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探农村养老新模式:三位一体尽享幸福晚年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11月02日 09:13:49 星期一 |
桐庐首家农村微型养老院 奚金燕 摄 桐庐合岭村农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老人们正在排队吃饭 奚金燕 摄 中新网杭州10月31日电(记者 柴燕菲 奚金燕)“待霜染白发,看细水长流”为现代人勾勒出了一幅唯美的晚年图景,然而随着近年来农村年轻劳动力的转移,更多的留守老人面临的却是“未富先老、老无所依”的中国式养老困局。 养老是个人之忧,更是社会之难。近年来,浙江桐庐率先试水,因地制宜地建立了以政府购买服务、银龄互助和志愿帮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多点开花构筑“家院式养老服务中心”,让广大农村老人“养老不离家,垂暮不离亲”。 眼前铺展的是熟悉的青山绿水,身边萦绕的是亲切的乡音乡语,得益于政府的精心铺陈,记者了解到,如今在桐庐,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了在家门口的养老院颐养天年。 三位一体: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深秋时分,来到桐庐县旧县街道合岭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副田园画卷。阳光倾斜在山坳上,这个藏于深闺的山村四面环山,山上青松翠竹葱茏掩映,红瓦白墙在袅袅炊烟的笼罩下显得特别温馨。 眼看日落西山,村民钟根林却背上了一个小箱子,步履匆匆地出了门。跟着钟根林的步伐,我们转进了一处幽静小院。只见院外溪水潺潺,院内花开正好,有老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块,有谈天唠嗑的,有围着小花园散步的,也有在逗弄小猫小狗的。一看到钟根林来了,老人们乐呵呵地招呼着:“老医生又来咯,三天两头来,真准时呐!” 原来眼前这处幽静的院落就是合岭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提到这个养老照料中心,村里人连连竖起了大拇指。合岭村是个典型的小山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了老人看家,日子一久,问题就出来了。 “如今村里一共有68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07人,老人孤单不且说,有的甚至都没办法照顾好自己,如何做好居家养老就显得更加重要。”合岭村老年协会会长张关荣说道。 为了统一集中照顾老人,2012年,村里建起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在这里,老人们可以真真切切地享受到“宾馆级”服务,有吃有玩有伴。 中午11点不到,76岁的邵秋英已经坐在照料中心的老年食堂里了。按照老年食堂的规定,90岁以上的可以免费到老人食堂吃饭,80岁的一餐只要2元,70岁的3元,60岁的也只要4元,每餐的标准都是二荤二素一汤。 闻着饭菜飘香,邵秋英和村里的老姐妹唠嗑:“在家里吃还要买菜洗碗,还是到这里吃饭方便啊,才3块钱一顿,有菜也有肉,味道也蛮好的!” 更让老人暖心的是,村里不仅推广银龄互助模式,还建立了养老互助志愿者服务队,不定期就会有人来家里帮忙做家务或者聊聊天。有着一手推拿、拔罐的手艺的钟根林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老人有个腰酸背痛或者头疼脑热,他有求必应。 “吃饭也方便点,活动室也有伴一点,日子过得也更加滋润了点。”提及如今的生活,邵秋英老人脸上漾开了笑容。 眼前这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正是桐庐县推进养老互助体系的缩影之一。地处浙北的桐庐,境内生态俱佳、风光秀美。得益于秀山丽水的滋养,桐庐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8.37万,占总人口的20.5%,人均预期寿命达80.3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寿之乡”。 近年来,桐庐县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提升改造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创建。曾经在敬老院工作多年的县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陈柳说,城里的老人住在政府办的社会福利中心显得很平常,但你要将农村里的老人也安顿到敬老院,可是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方言差异、恋乡情节、养老意识等原因,许多老人不愿意住进县福利中心和乡镇敬老院,“对于农村老人来说,让他们去养老院真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他们宁愿孤守终老也不愿挪出老房子一步。” 农村老人的“恋家情结”其实不难理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就提过一个“熟人社会”的概念,意思是人习惯自己的“小圈子”社会,到了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不适应,以致不愿去尝试。 为积极破解“养老难”问题,近年来,桐庐县探索建立了以政府购买服务、银龄互助和志愿帮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制定具体、详实、严格的专业服务内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等指导标准,建立完善制度严密、管理规范、服务高效、操作性强的政府购买服务运行机制,着力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银龄互助层面,以“政府支持、村社主办、群众参与、互助服务”为原则,以村(社区)为单位,依托老年人协会、商会及慈善机构,利用养老服务设施或闲置房产,整合资源,完成养老互助会的场所、设施和制度建设。 