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钟,如何改变一座城?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7月18日 08:52:10 |
对接上海铁路局增加停靠班次、加快设立东站公交枢纽中心、谋划江南片区和产业联动专项方案……这段时间,伴随着“18分钟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句宣传语不断叫响,“融杭接廊”正成为桐庐众多部门和镇街全力攻坚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个多月前,在杭温高铁刚刚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时,桐庐县党政代表团就专程赴余杭区考察,并正式提出“融杭接廊18分钟”这一设想。而今设想正在逐步落地,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18分钟,这原本是桐庐人开车横穿整个县城的时间,现如今乘坐高铁能直达杭州。时空距离的快速缩短,对于桐庐来说意味着什么?伴随着杭温高铁的开通,桐庐与杭州同城化、通勤化又将向前迈进一大步,桐庐又该如何把握这难得的机遇? 路通达 则快融合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引领着城市的发展。从“山区小县”到“中国最美县”,从阡陌交通到“两高”出行,纵观近几十年来桐庐的发展历程,交通路网的沧桑巨变始终与城市乡村的日新月异形影不离。 两个地区之间的融合度,往往与时空距离呈“反相关”,距离越短,融合度越高。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分水江将桐庐县分成三个区块。20世纪60年代以前,行人、车辆需要靠渡轮往返各个区块,费时费力。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1961年,分水江桐庐大桥落成通车,结束了桐庐江上无桥的历史。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眨眼间几十年过去,分水江两岸发展蒸蒸日上,桐庐城北区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横村针织产业、分水制笔产业等方兴未艾。相比之下,与城北仅一江之隔的城南片区,发展则相对缓慢。 区域融合,交通先行。城南片区快速发展的源头,同样要从交通说起。 1991年,富春江上第一座大桥——富春江大桥顺利通车,城北与城南按下了融合发展的加速键。随后几年,320国道桐庐段一期改建工程竣工,顺利完成“南迁”;富春江二桥建成,“南来北往”更加密切;杭千高速公路桐庐段竣工通车,桐庐与杭州的通勤时间进一步缩短,迈出了桐庐“融杭”发展的关键一步。 一条条黄泥路渐渐成了沥青路面,道路两侧的村庄也变成了现代化楼宇。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海康威视、施强制药等优质项目落户我县,桐庐与杭州的融合再进一步。 2018年,杭黄铁路顺利通车,桐庐正式迈入高铁时代。2022年,合杭高铁湖杭段建成通车,桐庐与杭州主城区的交流往来更加亲密。今年下半年,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将竣工启用,届时将给桐庐百姓带来更加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18分钟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位于杭州都市圈范围内,目前拥有两座已运行的高铁站,在承接主城区辐射、借力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交通区位优势。眼下,杭温高铁即将开通,将进一步推动我县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在产业、民生等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是借势 更是共赢 便捷交通既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也是吸引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桐庐东站作为杭州西站南下连通的第一站,18分钟,让桐庐具备了成为城西科创大走廊“西进南下”枢纽节点的时空优势。 “融杭接廊”意义何在? 正如桐庐县铁路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毛铁兵所言,时空距离的缩短,桐庐能进一步接收杭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在产业创新、人才引育、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实现联动发展,助力县域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经济和中心经济跃升。 从产业上看,大走廊集聚了一批科创平台、高校、高层次人才以及重大产业项目,能为桐庐进一步开展数字经济、快递物流、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破解桐庐高层次人才引留难问题,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为强链补链延链等提供强大助力。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经济师靳丽芳认为,随着杭温高铁的开通,桐庐将进一步融入杭州都市圈,人才的双向流动将更加频繁。同时,高铁正在成为桐庐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催化剂”,加速桐庐与长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不仅有利于吸引长三角地区客商来桐庐投资兴业,也为本地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 两座城市“离得近”就能“在一起”吗?不一定!还需互相有意、互惠共赢。 桐庐与大走廊产业契合度较高。近年来,桐庐坚持实施“产业强县”战略,聚力壮大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快递物流四大优势产业,做优生命健康、时尚产业、美丽经济三大特色产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前沿领域率先探索布局。这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布局的现代产业不谋而合,能够更充分对接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资源。 桐庐与大走廊产业要素互补性较强。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全省高端科创资源,但也面临发展空间有限,产业空间价格高等发展瓶颈。而桐庐拥有较大的工业平台增量用地和存量用地空间开发潜力,却在人才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需求。 桐庐与大走廊人才高品质生活需求相匹配。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人群主要为中青年高素质创业就业者,对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特别是中高端的产品需求较大。作为“长三角最佳短途旅游目的地”、国际花园城市的桐庐,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随着“融杭接廊”脚步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能较好满足居住需求。 深交流 才融长久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融杭接廊”不仅仅是交通融合,更是产业、人才、民生等各领域的全方位融合,这需要时间与磨合。如何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融洽?以更开放的态度、更积极的姿态,主动对接、借势借力,实现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共赢。 自5月底专程赴余杭区考察对接以来,桐庐县迅速行动,明确了未来“融杭接廊”的重点方向——立足大走廊“西进南下”枢纽节点定位,重点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合作赛道,进一步谋划设立人才科创飞地、联合联动中心等平台,研究产业基地共建、科创基金引导等机制,推动设立余桐合作区,努力构建形成“一廊两窗两区”的“融杭接廊”发展格局,助力打造长三角最佳短途旅居目的地和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同城”便是“一体”。在“融杭接廊”过程中,桐庐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将积极联动“杭州云城-桐庐-义温”沿线城市发展与产业互动,并通过探索人才科创飞地、布局文旅体验中心等方式,将更多的科创资源与文旅休闲客源引入桐庐。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桐庐万亩千亿智造区建设、富春江5A级景区城打造等,进一步加快科创资源落地转化,打造文旅休闲集聚区,更好实现借势借力、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推进“融杭接廊”,发展是主题,民生是根本。目前,我县正加强与上海铁路局等单位的沟通交流,在努力争取更多班次、支持使用公交化票制,探索“高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梳理县内旅游资源,深化完善桐庐县域范围内畅通畅行方案。未来,还将积极争取杭州主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下沉桐庐,努力为百姓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实惠。 “18分钟”,两地“触手可及”;“优势互补”,推动融合发展。伴随杭温高铁的到来,桐庐在“融杭接廊”的道路上,蹄疾步稳、踏歌而行。 (记者 陈艺琨) |
原标题: 18分钟,如何改变一座城? |
作者: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