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刺绣”烙出福禄真意 |
http://www.tlnews.com.cn/2019年12月28日 09:26:19 |
以火为墨,烫出万千世界;以铁为笔,刺出福禄之意。在非遗手工艺人陈建红的手中,这一个个普通寻常的葫芦在千百次的烙烫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葫芦烙画又称“葫芦烫画”,别名“火针刺绣”,是中华古老的民间艺术,相传起源于汉代,期间失传了许久,到清朝的时候又开始兴起。葫芦烙画是将自然植物葫芦刮去外皮,清洗干净,充分的晾干后再烙刻加工成就了一件寓意吉祥、极富民俗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半路出家”的美术老师 沿着蜿蜒的徐七线一路行进,莪山民族小学在路的尽头显露出轮廓,一走进学校,像是置身于葫芦的“殿堂”。 进门处的葫芦水流以瓢的形式将活水引入,水流从高处落下循环后再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微型的葫芦水流景观,创意十足。抬头往上看,一个个形似成熟的葫芦悬挂在头顶的绿藤上,相互交缠的葫芦叶片片摇曳,正是一副丰收的景象;往前走,每个班级门口都有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葫芦,构成一幅幅憨态童趣的画面……在二楼转角尽头的教室,陈建红正在指导学生学习烙画技艺。 学生一个个手握着手掌大小的葫芦,通过专门进行烫画的电烙铁笔,一下又一下在葫芦上烫下深浅不一的痕迹。“不要心急,要慢慢来一笔一笔晕染出层次感。”陈建红不时在学生身边进行指导。自葫芦画社成立以来,他就是当仁不让的“社长”,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从体育老师“半路出家”来教美术的。 2005年,陈建红来到莪山民族小学从事体育教学,而3年后,他受命执教起美术课程,体育老师教美术?这个转变令人咋舌,但俗话说“文体不分家”,况且陈建红一直对美术教育存着浓厚的兴趣,也正是他这一份热爱,让葫芦烙画这个非遗技艺又在莪山这片民族土地上传承了下来。 葫芦与畲乡有着不为人知的一线之缘。畲族崇拜祖先忠勇王,就是盘瓠,意指葫芦,意思发明用瓠制成的盘、瓠之类器物的人,以其首创之初而得名。后来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用葫芦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如水瓢、茶壶、竹筒等,也曾经用葫芦制作了许多极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葫芦彩绘一直是莪山民族小学的特色教学,学校为此特意在附近种植了一片葫芦地,葫芦彩绘课程早已名声在外,如何在葫芦上继续“做文章”,让它能以另一种形式焕发出生命力?这是陈建红接手美术课程后思考的第一问题。 他开始上网查询资料,葫芦烙画、镂空葫芦、工艺葫芦一下子跳进了他的眼帘。特别是葫芦烙画,它是我国的传统技艺,在民间有众多的高人和爱好者在传承着这项技艺。了解了这些信息后,陈建红对葫芦烙画兴趣顿生。他买来材料,自己在家倒腾了起来。 沉浸在葫芦烙画之中 万事开头难。学习烙画的过程并不容易,陈建红一开始使用的是传统的电器维修工具电烙铁,电烙铁个头大,难操作,在巴掌点大的葫芦上烙画,个中辛苦只有陈建红自己知道,一不小心还会将手烫伤,烙出的画自然也不尽如人意。 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二次更新让陈建红在自学葫芦烙画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陈建红烙画的工具从传统电烙铁发展为便携式带有调压器的电烙铁,既有像钢笔一样能勾勒线条的“笔头”,又有像毛笔一样能皴、染的“扁头”,这样满足了烙画所需要的各种技巧,字的笔画、粗细、笔锋、技法都能体现出来。 “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物,古有‘宝葫芦’之美誉。”陈建红介绍,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缘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着古老的渊源。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道教文化认为葫芦可以收尽天地间的邪气,所以民间传说神仙收鬼怪的法器都是葫芦,太上老君装仙丹的容器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法器也是葫芦,在古代葫芦被当作镇邪的宝贝。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象征“子孙万代,繁茂吉祥”;又与福禄谐音,所以民间俗信葫芦能避邪气又象征吉祥,把绘有吉祥图案的葫芦挂在堂上,这样就可以将鬼祟降服、驱除。 葫芦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因此,葫芦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喜爱的吉祥物之一。 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 “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对于葫芦烙画的历史,陈建红如数家珍,“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以铁为笔在葫芦上作一副白描画。” 常言道:治大国若烹小鲜。