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
http://www.tlnews.com.cn/ 2010年12月22日 14:20:23 星期三 |
——重读《离骚》有感 县委组织部 方纪锋 学生时代读《离骚》,套用当时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叫做“痛并快乐着”。所谓“痛”,是因为它艰涩难懂的文字,还有那三百七十多句的超长篇幅,学起来确实让人相当头痛;至于“快乐”,那也不假,诗人那天马行空的想象,那瑰丽惊艳的比喻,“楚辞”那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韵味,以及那悲壮哀伤的情怀,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不让人回味、流连。 重读《离骚》,文字依然艰涩,对文中的许多注解也依然一知半解甚至于完全不解,但因为没有了学生时代读书的功利之心,在悠闲散漫之中,反而更能体会《离骚》那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更能读懂诗人那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忠贞爱国的坚定信念。 品读《离骚》,关键是要读懂屈原。屈原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壮的一生。出生于王族的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振国兴邦。然而与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改革家一样,他遭到了守旧势力的疯狂陷害与排挤,蒙冤受屈,赴告无门,但他又不愿同流合污,最终以投江自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我们在长诗《离骚》中读到的,并不是悲观的情绪,甚至也不单纯是悲哀,恰恰相反,它所表现的是正义压倒邪恶、美压倒丑的坚定信心,是“伏清白以直死”和“九死而不悔”的刚毅不屈的精神,是对黑暗的无情抨击和对光明的苦苦追求。当我们细细品读那些昂扬的诗句时,总有一股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油然而生,久久不能自己。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正是这份“清醒”造就了屈原的悲剧命运。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屈原自始自终都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也就是说,他对自己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有足够清醒地认识,但他义无反顾,仍然选择了把斗争进行到底,选择了独自忍受这极大的痛苦直至死亡。这样的选择,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都是极其艰难的,更何况是一个出身王族世家、曾经身居高位享受荣华的贵族?而这,也正是屈原最让我钦佩和敬仰的。 人生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注定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甚至是平庸的,毕竟象屈原这样的人物总是少而又少。而在如今这个充满喧嚣和浮躁、功利和虚荣的时代,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有多少人还能够保持内心的纯洁?有多少人还能够保留自己的信仰?有多少人还在为坚持自己的梦想、理想而不懈奋斗?所以我常常在想,人生平凡并不可怕,更不可耻,但决不能随波逐流,混混噩噩过一生。所以我会为在路灯下苦练芭蕾的10岁女孩姚启凤而感动不已,因为她虽然出身贫寒,但拥有梦想并坚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我没有去过西藏,但在重读《离骚》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电视上曾经看到过的画面:虔诚的藏民在通往朝圣的路上,一次次卧倒,爬起,用额头触击地面,用胸膛紧贴大地,在朝霞里,在夕阳下,周而复始地做着这样的动作,一步步用身体丈量大地,慢慢走向远方……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片。”作为坚定的无神论者,我深信不疑。但看到行进在朝圣路上的藏民时,我依然被他们内心铁一般坚定的信仰所折服,心中除了深深的震撼,只剩下钦佩和敬仰。就如同对屈原的敬佩和敬仰,那种感受,古今同一。 我一直相信,有信仰的人,内心是强大的,也是幸福的。而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时,生命才会呈现不一样的意义。 |
原标题: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
作者:县委组织部 方纪锋 网络编辑:华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