》能倒背如流。在他的影响下,童年的我对《论语》也产生了些微的兴趣,学过其中一些名句,但只留于表面,对其深邃的哲理认识不深。逐渐领悟和喜欢上《论语》,还是在我读中学以后。 记得刚读初中那年,母亲把我从老家接回她的身边。我的母亲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文静内向、不苟言笑。平时除了给学生上课、辅导作业时谈古论今,在家很少发表言论,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捧起书本,沉醉于她的知识海洋,仿佛书本就是她的整个世界。那时的我,对母亲充满了景仰。 刚到母亲身边时,由于长期缺乏沟通,每次见到她,我常有一种恐惧感,深怕什么地方做错了。母亲也特别扭,和我说话时常常词不达意。虽然,我明白她已在竭力弥补那份因长久分离而带来的歉疚,但不管怎样努力,我们之间总像隔了一层薄薄的苇膜,无法走进对方的世界。 那时候,我忧郁、自闭:在学校里很少和别的同学来往,也没有朋友,整天把自己封锁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放学回家,我不走大路,喜欢一个人默默地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觉得只有那条小巷才属于自己,因为它和自己有着同样的命运。每次回到家,看到姐姐弟弟们亲昵地倒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样子,我的心就会被深深的刺痛,便低下头去不停地写着作业,不让母亲看到我已经发红的眼睛。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和忧郁相伴,与孤独同眠。但奇迹发生了,一部古籍《论语》的出现悄悄打破了我独守冷漠的生活轨迹,让我桎梏已久的心灵得到了释然。 那是一个枯黄落叶漫天飞舞的季节。一天,我在家帮母亲搞卫生,不经意间发现楼上那间小阁楼里藏着好多书籍,其中有不少还是老师上课时讲到的经典作品。出于好奇,我就随手翻阅起来。当看到一本泛着淡黄的古籍《论语》时,我的心一阵悸动,这不是爷爷常常提起的儒家经典吗?摸着那本书,觉得有一股暖流向心头袭来。 也许是得不到姐姐弟弟那样的母爱,我开始将目光投向那本爷爷最喜爱的《论语》,想从那本《论语》里找到爷爷的影子。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在做完作业后,便静静地翻阅起那本《论语》来。可那些复杂的繁体字,我根本就读不懂。于是,我找来词典,独自啃读起来,琢磨了好一段时间,还是不得要领。 就在我怅然若失的那段日子里,我发现班主任虞老师对国学经典很有造诣。他虽然是我们班的物理老师,但每次给我们班作学习总结时,总能旁征博引、潇洒自如地运用一些经典名句,他的言论大受同学们的青睐。一次晚自修,我试着问他:“老师,学习了还要不断地复习,怎么还会快乐呢?”虞老师立即明白了我所要问的问题,便向我解释道: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并在恰当的时候能够用出来,那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经过他的解释,我终于领悟了一句经常挂在嘴边而又不能正确理解它的名言。 在虞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习《论语》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总想把那些诘屈聱牙的句子一字一句地解释出来。但我一个初中生,古汉语基础又薄弱,不管怎样咬文嚼字,对《论语》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不能从每句话的实际内涵去领悟。像一些“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样的大道理、大境界,在当时我根本就理解不了。而对一些 “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还是能够稍稍领悟一二。 事物的变化有时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我懵懵懂懂学了一点《论语》,倒也印证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谚语。在一次学校作文比赛中,我竟得了年级第一名。在语文老师给我的评语中,我还看到了“名言名句的巧用活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的评价。那一刻,我的心里像有一股暖流在涌动,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 那以后,我对《论语》更是情有独钟。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便会去翻看那本《论语》,从那些充满仁爱智慧的文字里,寻找慰藉,让忧伤、寂寞的心重新温暖起来。母亲看到我用这种方式来寻找快乐,心里也有了几分欣慰,偶尔她也会给我讲一些我看不懂的句子,让我体会到那份期待已久的母爱。 转眼间,我进入了高三。工作繁忙的母亲似乎很少关心我,但她对自己女儿并不是没有爱,作为老师,她其实对我寄予了比其他孩子更高的希望。然而,中国的教育是重视考试的,考试的分数是学校和社会认定一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条件。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她将很难被家庭和社会所肯定。我平时擅长于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缺乏兴趣。一场惊心动魄的高考下来,我被狠狠地败下阵来,听着那些金榜题名的同学兴高采烈的欢呼声,我只能落寞地离去。 面对母亲的叹息,我就像一个装满自卑和犯罪感的气球,随时都会在崩溃中把自己炸成无数片再也组合不起来的碎片。我又恢复了往日的沉默,将自己再次封闭起来。就在我颓废下去的那段时间,虞老师找到了我。他看了我高考时的语文成绩,鼓励我说:不要气馁,高考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才华的唯一标准,不管以后你做什么工作,自己的特长决不能放弃。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的话像黑夜里的明灯,把一颗快要破碎的心重新又修复到原来的起点。 那段时间,唯一让我自慰的就是那本《论语》。那些文字,那些思想,像慈母温暖的手抚摸着我孤独无助的心,片言只语中我寻找到了精神支柱,不再为高考落榜而消沉,重新振作精神,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价值。 走上工作岗位后,《论语》所提倡的那些仁者爱人、修身养性的思想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我申请入党的那段时间里,领导见我工作积极努力,就提醒我写入党申请。虽然,自己觉得各方面都还做得很不够,但积极进取的个性,还是促使我写了申请。然而,到了第二年,我发现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名单上并没有自己的名字。当时,我很不理解,心想:领导让我写申请,可我连参加培训的资格都没有,这不是在捉弄人吗?可当我看到那位去参加培训的青年时,我默然了,那不正是自己在心目中默默树立的榜样吗?那以后我不断地完善自已,弥补工作中的不足,见贤思齐,终于如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愈来愈热爱经典文化的学习。除《论语》,还学习其它更多的经典著作。从那些先贤的智慧中寻找精神粮食,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经典读多了,对人世间的爱恨别离也就看得豁达起来,懂得了怎样去宽容别人,理解别人,在别人得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快乐。 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我不禁领悟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书你是要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感悟才能慢慢读懂的,那就是经典。 |
原标题: 在成长中感悟经典 |
作者:县财税局 范敏 网络编辑:华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