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梁飞 在新能源赛道跑出“氢”能加速度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10月26日 07:12:29 |
人物名片 徐梁飞,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9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系,获得车辆工程学士学位,并获得优良毕业生荣誉;2004年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获得车辆工程联合培养硕士学位;2009年在清华大学汽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欧阳明高院士。长期从事氢能燃料电池能源和动力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获得省部级/行业科技奖4项、国际青年学术奖1项,获得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等荣誉。担任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车用动力研究所副所长、动力学科副主任、院长助理(教学),兼任国家级科研团队执行负责人、清华-玉柴氢能动力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评估组组长、国际期刊eTransportation创始编委、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wertrains副主编等职。 追风赶月 逐梦清华 1982年1月,徐梁飞出生于桐庐县江南镇彰坞村。这里是他人生的起点,曾经看过的每一本书、做过的每一道习题、钻研的每一个问题,铺就了他从小山村走向清华的康庄大道。 “家里人从小灌输的理念就是要好好读书。”因为家风,在徐梁飞还不懂得“读书”的意义时,就种下了好好学习的种子。 他高中时的班主任舒立新回忆时感慨,“聪明好学,又非常努力,寒假的时候也能看见他在教室学习的身影。” 学习苦不苦?独自背着行囊,走山路,坐上不定期的中巴车,在教室做着无数习题……回忆读书这段时光,徐梁飞并不觉得苦,只觉得内心充盈。在他看来,学习是一件美妙的事,能够将老师教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破解一道道难题,丰沛的成就感冲淡了学习过程中的苦和忧。他也感激一路走来遇到的无数良师诤友。 令他受益最大的是小学数学老师宋老师教给他的自学习惯。“我的小学是在村口的彰坞小学上的。虽然是村小,但老师们都很认真负责,同学们也都相处非常好,大家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学习、玩耍,教学质量挺好。当时学习完课本知识,宋老师还会带着我们一帮同学“开数学小灶”。一次又一次的数学智力挑战,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自学意识。” 到了初中,数学老师谢老师非常强调自学,甚至采用了北京师范大学单独编写的面向自学的数学教材,分为《代数》和《平面几何》两部分。这个思路与他在“村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不谋而合。“在自学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平面几何的严谨逻辑体系,从基本概念、逻辑推理,到形成定理和知识体系。根据类似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逻辑,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从小学到初中,这套经过不断实践、演变的方式,最终成为徐梁飞学习生涯最趁手的学习“武器”。 进入高中时,徐梁飞也有过迷惘,“高中阶段,各类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为了考出好成绩,总是要不断复习,导致来不及掌握新的知识点。一旦没有考好,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静下心来的徐梁飞反问自己,当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确保每一次考试成绩都优秀,还是考上理想大学?“把考上理想大学比喻为终点,学习就是我到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而每一次的考试就是路途中的驿站,到达驿站时成绩的好坏虽然重要,但是只要我的目标不变,学习的劲头不减,即便有几次没有达到理想成绩,也并非那么不可接受。” 于是,徐梁飞转而将注意力放在知识点的吸收上,“只关注最终的那次考试,确保将每个知识点学透;平时考试不用特意准备,就当作随机抽查。”这就是徐梁飞找到的“高中学习第一性原理”。 不过徐梁飞的学习并非毫无短板,他的数理化遥遥领先于全班同学,也颇受各位老师的欣赏。特别是物理成绩,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在高中物理竞赛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唯独语文方面的阅读理解、诗词背诵让徐梁飞犯了难。 “当时到徐梁飞所在班级担任班主任,我领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要好好提升他的语文成绩。”舒立新笑言。 为了提升语文成绩,每到语文课,班主任提出问题,第一个举手回答的总是徐梁飞。