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琳手艺人“一心一艺”为传承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9月25日 08:00:57 |
人间烟火、匠心技艺 瑶琳手艺人“一心一艺”为传承 清晨,微风拂过带着凉意。瑶琳镇毕浦村公路旁的一家早餐店里热气升腾,店铺不大却满是食客,热闹极了。 这家店便是远近闻名的“王继莲小笼”,也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里藏着早晨的“桐庐味道”。刚出笼的包子冒着热气,浓浓的麦香、饱满的肉馅,蘸上一点农家辣椒酱和陈醋,蓬松有嚼劲、味道鲜美又多汁。 这家店做小笼包已有近百年历史,如今主要是王继莲的侄子王磊和女儿陈怡在打理,他们是毕浦小笼的第四代传承人。“我们的包子是发面包子,包子皮底厚边薄,顶部开口,小葱猪肉馅看得见但不会漏,蒸好后没有灌汤,讲究一个口感扎实。”王磊介绍道。 面,要用老面发酵,比用酵母更有吃头,需得前一天晚上就发酵下去,还要配合当日的气候温度;肉,是当天现杀猪的五花肉,三分肥七分瘦,老板都是选购整块猪肉拿到店里自己绞。正是这样的匠心品质,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专程从外地赶来吃小笼的食客。如今,非遗小笼店还开到了桐庐县城和杭州市区,让更多人品尝到地道的“桐庐味道”。 同样远近闻名的还有阳普阿驰水饺。三十多年前,沈战驰母亲用传统手工艺开起了阳普第一家水饺店,而后沈战驰从母亲手里接过水饺店,精选原料、纯手工制作、保证饺子口感。只卖饺子的小店,食客却是络绎不绝。 有升腾的烟火气,瑶琳还有高颜值的“小清新”。“童云朵朵”糕点果子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个年轻品牌由一对童姓姐妹创立,年轻人秉承初心,一心保留老底子的味道。“我们聚焦年轻化消费趋势,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快对产品的创新,拉近消费者与传统工艺、经典口味的距离,让老工艺跟上新潮流、满足新需求。”品牌创始人童云说道。 领略了“桐庐味道”,还有指尖上的精湛技艺让人惊艳。80后青年陆兴义是一名手艺人,也是瑶琳鸟笼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瑶琳鸟笼制作已有百余年历史,陆兴义与鸟笼相伴二十余年,师承制笼名家任跃军,是南派鸟笼制作代表性人物之一,南笼的特点就是制作精细、雕工精美。陆兴义的手艺细致、刀法纯熟,十几年前,他把小作坊搬到了桐庐县城,并成立了“知竹草堂”笼艺工作室,定下了笼子精品化制作的方向,他能做的鸟笼种类如今已丰富到了以绣眼笼、画眉笼、靛颏笼和黄藤笼为主的四大类二十多个品种,集竹编、榫卯、透雕、浮雕、圆雕、镶嵌等多种工艺于一笼。 匠人匠心,陆兴义凭借出色的鸟笼制作技艺获评“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如今,瑶琳鸟笼完成了从实用器到工艺品再到艺术品的完美蜕变,陆兴义也带出了一批弟子,共同传承鸟笼制作技艺。 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发扬是瑶琳镇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核心。下一步,瑶琳镇将策划建设非遗项目体验打卡点1处,启动毕浦小笼等非遗品牌店建设,开展非遗系列“以师带徒”活动,培育一批非遗传承人,让身边非遗走进群众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杭州亚运会马术项目比赛期间,包括毕浦小笼、阿驰水饺、“童云朵朵”糕点果子、瑶琳鸟笼在内的一大批非遗美食、传统工艺,届时将在亚运马术非遗集市展出。 (记者 王珊婷 通讯员 梁丽炜) |
原标题: 瑶琳手艺人“一心一艺”为传承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