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文创打造属于石舍的美丽乡村3.0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9月07日 08:25:40 |
“依山傍水 古今交叠” 以艺术、文创打造属于石舍的美丽乡村3.0 当大批农村的年轻人前往城市打拼生活时,在桐庐的一个小山村里,却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新村民”反其道而行之,带着对文化与艺术的理想走进那个内心向往的地方,这个村子就是石舍村。 今年以来,石舍村以建设“艺术乡村”为抓手,打造集“艺术、创业、法治、文明、数字”五大元素于一身的美丽乡村3.0版先行地,突出乡村美学,通过艺术打造文创产业带动实现乡村产业转型,村民及村集体同步增收的幸福乡村之路。 (一) 如今,在繁忙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闲暇时走进青山绿水,在有独特山水景观和深厚人文底蕴的地方,放慢脚步、放飞心灵、回归自然。 石舍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正是许多年轻人想找的地方。 石舍村,位于富春江镇,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除了你能想象到的群山环绕、溪流围绕、竹林漫道,更有明清徽墙、天井相连、一街三弄的旧时味道,沿着小路悠闲行走,入目皆是景。保存完好的3000多平方米明清建筑群及纯朴的当地村民,吸引集聚了全国各地的一群文艺爱好者常驻于此,成为体验区里的“网红”。 黄伟舜是最早一批到石舍村的“新村民”,无论寒暑他都喜欢光着脚行走在平坦的石板小路上或是在田间地头用肌肤感触这块土地,用他的话来说,这感到很“踏实”。黄伟舜在石舍村开了第一家民宿香樟部落,成为了后来者的引领人。 “做石舍香樟部落的时候,我们已经聚集了相当一部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选了这个地方来做一个新型的集体共享的模型,所有一切不是占有,只能经历。”黄伟舜说,他们有着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在这片“世外桃源”中,构建一个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样板,在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带来这里,在山水和人文、传统和现代碰撞中构筑起新的艺术空间。 说起艺术,在石舍村,不得不提到金钰琦,一名来自上海的画家,他在这个小村庄里开了一间舍庐艺术馆。“2016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石舍村,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这里,闲逛、写生,从暮霭繁星到山林雪海,记录下石舍一年四季的点滴,我渐渐开始觉得,这些画作如果留在石舍,会比挂在上海画室的墙上更加合适。”金钰琦介绍道。 此后,他开始在石舍村定居,租下近300年的清代宅院敬义堂,创办了舍庐艺术馆和金钰琦水彩工作室,为游客提供一个参观、休憩、绘画体验及欣赏艺术作品的公共艺术空间。如今,舍庐经常举办各种艺术交流和培训等活动。 “从市井到山中,与石舍的相遇,就像开辟了一块心灵处女地。”金钰琦笑着说,“我会不停地用画笔,描绘更多桐庐乡村的美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不远处,还有开咖啡馆的邢伟彬。洒秀咖啡馆便是他来到石舍后的“作品”。 “‘洒秀’,源于当地方言“石舍”的发音,也是‘开放的秀场’的寓意。”老邢说,这里每月会策划举办书画、布艺、陶艺、摄影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展,也有音乐会、电影纪录片、读书会、手工艺体验课程等等。 在洒秀,扎染的蓝色布艺点缀着整个空间,近千册图书组成了墙,电吉他随意一放,配上角落里的各类农产品以及悠扬的音乐,多样性在这里实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这不仅是一间坐落深山的图书馆、咖啡馆,它更像一个拥有年轻活力的造梦场。 …… (二) 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村道上,走进古朴神秘的里弄小巷,你会惊讶地发现,巴掌大点的村子里有金钰琦的舍庐艺术馆,有邢伟彬的洒秀艺术空间,有刘颖的隐逸瑜伽,有陈氏姐妹的三只蜗牛手工艺品店,还有童旭明的爪哇树屋、杂货铺,更有时常过来为村民创作的书画家黄保国、金石艺术家蓝银坤、草木染艺术家陈妙蓉等等,越来越多的文创客和艺术家涌入石舍村,开办乡村艺术沙龙、工作室,汇聚成了石舍村漫漫文创街区。 