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斋杂记(五十三) 武林画派之首——蓝瑛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10月10日 10:27:12 |
蓝银坤 我最早知道蓝瑛,是第一次到寿崇德老师家,寿老师说:“你姓蓝,明代有个大画家蓝瑛,你知不知道?”我当时当然不知道,于是,寿老师找出资料大致介绍了蓝瑛,鼓励我多学习,此后,我自然对这位同姓大画家多些关注。 蓝瑛,明万历十三年(1585)生于杭州,清康熙三年或五年(1664或1666)卒。晚年家居杭州城东,斋号“城曲茆堂”。《明画录》蓝瑛传记:“蓝瑛,字田叔,号婕叟,晚号石头陀,钱塘人。画山水,初年秀润,摹唐宋元诸家,笔笔入古,而于子久究心尤力,云: ‘此如画家真楷,必由此入门,始能各极变化。’晚境笔益苍劲,人物写生并佳,兰石尤绝。寿八十余,传其法者甚多,陈璇、王奂、冯湜、顾星、洪都,皆其选也 ”。 关于蓝瑛的先辈和师承,找不到任何历史记录,可以看出其家世的寒微。他可能出身于职业画工家庭,或者是工艺学徒。青年时期怀揣着学习文人画的理想,离开家乡钱塘前往文人画中心松江一带游学,得到孙克弘、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公硕儒赏识与提携,跟随他们学习新兴的文人画理论和技法,在不断的交往中,他们成为蓝瑛人生成长中的重要导师。蓝瑛从师古人入手,遍师宋元诸家,早岁致力于黄公望,沉潜于此中数十年,犹觉未得其神髓。他曾于《仿黄公望山水卷》中题到:“一峰老人法从晋唐,笔墨全师李公麟《山庄图》,又得富春江山,岩濑丘壑,学力性灵,两得神妙,不独人品高逸,盖天时六律,据梧隐几,千古奇人,余仰师三十年,少得于皮矣。”从中年开始,他又师法李唐等南宋院体一路。十分明显,黄公望与李唐的绘画对其画风形成的意义最为重大,而且,其师法两者的先后顺序也大有奥妙。作为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职业画工,为了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并超越艺匠之群,从文人画家最为景仰的黄公望入手,追求其空灵疏秀、干淡鲜润的笔墨,则最有可能达到文人画所追求的淡泊清远的境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识与胸臆上的不足,得到文人画家的认可。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师法李唐,学习其刚健苍浑之长以壮其气、强其骨,从而能与一味求淡、求柔的文人山水画拉开距离,形成自己的山水画风格。纵观蓝瑛的山水画作品,我们可以认为,高超的摹仿能力和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是形成其独特个人画风的基础,由于时代的影响,前者对他所起的作用更大。作为职业画家的蓝瑛是成功的,其画风在明清之际在江浙一带影响极大,有一大批画家追随,除《明画录》记载外,陈洪绶、刘度、苏宜、周世沛、禹之鼎、田赋、田旷、吴讷、吴球都出自其门下,传承他画风的家族成员有儿子蓝孟,孙子蓝深、蓝涛,族孙蓝洄等,还有其他弟子、再传弟子和受其影响的江南一带画家,使其在清代中期以来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浙派后劲”“浙派殿军”,与戴进、吴伟一起被称为浙派三大家,从而被后世尊为“武林画派”之首。 《湖心亭小记》的作者张岱,在蓝瑛生前对他有较多的关注,在张岱的文集中“跋蓝田叔枯木竹石图”是这样写的:“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而神明不衰,谓其以画中烟云供养也。蓝田叔年至望八,其画枯木竹石,笔力愈老愈健,盖得力于服食烟云者,应亦不少”。将蓝瑛与南宗文人画巨擘黄公望、米友仁相提并论。还有一位对蓝瑛欣赏的是孔尚任,他在淮阳治水期间,结识众多遗民,感慨南明兴亡,撰写了《桃花扇》,特意将蓝田叔(蓝瑛)写进《桃花扇》,在“题画”和“入道”两折戏中都安排有蓝瑛的戏份。在剧中,蓝瑛于崇祯十七年七月从杭州到了南京,投奔时任兵部主事的杨文骢(龙友),并通过杨结识了权奸马士英、阮大铖。尽管成为权门门客,蓝瑛却心怀正义,在南京城陷之际帮助李香君出逃。其实孔尚任在构思《桃花扇》的时候,蓝瑛早以作古,蓝瑛没有想到会被好朋友孔尚任写进《桃花扇》一剧中。虽然是艺术虚构,但在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的这段时间,蓝瑛确实寓居南京、扬州,也有与剧中人物交往的事实,可是他在南京失陷前就回到杭州,在城外的“城曲茆堂”躲避战乱,继续作画卖画。 |
原标题: 兰石斋杂记(五十三) 武林画派之首——蓝瑛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