而在陈建红的眼中,烙一副葫芦画也与烹饪无异,讲求力度与火候,同时在落笔前需要先根据葫芦的大小、形状进行构思,简而言之即“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烙画过程中不仅运用中国画的勾、勒、点、染、皴、擦、白描等手法,而且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或石版画,因此烙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日趋精湛的烙画技艺 然而,初入门的陈建红只能烙一些简单的文字与图案,类似“出入平安”“福禄寿喜”等,当时的他通过网络视频自学烙画技艺,与县实验中学退休木板烙画老教师雷金根切磋技艺,加入烙画技艺QQ群,在不断交流摸索过程中慢慢摸到了烙画的“门道”。 “在葫芦上烙的画一般都是老画、名画、画工比较好的题材作为临摹对象。”陈建红介绍,葫芦本就寓意古韵,如果采用现代题材的内容作画可能会不协调,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的确,在制作葫芦烙画前,他会根据葫芦的形状提前构思图案。 “你看这个是不是像寿星,我看到葫芦的柄位置正好像一个老头的后脑勺,就构思出了一副寿星拿桃图。”陈建红拿起制作完成的寿星拿桃,老寿星天庭饱满,笑容可掬,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仙桃,透出一股福寿之意。 而另一个带着藤蔓的长条形小葫芦则被烙成云淡风轻的小和尚形象,双眼含笑,双手作揖,出家人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形象被刻画地入木三分。 即使是随便一个其貌不扬或是奇形怪状的葫芦,在陈建红的“笔”下也变成了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烙画技艺再高,也要葫芦品质好。”陈建红介绍,一般烙画会选用两年皮质较好的葫芦,这些葫芦经过风干、日晒及把玩,表皮的水分已干透,在掌心汗水的浸润下变得更有光泽,适合烙画上色,更能凸显画面的深浅层次。 一个成熟的烙画艺人能根据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及工具的熟练运用而烙出线条流畅、色彩饱满、层次感强的作品。 “在葫芦上烙画要有良好的美术功底,烙复杂的画面时,我会先用铅笔在葫芦上打底稿。”画人物要有素描、工笔的基础,画山水花鸟虫鱼则要能突出画中的神韵,陈建红在烙画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有时抱着葫芦就是一整天,当烙出形神兼备的作品时欣喜若狂,当有一笔落得不够满意时也会捶胸顿足。 葫芦是一个立体的物件,说是与画画相似,当中还是千差万别。我们熟悉在笔尖与纸在平面上的摩擦感,当电烙铁笔要与这个立体、凸面的葫芦表面接触时,笔尖的温度、力度与下笔的速度需要达到三合一,这就考验一个烙画技艺人的基本功底。 “而且,烙画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如果在细节上刻画得更生动,画面的层次、远近、透视关系一目了然,这样烙出的作品必是佳作。”陈建红补充道。 创新是对传承的坚守 葫芦画社中摆放着诸多制作精良、形态各异的“葫芦娃”。吉祥如意的福图、精打细算的算账先生、栩栩如生的观音、活灵活现的老虎狮子、婀娜多情的少女……葫芦上烙的画经久不衰,在电烙笔的“刺绣”下如同拥有了生命力。 平凡的葫芦披上了烙烫的外衣,一如烙画人的匠心独具。在陈建红的手中,葫芦不仅是观赏工艺品,更可以是兼具美观与实用的文创产品。 一只烙刻着泼墨山水的酒葫芦格外引人注目,葫芦形状匀称,通体色泽鲜艳,葫芦顶上开了个口,用塞子塞着,一根褐色的手工璎珞从壶嘴延伸到葫芦的“腰身”,神似书中李白随身携带的酒葫芦。 “这个酒葫芦是我自己做的,别看酒葫芦在古代运用得非常广泛,它的工艺可并不简单。”陈建红拿过酒葫芦,拔开塞子,只见葫芦内部被一层黄色的油脂所覆盖,“这一层是蜂蜡,专门用来防水防渗漏的。”这一层厚厚的蜂蜡需要将葫芦顶上开口,挖掉里面的籽,沥干水分,再把凝固的蜂蜡融化,灌注到葫芦内部,轻轻摇匀使蜂蜡与葫芦内部的形状严丝合缝,再将多余蜂蜡倒出,待这一层蜂蜡凝固后再如此反复3~4次,葫芦内部便会结出一层厚厚的蜂蜡层,这样即使是白酒灌入都不会渗漏出一滴。 “古人在制作酒葫芦时用的是米汤,比蜂蜡更难凝固因此耗时更长。”陈建红表示,这只心爱的酒葫芦在他疗休养时,可是跟随着他游遍了温州。“多亏了这个酒葫芦,让我在温州也能喝上一口家乡的美酒。” 除却酒葫芦,迷你小巧的葫芦打火机,拔开葫芦塞就能点燃;用鸡蛋葫芦制作而成的埙,虽然吹出的乐曲不够动听,却充满了新意;用葫芦做成的香炉,从葫芦顶端放置倒燃香,香气会从葫芦的底部溢出;用葫芦做成的药盒,兼顾美观与实用……葫芦烙画与文创产品的有机结合,倒碰撞出了一个个属于葫芦的奇思妙想。 如果将葫芦文创产品与我县的特色农产品结合在一起,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陈建红不是没有设想过,当有一天他的烙画酒葫芦中装满了旧县街道母岭村的桂花酒或是莪山畲族乡特制的红曲酒,这个酒葫芦就不再只是一个装酒的容器,它是否也可以成为我县特色文化技艺的一张“金名片”? “县里有展览或者活动时,我们会把学生的葫芦烙画作品进行售卖。”陈建红表示,这些葫芦烙画受到了大多数市民的喜爱,甚至有些作品还会被市民高价购入作为家中的装饰品,这些孩子得知自己的作品受到喜欢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他们,同时又会激起学习葫芦烙画的兴趣,让这个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葫芦烙画一定会被更多地人熟知,为更多地人喜欢。”陈建红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
原标题: “火针刺绣”烙出福禄真意 |
作者:记者 李雯/文 单佳铭/摄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