4月,村里举办了“青红茶会”,县内外数十名茶道艺术家,通过茶道、茶艺等形式,以茶会友,向外展示了石舍村悠久的茶文化;5月,洒秀青年画展举行,吸引了大批绘画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6月,古建筑广场隆重举办了“富春江镇乡村美学生活周”、“石舍村千人瑜伽周”,石舍艺创联盟正式成立;期间更有知名快闪漫画家“落子老爹”在石舍客座举办漫画作品展,为游客和村民创作一大批漫画肖像画……石舍正不断践行着它“把艺术揉入乡村,用文化改变乡村”的梦想,艺术乡村,应该就是这般模样。 “依托古建筑资源,聚焦古建筑保护和乡村旅游,我们打造石舍村文创乡旅品牌,同时借助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平台,将文创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新业态。”石舍村党总支书记蒋勇飞介绍道,该村于2016年成功打造了慢生活非遗街区,共吸引农学专家、书画家、摄影师、篆刻师、瑜珈师、墙绘师等20余名创客常驻石舍,开设工作室、展陈馆等。全村建成民宿23家,其中高端民宿9家。 同时,石舍村积极推进文创活动常态化,建成一条200米长的景观村道,打造观景平台8处,供游客室外写生。定期举办乡村艺术集市、设计图纸展、摄影展、传统文化夏令营等艺术活动,开设草木染、石绘、花艺、书法等体验课,借活动打造文旅矩阵,走出了一条以乡村创意旅游为特色的振兴之路。 “他们来了,环境好了,村里人也慢慢改变,村里人开起了农家乐、民宿,以前根本都想不到”“有游客了,一些农产品都变得很抢手,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村民们赞道,看得见的变化正在石舍发生。 在木舍民宿,我们见到了掌柜方松华,他正在门前摆弄坛坛罐罐,种植花草。方掌柜笑着说:“来玩的人多了,这山里寻常的花草也成了宝贝,就像我们家的木楼祖宅,开成民宿,网上订房的客人还不少。” 开小吃店的吴阿姨也有同感:“我卖一些自己手包的荠菜馄饨和水饺,还有当地特色的米筛爬,极受欢迎,来的人越多,我的生意自然也红火,收入越高。” 从伐薪烧炭、养家糊口,到美丽乡村、高速发展,村里开办农家乐、民宿的人越来越多,艺术乡村、创业乡村,让村民的钱袋子实打实鼓了起来。 (三) “我们还要开发文化特色鲜明的伴手礼,转化成旅游商品,带动经济发展。”“目前,石舍在吃住玩方面还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产业结构上还要再优化升级。”……在石舍村的老宅里,一场以“美丽乡村我助力”为主题的“新村夜话”活动正在热闹举行,二十多位党员干部、乡贤、创客齐聚一堂,围绕基础配套完善、景观节点打造、品牌力量强化等展开讨论,为村庄建设献智献策。 新村夜话仅仅是石舍村打造文明展示新阵地行动的其中一环。 充满艺术气息的石舍村,在提高村风民风文明上下了大功夫,依托核心区域的古建筑群“存仁堂”,该村打造“乡风文明馆”,全面展示石舍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同时,举办“古村好家风”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文创艺人等开展“家风家训评议”活动。倡导志愿服务新风尚,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动员广大村民、新村民积极投身开展环境整治,加大垃圾分类宣传,督促经营户规范经营,鼓励村民参与平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志愿服务工作中,大力推进村庄面貌大提升,助推美丽乡村3.0。 “为营造好的环境,在法治乡村建设上,我们积极推进知法明理,行为做事规矩化。”蒋勇飞介绍道,利用石舍村“微法庭”,强化基层调解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每月定期邀请司法、公安、律协等专业知识人员来村开讲“民法典”,专门为民宿业主邀请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人员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今年以来,驻村律师服务接访咨询14人次,配合村委会调解纠纷十余起,协助村里处理重要法律事务3件,开展法律知识讲解2场。同时,强化法律宣传,营造法律至上、敬畏法律的社会氛围,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让村民懂得“理在嘴上,法在心中”。 对于未来,蒋勇飞满怀信心:“石舍村将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及文创客等新村民,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敢想敢为敢担当,善作善成善争先,争取让石舍的美丽乡村3.0走在前、做示范。” 记者 应致远/文 单佳铭 黄强/摄 部分资料由富春江镇提供 |
原标题: 以艺术、文创打造属于石舍的美丽乡村3.0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