在理科科目上徐梁飞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每每到了语文课,他的答案总被老师驳回,“错!” 徐梁飞自嘲越挫越勇,虽然每次课堂回答,十有八九是错误答案,下一次他还会继续回答,“不能因为错了太多次就不敢回答,只有知道错在哪里,才会找到正确答案。”凭着这股韧劲,徐梁飞的语文成绩终于有了起色。 1999年7月7日,徐梁飞从容踏进高考考场。桐中六年(初/高中各三年)的学习,就在这两日的考试中检验出成果。数学145分,语文110分,物理、化学、英语等也取得了理想成绩。三年的不弃微末、不舍寸功,让徐梁飞成功摘得桐庐县理科状元桂冠(浙江省高考第75名)。 从小县城到首都,他有过迷惘和胆怯,但是更多的是对即将到来的陌生领域的好奇与冲顶。虽然来到新的城市,走进新的学习殿堂,对徐梁飞而言就是解锁又一张“新地图”。此后20余年,徐梁飞在这张“新地图”上不断锚定自己的目标,点亮一个又一个成就。 低头赶路 敬事如仪 当考上顶级学府的激情逐渐退却,摆在徐梁飞面前最迫切的事是选择何种专业。徐梁飞有两个心仪专业,一个是自动化,一个是电气信息。然而,这两个是当时清华炙手可热的顶级专业,所报学生不知凡几,竞争相当激烈。 徐梁飞与自己热爱的专业失之交臂,最终进入了清华的汽车工程系。当时国内汽车行业发展平淡,就业前景无法与热门专业相媲美。这更是让自动化、电气信息专业成为徐梁飞心中的“白月光”。 “虽然沮丧,但是听说只要本专业成绩好,就有机会转专业。”年轻的徐梁飞一门心思想要选择自己钟爱的专业,也就此在汽车系埋头苦学。 一年、两年,徐梁飞厚积薄发,在汽车系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当他动了转系的念头时,老师劝说:“既然你在汽车系的成绩这么好,也不必非要转专业。” 看似被“忽悠”着留在了汽车系,实际上在常年学习过程中,徐梁飞也爱上了自己的汽车专业,让原本看似“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成了今后为之奋斗的“本命”专业。 到了大三,徐梁飞面临多种选择:是出国留学,还是留校转系,还是继续本系读研?经过和各位教授的深入交流,以及和大学好友的深刻探讨,徐梁飞则留在汽车系读博,主攻新能源动力技术。 在当时看来,这条路充满挑战。据国际机动车制造商协会(OICA)数据,2002年,世界汽车出口量为2210万辆,德国、日本的汽车出口数量均超百万辆,而2002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量仅有4.31万辆,“可以说,当时中国汽车产业还是哀鸿一片。”对于汽车行业的前景,身在时代浪潮中的徐梁飞也无法准确窥探未来走势。 渺茫的产业前景,未知的学业前程,“死磕”汽车专业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冒险。徐梁飞笑着说,做出直博的选择,关键是受到欧阳明高院士、李建秋教授等对于新能源汽车美好未来的展望,以及课题组热火朝天创新创业氛围的感召,“可能本质上,我是个想干点实事的理想主义者。” 从高中到大学,徐梁飞早已习惯了低头赶路,无心欣赏沿途风景。远赴德国留学,让他学会了放慢脚步。 2004年,徐梁飞作为第三届学员获得了清华-亚琛双硕士项目资助的机会,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攻读硕士学位。这所学校是德国最负盛名的理工大学之一。导师为Prof. Dr.-Ing. Stefan Pischinger和Prof. Dr.-Ing. Henning Wallentowitz。两位导师是德国汽车工业动力技术和整车技术的领军人物。Pischinger教授的父亲创建了全球排名前三的汽车动力研发机构FEV公司,他本人也在当时担任FEV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Wallentowitz教授则兼任德国宝马公司常务董事。在这里,教学、科研和产业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徐梁飞也切实感受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学研体系和工业模式,并就此坚定了走科研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和国内偏理论的学习氛围不同,德国的专业课程数量少、内容深,学校科研平台质量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个人时间充裕。”得益于课后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徐梁飞有了和同学一起穷游欧洲的机会。 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精力充沛、热血澎湃的年纪,背着包赶赴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一起欣赏亚琛大教堂的精致与瑰丽,用脚步丈量欧洲的石板路,深度体验欧洲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一场重塑人生观、价值观的旅行。徐梁飞甚至还在德国大众狼堡总部亚洲战略规划部实习半年。 “经过那几年我认识到,比勤奋地执行一项任务、完成一门课程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认真地规划、反思、周期性地制定战略,组建一个团队、设计一套机制来推进事情,而非个人单打独斗。而一个优秀的规划、战略和团队,需要交流、需要眼界,更需要时间。”学会“慢下来”的徐梁飞意识到,劳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启动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国外相关技术也刚开始起步。