村(社区)养老互助会根据“性格相近、爱好相似、住址相邻”原则,按照“年轻的照顾年长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要求,选定一批银龄互助员,以“一助一或一助X”的形式,组织开展老年人之间的邻里结对互助服务。政府倡导和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自愿为村(社区)养老互助会提供经济支持、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权益维护等一系列服务。 目前,桐庐县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183家、老年食堂59家,并分配各类专(兼)职助老员2101人,基本实现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又不仅仅依靠政府或养老机构,它是在政府引导下,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家庭、村、个人的互助、自助作用,让中国几千年来的爱老敬老风气得以延续。”在桐庐县副县长李鹏看来,“三位一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能改变老人告别“白天狗做伴,晚上灯一盏”的晚景,实现“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农村微型养老院让亲情“回家” 家中有儿子照顾着,出门就是老年食堂,再走一段路就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里安排的义工、医务人员定期上门照料,春节还有县里镇里发来的大红包,江南镇环溪村百岁老人包水仙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时不时还拿出私房钱来眯几口小酒。 虽然包水仙年迈已听不清话,但是当村里老年协会会长周彩堂在她耳朵边,扯着嗓门问她“共产党好不好”时?寡言的包水仙使劲点了点头。和包水仙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当成了家,甚至要求“晚上也能住下来”。 在桐庐县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倪国平看来,桐庐老年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独居比例高等特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只解决了日间照料的问题,但无法满足老百姓更深层次的需求。 此外,倪国平还表示,照料中心和老年食堂的管理运营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许多照料中心和老年食堂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仍然难以正常运营,因此桐庐在财政不充裕的情况下,需要因地制宜来养老。 为了整合资源深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今年以来,桐庐县探索推进农村微型养老机构模式,即引入社会资本,在村民家门口建立微型养老机构,雇佣拥有护理员职业资格的村民担任护理人员,用照顾亲人的方式给予老人最贴心周到的服务,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在桐庐县民政局的指导下,分水镇塘源村村民汪亚君将自家闲置的房子装饰一新,改造成了农村微型养老院,并说服了自己的姐姐、女儿前来帮忙。5月10日,焕然一新的阳光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张。尽管只配设了21张护理型床位,但里面内设老年食堂、棋牌室、阅览区、小公园等,老人吃饭、休息、娱乐的场所一个都不少,一投入使用就吸引了所在村及周边14位老人入住。 走进阳光养老服务中心,一尘不染、温馨如家是最大的感受,不仅公共卫生间和浴室干干净净,所有个人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甚至在不能自理老人的房间内,也闻不到任何异味,这都离不开护工的“专业护理”。据了解,这里的3位护工都是当地村民,经过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他们每天都会领着老人们在菜园里播种、施肥、采摘,让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摆脱自己已经是无用之人的想法,实现老有所为。 最让这里的老人“自豪”的是在节假日时,总有些周边的老人拉着自家孩子,在阳光养老服务中心溜一圈后,满脸的羡慕:“等我老咯,你们可一定要把我送到这里来呀!” 在采访时,记者碰到了赶来探望母亲的林女士。林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她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送到了老年公寓,可没呆上个把月,母亲就闹着要回家。将老母亲接回家后,林女士专门请了保姆,可没想到根本“看”不住母亲。 今年5月份,林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把老母亲送到了这里。眼看着老母亲气色原来越好,林女士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现在省心多了,这里的阿姨都很耐心,态度也很好,环境也很干净,老人住得也舒心!” 记者了解到,农村微型养老机构除了日常运营外,也为当地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由政府统一“买单”,既让空巢老人免费享受到家政式服务,又解除了子女的后顾之忧。 “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便是‘家院一体’。”陈柳介绍道,家院一体模式是居家养老的升级版,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与民营农村微型养老机构相互融合,让资源整合最优化,并进行社会化运营和市场化经营,让三方得益,特别让老人得到更专业的照料和更温馨的服务。 目前,微型养老机构已经在桐庐多点开花,除阳光养老服务中心外,百岁坊老年公寓和分水镇康乐养老服务中心也已经投入试运行。 此外,为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辐射范围,桐庐还准备引入社会资本,在对现有的183家居养养老照料中心进行改造升级,让有条件的照料中心设立起日托和全托的床位,实现照料中心的实体化运营,推动“居家养老机构化”。 “通过居家养老机构化、养老机构居家化,将农村微型养老院与农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结合起来,构筑‘家院式养老服务中心’,扩大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就近为老人们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服务,从而真正惠及每一位普通农村老百姓。”倪国平表示,这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可以让和林女士母亲一样的农村老人晚年生活品质更有保障,也成为了桐庐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创新之举。 据了解,到2015年底,桐庐将建立10个以上“家院式养老”试点,并逐步在该县范围内推广“家院式养老”模式,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老有所依:智慧医疗让老年生活更有“质感” 当前,“居家养老”已经成了多数老人不约而同的选择,然而对于农村老人来说,“看病难”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由于许多老人身边没有亲人看护,一旦生病,他们只好自己拖着年迈的身体前往医院就诊,更有甚者“猝死家中而无人知”,这样极端的悲剧不免让人唏嘘。 为将医疗护理的触角延伸到居家养老,记者了解到,2013年以来,桐庐试点实施“无线网络生理参数监测”惠民项目,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大大惠及了偏远山村的老百姓。 “吴XX血压超出阀值!血压值134/96....。.”走进横村镇柳岩村医疗卫生室,记者看到,医务人员余春根正在使用远程医疗设备对慢性病患者的生理参数进行监测,确保患者能得到全天候的家庭式动态服务。 “我们给村里有慢性病的老人都发了一块腕表,只要老人带上腕表,呼吸、血压、血氧、脉率等生理参数就会通过移动网络实时发送到网上平台,家人、医生都可以在网上查看到实时数据信息。如果有突发情况老人只要按SOS,直接拨通家人或医生的电话。”余春根介绍道。 为让农村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记者了解到,桐庐还建立了分级管理、远程会诊模式,并与解放军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签订了远程心电会诊服务协议。在诊疗过程中,村级医生如果碰到疑难杂症可以直接转交给上级医院处理。 记者在现场恰好碰到村里的吴大爷来检查身体。这两天,吴大爷觉得有些胸闷、乏力,一番询问后,医生为吴大爷做了心电图检查。半个小时后,医生通过“好络维”远程移动医疗健康管理中心平台直接将心电图数据传到了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会诊室,坐诊医生通过视频与语音对吴大爷进行了仔细的“望、闻、问”。随后,一份初步的分析总结报告就出现在了余春根的电脑上。余春根说:“有了这份报告,很快就能对症下药了。” “以往心电图都要跑到大医院做,来回跑好几趟不说,每次还得排队,不像现在,真是既快又方便。”提到这个惠民项目,吴大爷忍不住连连“点赞”。 在桐庐县卫计局工作人员徐进表示,通过智慧医疗,不仅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也能能让子女或村卫生室实时掌握家中老人的健康和行动位置,实现家庭养老,弥补养老护理资源的不足。 据了解,目前,“无线网络生理参数监测”惠民项目覆盖桐庐全县4家县级医院、13家乡镇(街道)卫生院、180多个卫生站室,无线网络生理参数检测仪已投入使用2000多台,项目受益人群达3.7万余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拷问着一个政府的良心。“整个社会都应引起对养老的重视。”在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看来,现在农村“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群体。他表示,要把农村养老要做得更扎实,真正地让老人安享,让亲情回家。 近年来,桐庐县将养老事业纳入了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建立老年人优待制度,在养老救助、医疗保健、维权服务等方面设置了25条优待措施。从2012年起,向60周岁以上享受基础养老金的老年人发放春节慰问金;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坐城乡公交免费;每年5月6日百姓日,全县老人快快乐乐享受敬老爱老幸福餐。 今年,政府又为全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购买一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老人们因此可获最高5万元的保险理赔;建立了普惠制的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对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每月50至330元不等的高龄津贴。 今年81岁的环溪村村民周银香吃喝不愁,耳聪目明,现在只要有空,她就会带着村里的老人一起编制麦秆草扇,草扇中间的绣花精致地令人爱不释手。周银香手巧,一把扇子60元还有人抢着要,村里办活动还请她去现场表演,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双丰收。谈及现在的生活,周银香眉眼之中是说不出的满足:“做梦都没有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不只是周银香,随着一系列惠老措施和养老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桐庐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逐年递增,幸福色成为了桐庐老人最有质感的生活底色。(完) | |
原标题: 浙江桐庐探农村养老新模式:三位一体尽享幸福晚年 |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