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桐庐,充满诗意的地方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12月21日 08:44:12 |
桐庐,公元225年建县,县域面积1829平方公里,秀丽的富春江穿境而过。天下独绝的山水风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独一无二的钓台胜迹,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来到桐庐,留下了7000多首古诗词,成为中华古诗词县级之翘楚。 潇洒桐庐,孕育诗词文化 从南朝吴均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到唐朝韦庄的“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从宋朝苏东坡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到清朝刘嗣绾的“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桐庐,诗意满满,诗文连连。 这里,不仅是山水诗的发祥地,也流传在每个时代的诗情画意之中。 南北朝时,谢灵运来到桐庐,写下了《富春渚》《七里濑》《初往新安至桐庐口》等灿烂诗篇。唐代有孟浩然、李白、白居易、刘长卿、杜牧等90多位诗人先后来桐庐,留下了诗词名篇。当时,桐庐籍诗人也声名远扬,诗人方干、施肩吾、徐凝,还有“一门三进士,祖孙皆诗人”的三章(章八元、章孝标、章碣),《唐才子传》278位诗人中,桐庐诗人就有6位。数据显示,《全唐诗》收录18位桐庐籍诗人的1067首诗作,占2.18%。 从唐诗的风骨到宋词的声律,在中国诗歌史的序列中都能寻找到潇洒桐庐风光无限的印记。 以诗为引,遍寻桐庐风物 “天下有山亦有水,富春山水非人寰。”许多诗人在桐庐,用诗词描绘明丽江南,他们在诗歌领域创造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也将桐庐的山水景色、风土人情加以摹写。以诗为引,追随诗人的足迹,就能穿越历史风烟,遍寻桐庐风物。 水是生命之源,滋润着诗的萌发。自古以来,人们就依水而生、逐水而居。富春江如一汪灵感之泉,激励着诗人们的笔锋,承载着历史的浪潮。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一篙残腊雨,千古富春江。”……曾出现在古诗词中的富春江穿境而过,世间物事几经更迭,而它依旧美丽如初,仿佛仍回响着诗人的吟唱。 严子陵钓台是历代文人到访较多的胜迹。李清照写下“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胡仲弓长吟“桐江一派清如昨,千古高风挽不回。”宋代诗人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更是写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千古名句。 我们频频从诗歌中沐浴桐庐的山水之美,也能在其间领略到桐庐的城市底蕴。剪不断诗词情愫,道不尽江南风情。诗词歌赋,镌刻下桐庐文化的独特烙印,让诗意悄然融入桐庐的人文血脉之中。 诗意栖居,让诗歌走进生活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桐庐千年沉淀下来的诗篇,每一字都是“诗”的气韵。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桐庐的一面镜子,映照着桐庐人的生命底色。 诗歌赋予生活以美感。在快节奏的当下,让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诗意地栖居,用诗记录我们的情感、思考和状态,无疑是安顿心灵的最好方式。我们更能借此深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达成与风雅生活方式的衔接,实现对古老诗歌传统的继承。 持续三个月的2023盛装舞步·第二届中国桐庐富春江诗歌节期间,我县先后举办了“诗乡画城迎亚运”《富春江山》首站巡展、“任意东西”桐庐诗性艺术展、全国知名高校诗社桐庐联盟大型采风活动以及全国名家系列讲座进校园、进企业、进美丽乡村等活动。诗歌,不断用文字的力量与真挚的情感浸润着每一位桐庐人。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陆春祥著有《水边的修辞》《笔记中的动物》等,其作品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利荣创作文史专著《范仲淹与潇洒桐庐》《严光与严子陵钓台》等;诗人舒羽创作诗集《结庐在桐庐——十四行诗20首》等。诗歌为舟,众多参与者“航行”在绚丽灿烂的诗海,感受诗歌艺术的源远流长,培植文化自信,汲取精神滋养。 一首诗与一座城,相融相通、相映生辉。“诗乡画城桐庐,城市特质正在由内而外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这样说。 (记者 王珊婷) |
原标题: 潇洒桐庐,充满诗意的地方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