德国的优势在于产学研体制完备,但面对前途未知的新技术,未必能占得先机。“德国发明了汽车。在我年轻的时候,陆续经历了日本、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那时,亚琛工大也和日本、韩国的大学、企业合作,为这两个国家培养了大量工程人才。东亚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勤奋,相信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就在你们这一代了。”离开亚琛的时候Wallentowitz教授与一众清华学生促膝长谈。2023年,中国电动车闪耀慕尼黑车展。回首往事,不胜感慨。 松柏之志 经霜犹茂 2008 年,一组由清华大学主导的燃料电池城市客车亮相奥运,这也是奥运史上首台燃料电池客车,支撑了北京冬奥会期间全球规模最大的燃料电池车辆示范运行,让北京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具化为现实。 徐梁飞就是这组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的研发人员之一,而这也是他博士六年(包括德国留学阶段)主要研究的课题。接手该博士课题的第一个关卡就是如何让他自己所写的控制算法真正运行起来,驱动整个车辆在道路上行进,“在此之前,我毫无工程经验,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要从“纸面”中构建框架、制定规则、写出算法,并在实际项目中安全运行,考验的是课题组的研发和实践能力。 在课题组导师团欧阳明高院士、李建秋教授、杨福源教授等的指导下,在师兄弟/妹和工程团队支持下,徐梁飞从基本模块开始搭建,从控制系统接口通讯,到接线方案,再到各个算法的设计,经历了无数的文档、会议之后,在2007年7月暑假的某个下午,系统正常运行了,“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并与团队协调好,任何工程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不断迭代的方式解决的。” 那一年,徐梁飞感觉自己可以“干成一件事”。系统的正常运行无疑带给徐梁飞极大的底气: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大有可为。 经过近3年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完成了核心算法的理论推导和工程软件开发,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基于MATLAB/Simulink环境的燃料电池客车控制软件算法开发。徐梁飞的博士论文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燃料电池能量管理瞬时优化解析方法,并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09年博士毕业之后,徐梁飞的身份再度有了变化,他留在清华担任助理研究员一职。此后一路披荆斩棘,先后成为副研究员、副教授。在此期间,他作为访问学者和技术骨干,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工作了近半年,负责新加坡青年奥运会燃料电池客车示范项目技术维护和相关研究;担任了中美清洁汽车合作联盟(CERC-CVC)中方学术秘书和项目骨干,走访了美国MIT、斯坦福、阿贡国家实验室等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得了2013年第五届ProSPER.NET-Scopus青年科学家奖和德国洪堡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于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重返德国,在德国国家实验室Juelich研究中心进行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在燃料电池动力学机理和建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徐梁飞看来,“国际化是走出内卷、开拓思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开阔了我的视野、完善了我的世界观、国际观。从德国的汽车工业和氢能产业,我学到了如何组织产学研部门进行应用技术研究,了解了何为企业级实验室;从美国高校和国家实验室,了解了如何协同政府和市场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对此过程中遇到的所有老师、同事,我永远心怀感恩。” 2017年9月,做完洪堡访问学者回国后的他从副研究员转聘为教学科研系列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由于身份角色的转变,徐梁飞的任务也从科研研发岗转为教学科研岗位。“一开始我并没有认识到讲课和科研报告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成果不理想。”徐梁飞坦言。 在教学上遭遇“滑铁卢”,他选择静默一年。转机发生在2018年6月的某次教学培训,学校的资深教师薛老师传授授课经验:“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听懂”“很多人看似讲了很多,其实毫无逻辑。”“首先是构建概念、然后是构建逻辑、最后成为体系”。 这些话语让徐梁飞霎时回忆起了初中初次接触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基本定义和公理,并由此推理出整个平面几何知识体系时的震惊。