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伯的“夕阳红”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7月25日 08:00:52 |
周大伯的“夕阳红” ——一位散居特困老人的蜕变记 2023年夏季到了,周大伯种的蔬菜瓜果都到了收获季。他热情地给桐庐社工协会的志愿者挨个打电话,请他们来采茄子、掰玉米、摘桃子。见此情景,村民们感慨道:“在志愿者的帮扶下,这老人家像变了一个人!” 周大伯“蜕变”的背后,是一个充满人性温暖的故事。 老人家今年70岁,是桐庐县城南街道春江村的一名散居特困人员。他父母早逝,自己一生未曾娶妻。若论他的生活状态,可用一个“无”字来形容:无父无母、无儿无女、无兄弟姐妹、无积蓄、无文化、无房子。几十年来,他一直居住在村里为他安置的一处旧房里。而与“无”字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一个“多”字:肚子里的怨气多,嘴上牢骚多,屋里垃圾多。 周大伯的住所之脏、乱、差,在村里是有名的。 桐庐社工协会的志愿者,这样描述第一次走进他家时的所见所闻:屋内几乎全被杂物“占领”,没有厕所,没有像样的桌椅,到处灰蒙蒙、油腻腻,除了从厨房到卧室有一条“路”可走外,屋内几乎无处可下脚。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周大伯还养了一只狗四只猫,因此屋内弥漫着一股呛人的怪味。据说村民和邻居从不到他家串门,可周大伯并不在意,他说:“我已经好几年没有扫地了。我就是要把日子过得‘一塌糊涂’,让干部看看我生活糟糕的样子!” 志愿者们不由心生好奇:周大伯为何会活成这副模样?他为何话里话外充满怨气?不等他们发问,周大伯便骂骂咧咧地说开了。据他自己说,小时候,他家是有房子的,因为早年安置移民规划建设需要,他家房子被拆了,由于赔款少,他家收入低又没积蓄,因此建不起房子,家中穷困潦倒……事实真相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但周大伯认定,童年时家里遭受的不公正,是他失败人生的“源头”。为此,多年来他不停地上访,成为城南街道的上访“钉子户”。 面对这样一个生活潦倒、自暴自弃的散居特困老人,桐庐社工协会的志愿者并未“知难而退”,更不“敷衍了事”,而是真诚相待。他们根据老人特殊情况,制定了“生活帮扶和心理帮扶双管齐下”的帮扶计划。下决心帮助这位古稀老人提升生活质量、调节心理情绪,过上正常的生活。 此后,社工协会每周都会派人上门探访,了解周大伯的困难和需求。可老人并不接受这番苦心和好意,反而对志愿者冷嘲热讽。对此志愿者并不放弃,经过联系商议,安排了董宇律律师与周大伯进行“结对帮扶”。 董宇律是位年轻的女律师,在桐庐凯运律师事务所工作,平时工作繁忙,作为社工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她接下这个“爱心任务”后,就一直不停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该如何化解周大伯内心的“坚冰”呢? 她确定的帮扶策略是:要清除周大伯的“心理垃圾”,必须从清除生活垃圾做起!董律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周大伯改善居室环境。 她每周探访,不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而是直接“撸起袖子干”。她一边陪周大伯说话,一边动手搞卫生,把他家物品进行归类整理,把一些黑乎乎、脏兮兮的家具搬到外面进行清洗,还用草酸把马桶弄干净,忙得不亦乐乎。 董律师的做法,周大伯起先很排斥:“你这是干什么呀?你不要动我的东西!快走吧!”董律师却笑着说:“大伯,人住得舒服,心里才会舒服,心情好了,身体才会好!我帮你搞搞卫生,心里挺高兴的!” 看到志愿者脸上真诚的笑容,还有她满头大汗的样子,周大伯内心生出感动,嘴上也停止了抱怨,他不知不觉跟着董律师干起来了。就这样,董律师每周上门探访,都带着周大伯一起搞卫生。半年下来,周大伯居所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清理后的房子变得整洁干净,井井有条。周大伯满屋的杂物不见了,厨房像厨房了,椅子变干净了,大伯可以坐在堂前吃饭了。 最大的变化还是周大伯本人。他慢慢变得爱干净,曾几年不扫地的他,现在每天搞卫生。屋内环境变干净后,他一改过去的邋遢相,衣着也清爽整洁。不仅如此,他的性格也变了,原先孤僻的他,现在变和善了,见到村民会主动打招呼。随着心里的坏情绪点点散去,他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董律师的“爱心行动”并未停止。为了进一步改善周大伯的居住环境,她研究政策、跑部门、写申请,在她的奔波下,2023年,周大伯家的三万元危房改造资金下来了。