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精神”永放光芒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5月11日 09:23:09 |
南堡村本是分水江畔一个小村落,因在1969年“七·五”洪灾后的抗洪救灾事迹成为当时“人定胜天”的样板村落。南堡人民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伟业,凝积成“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南堡精神”。 走进位于分水镇的南堡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泰山压顶不弯腰”七个大字。馆内一组组鲜活的图片,将50年前分水江那场特大洪水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从分水镇沿分水江上行约十公里,就见江道拐了个急弯。以前,这里江水冲出的一片江滩上有一个村落,就像扎入江中的楔子,这里原来就是南堡村。由于地处江湾,每当汛期,分水江上游的洪水往往会取直道漫滩而过。世世代代的南堡人便在与洪水的斗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1969年的7月5日,天目山区连下了10多天的暴雨,分水江上游的洪水汹涌而下,直扑下游江滩的南堡村。那时,南堡人认为和往年一样,逃到地势高的房屋上就能躲过去,然而这次面临的却是灭顶之灾。 “这一天,我终生难忘!这一天,我失去了父母、嫂嫂及两个侄女,我经历了生与死的反复较量。”原南堡村党支部书记沈法明说,“那天的洪水来得太快,村里地势最高的一幢老房子上聚集了很多百姓,但水势迅猛,最后墙体在巨浪冲击下倒塌了。”沈法明抱着的小侄女在坠落时瞬间离手,再也没见踪影,而他也在洪水中浮浮沉沉,几经险情,最终在瑶琳元川被营救上岸。 这场后来被命名为“七·五”洪灾的洪水,7天累计降雨量达333.9毫米,其中7月5日当天达182.4毫米,洪峰流量达每秒12000方,为百年一遇。洪水瞬间吞噬了南堡村,219名村民被夺去了生命,1500亩良田被冲毁,400亩良田变成沙石滩,所有房屋和地面设施全被冲毁,南堡村一片废墟,只剩下一棵苦楝树,一个破灶头和半间屋架子…… 面对灾难,南堡人民没有放弃,他们发扬大无畏精神,克服“吃无粮、住无房、穿无裳、劳动无工具”的重重困难,开始艰难的生产自救。他们修复田地、重建家园,提出“英雄不吃靠天粮,战胜天老爷,气死海龙王”“粮食生产一年自给,两年有余,三年建设新南堡”的口号。 当时南堡有1300亩早稻田,残存的水稻大都被泥石流压倒,社员们就搬开石块、泥沙,一株株扶着收割。“宁可手断指甲翻,也不能让粮食白白丢掉!”在时任印渚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柴本义的记忆中,社员们头顶烈日,踩着滚烫的石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硬是从砂石堆里挖出了23万斤早稻谷,又争分夺秒地种下了300多亩的晚稻、600多亩玉米、荞麦等晚秋作物。当年,国家免掉南堡大队的粮食征购任务,但南堡人心怀感恩,从抢出来的早稻里挑出2万公斤好的稻谷送到收购站。 完成抢收抢种后,社员们开始有计划的翻盖新房。不仅自力更生办起砖瓦厂,几个月就烧出17万块砖瓦,还利用山区木材优势,很快就建成一批简易住房、加工厂、校舍、猪圈等。这年的国庆前夕,社员们都搬入新居。 洪灾过后,英雄的南堡人擦干眼泪,开始考虑如何做到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全村人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利用冬天的闲暇时间,在分水江的上游筑起一座4米高,700米长的大坝,为了表示对大自然的征服,命名为“胜天坝”,这也是南堡人不向自然屈服的宣言。 197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一篇长篇通讯《泰山压顶不弯腰》,报道南堡大队在“七·五”洪灾后恢复生产的事迹,高度评价了南堡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杭州和分水分别建起了“泰山压顶不弯腰展览馆”。一个月内,仅浙江省59个县就有10万人次参观南堡,提出了“向南堡人民学习!”的口号,使南堡成为全中国“人定胜天”的一个样板,也让“泰山压顶不弯腰”成了当年最响亮的词语。 “南堡精神”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一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05年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南堡人民继承和弘扬南堡精神,顾全大局,1300名村民离开自己的故土,到县内四乡六地安家,他们与原印渚镇其他库区移民一道,迎难而上,建设新村,用实际行动弘扬丰富了“南堡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南堡精神”依然生命力蓬勃,融入时代洪流,散放出耀眼的光芒。 |
原标题: “南堡精神”永放光芒 |
作者:记者 应致远 整理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