20多年的学习工作仿佛走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只不过这次是以教师的身份。“原来,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要构建一套专业知识逻辑体系,并让学生听懂、学会。”在此思想指导下,2019年对相关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他将每一堂课设计为演讲模式,既要输出知识点,也要增加趣味性。 “这也是一次自我修炼,让我沉淀下来思考,如何将自己脑海中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知识点。”“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你的课件和教材体系,需要精心准备,关键是要有逻辑、‘说人话’;另一部分就是教师上课时的表演。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会影响课堂氛围,都需要精心设计。此时,教师更像一个演员,要多看看周星驰推荐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教学模式的“脱胎换骨”,让徐梁飞的课程大受欢迎,并成功获得2020年度清华大学在线教学优秀教师奖和年度教学优秀奖,此后还参与了教材撰写。 博士毕业后的十余年里,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重点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任务。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得省部级/行业科技奖4项、国际青年学术奖1项;2020年,其负责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顺利获批,这也是基金委“交通与运载”学科成立以来的首个优青项目。 他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向北京亿华通公司转化,支撑了公司成为中国氢能第一股(科创板)。该成果也已成为北汽福田、郑州宇通、北京亿华通和上海神力等国内头部企业的关键技术和测试标准,并以技术入股形式转让给多家科创企业。 如今,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徐梁飞的研究领域处于两大热门方向——智能电动汽车和氢能技术的交汇处,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近期,在氢能燃料电池产业研发道路上耕耘的他又开启了人生新征程:加入国家科研平台,担任团队执行负责人,负责能源领域氢能关键技术研发。 徐梁飞表示,“加入欧阳明高院士团队近20年,团队求新、求变、求是、求美、创新、创业的文化深深影响了我。我们团队人才济济,已孵化了30多家企业,在学术领域也是全球领先,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以及正在进行的新能源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只是团队中的普通一员,永远要努力,为祖国至少健康工作50年。”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曾经踌躇满志的青葱少年在他乡崭露头角,而他的双脚始终扎根在故乡,“无论走出多远,离开多久,我始终是桐庐人。从小到大,所有教过我的老师都是我的恩师,我也受到了很多亲人和朋友帮助。在桐庐或者外地的恩师、亲友,虽然不能常见,但我永远心怀感恩。”虽然工作繁忙,但是每年徐梁飞都会抽空回到家乡,见见家人,与好友把酒言欢,追忆往昔,畅想未来。他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为家乡招引新能源汽车、氢能燃料电池产业等项目落地,吸引人才来桐、留桐,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 (记者 金轶润 图片由本人提供)
记者手记 找准赛道飞驰人生 ■ 金轶润 从小学到博士,翻阅徐梁飞的人生履历,他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霸”。身为“学霸”,其学习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既有擅长的学科,也有短板学科,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也会有迷惘。 面临这些人生的“岔路口”,他的选择是“低头赶路,敬事如仪”,一旦认准了道路,就想方设法披荆斩棘。科研注定是一场孤独的长跑,只有锚定目标,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才能到达终点。 从本科到研究生,后又赴德国留学,回国后又攻读博士学位,徐梁飞的青春年华都在汲取知识。他也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学子一路成长,先后担任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车用动力研究所副所长、动力学科副主任、院长助理(教学),兼任国家级科研团队执行负责人。 在赛道的选择上,徐梁飞的选择是一生择一事,最终驰骋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
原标题: 徐梁飞 在新能源赛道跑出“氢”能加速度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