有了这笔钱,她请人为周大伯的住所进行设计改造,排除安全隐患,完善内部装饰。目前整个改造工程已完工,老房子焕然一新,屋里各种设施完备了,还改建了一个卫生间。周大伯看着崭新的房间和明亮的窗户,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他说这辈子还没住过这么好的房间!想不到自己老了还享上福了!说这话时,周大伯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眶湿润了。 志愿者的爱心行动,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了周大伯的心。 周大伯自暴自弃几十年,一直“躺平”做人,晚年却“站”了起来,活得有声有色。他小时候没进过校门,晚年却爱上了学文化。在志愿者的辅导下,他每天学写几个字,还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他逢人便夸志愿者:“这是一群好人,碰到他们是我的福气!”他还逢人便说董律师帮他搞卫生的事,可董律师却摇头说:“我只是起了个头,卫生都是大伯自己搞的。”她还说:“其实大伯心里一直有‘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我只是那个‘火种’而已!” 董律师说得没错,志愿者用善心做“火种”,点燃了无数需要帮扶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周大伯放下内心成见后,如同给自己的灵魂松了绑,生活变得惬意自在。当了大半辈子的“上访户”的他,如今不仅不再跑部门上访,而且口口声声感谢这个新时代,他说:“是志愿者改变了我。从六十岁开始,政府就把我纳入特困人员进行照顾,如今每月可以领到2000多元的生活补助,政府还帮我修好了房子……我这个孤寡老人,是享了共产党的福了!” 在政府部门和志愿者的帮扶下,周老伯古稀之年“回归”社会,村民们热情地接纳他。左邻右舍经常上他家串门,亲友们也开始来探望他,周大伯还在家里请了几回客。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去年周大伯69岁,他按照民间风俗做七十大寿,社工协会买了蛋糕为他庆祝生日。周大伯请邻居和亲友都来参加,来了满满的三桌人。“祝你生日快乐……”当志愿者们面对他一齐唱起生日歌时,周大伯笑了,那幸福感,明明白白地写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作者 方赛群 记者 金轶润 整理 图片由桐庐社工协会提供) 记者手记 点燃“特困老人”希望的火种 ■ 金轶润 一位“躺平”数十年,且对社会充满怨言的老人,在短短一年间,因为志愿者的帮扶,走出了阴霾和困境。如此充满故事性的转折,真实地发生在桐庐。而“唤醒”老人的就是桐庐社工协会的志愿者董宇律律师。董律师成功的秘诀,就是“真心换真心”。 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特困老人往往面临着生活困难、身心健康问题等多重困境。他们因种种原因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与外界交流。当看见援助之手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 这份自我保护式的抗拒,往往将善意拒之门外,最终恶性循环。董律师也遭遇了周大伯的拒绝,甚至是恶语相向,但是她从没想过放弃。而是以打扫卫生这样的方式,一点一点地融入周大伯的生活,最终点燃了周大伯内心的希望“火种”。 点燃“特困老人”希望的火种,可以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和陪伴。定期看望,聆听他们的心声和故事,与他们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困难。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孤独感,还能为他们带来乐观正能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情与关怀。 点燃“特困老人”希望的火种,可以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帮助他们申请低保、社会福利和医疗救助等。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义务劳动,比如修缮家居或者为他们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帮助特困户老人改善生活条件,带来一丝希望和温馨。 |
原标题: 周大伯的“夕阳红”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