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风(二) 明朝那些事儿(之一)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1月03日 16:55:20 |
董利荣 最喜泉甘土更沃, 况复鱼鲜米胜珠。 ——明·姚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时的桐庐 历史的时光隧道进入到了明朝。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来,明朝的近三百年历史中,一度或者说几度,也成为太平盛世。俗话说,盛世修志。据记载,桐庐最早的县志就编纂于明朝,而且明代共进行了四次《桐庐县志》和《分水县志》的纂修,可惜除嘉靖五年(1526年)版《桐庐县志》尚存于世外,其他几部均已散佚。即使是8卷本嘉靖版《桐庐县志》,如今也只在上海图书馆残存卷一和卷二。这部由“县主簿屠继祖修,王鹏举等纂”的《桐庐县志》是桐庐今存最早的志书。前些年县档案馆负责人专程赴上海设法复印了一套回来,可惜仅有130几页。但无论如何,这部残本是如今能够带领我们走进明朝时光,了解明朝那些事儿的最真文本。当然,真正了解明朝时的桐庐,还得靠后世各代《桐庐县志》及其他史料与明朝诗文。 明朝时的桐庐和分水,依然归属于严州。明朝时桐庐、分水的区域面积,与前朝没有太大变化。而人口,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一度减少。1991年出版的《桐庐县志》中,有多个时段明朝时桐庐、分水人口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桐庐有8930户、32758口,分水3110户、11734口;永乐十年(1412年),桐庐9280户、30362口,分水3003户、12081口;成化八年(1472年),桐庐6878户、30522口,分水2767户、14371口;隆庆间(1567年~1572年),桐庐8985户、29917口,分水3095户,15176口;万历四十年(1612年),桐庐仅17873丁口,分水8934丁口。当时因推行:‘编户审丁,以充赋役’,人口常有隐匿,故均非确数。” 那时桐庐、分水的行政区划,属严州府(曾改名建安府、建德府)。桐庐共置11乡,分别为孝泉乡、金牛乡、安定乡、桐庐乡、质素乡、至德乡、孝仁乡、水滨乡、常乐乡、安乐乡、钟山乡。分水置6乡,分别为安定乡、分水乡、柳柏乡、生仙里乡、生仙外乡、招贤乡。乡以下置管和图,桐庐共29管50图;分水共10管18图。 明朝时桐庐的模样,山水清绝、风光旖旎是无疑的。我特别喜欢元末明初诗人张以宁的《过桐庐》一诗:“江边三月草萋萋,绿树苍烟望欲迷。细雨孤帆春睡起,青山两岸画眉啼。”这位福建古田人某个春日乘舟在细雨蒙蒙的富春江上途经桐庐时,被两岸的美景惊艳到了,而我也被他的诗惊艳到了。鼎鼎大名的明朝桐庐名人姚夔笔下的桐庐,则更全面丰富,也更令人向往: 桐庐之山郁以纡, 桐庐之水清且迂。 襟江带溪泻澄练, 锦峰秀岭列画图。 风淳俗美词讼无, 家诗户书颇尚儒。 最喜泉甘土更沃, 况复鱼鲜米胜珠。 这是一首长诗《送危典史致仕还乡》的开头八句,从诗序可知姚夔听说老乡危彦恭典史致仕归乡,十分赞赏,于是“作诗送之”。姚夔在诗的开篇向老乡介绍家乡的美景美物,简略的笔墨却足以带领我们走进明朝时的桐庐。前四句是写景,描写桐庐的山水葱郁清澈又曲曲折折,富春江与各条溪流如衣襟相连,宛如明亮的白绢飘舞着,锦绣山峰又如画卷般美丽。后四句赞美桐庐的风俗风物,那时的桐庐民风民俗淳朴美好,邻里和睦、没有诉讼告状的人;家家户户重视诗书,十分崇尚儒风。尤其可喜的是,泉水甘甜土地肥沃,又加上鱼虾鲜美,米粒比珍珠还漂亮。在姚夔眼里,家乡桐庐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好地方。 如果说桐庐乡贤笔下的桐庐还有夸张的成分,那么,游历桐庐的明朝名人眼中的桐庐山川风物,同样美不胜收,如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早年在那个秋高气爽的《九日舟行至桐庐》后赞道:“江明野色来,风淡波鳞起。”能诗善画的江西贵溪人张宇初对桐江赞不绝口:“每爱桐江秀,尘襟洗黛螺。”有多部诗集传世的江苏昆山人梁辰鱼《过桐庐》后写下“两岸千峰夹,中流一水通”的感受。曾官至漳州府通判的义乌人王袆在《桐庐舟中》感叹“潇洒溪山梦此邦,轻风细雨过桐江”,他看到的是“野果青包垂个个,水禽白羽去双双”的美景。明朝桐庐诗词中,这样的美景,读到明早也读不完。 明朝桐庐大事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片段都会发生一些大事要事,每个地方也不例外。 1991年版《桐庐县志》在开篇“大事记”中,就存录了桐庐、分水明朝时的八件大事—— 明 洪武八年(1375年)分水县设立社学。十八年,桐庐县设立社学。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桐庐县遭蝗虫灾害。受灾地区的禾穗竹木之叶,几被食尽。 洪武年间开辟分水县至宣州驿道。 成化八年(1472年)桐庐县6878户、30522口,分水县2767户、14371口。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九月十三日亥时,桐庐县地震。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七月,分水知县陈应率领民勇,在黄潭山麓伏击倭寇,倭寇败逃至蒿源被歼。 嘉靖年桐庐县建下航义渡,有渡船4艘。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桐庐县洪水泛滥,桥堰俱被冲坏,田地淹没无数。次年,饥民靠箬竹籽和野菜度日。 这八件大事中,有多件记载的是自然灾害。查《桐庐县志》第二编“自然地理”,发现明朝时桐庐、分水的自然灾害有多件记载。 比如关于地震的记载,明朝时期就有3起,除“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九月十三日亥时,桐庐地震,居民如在荡中,凡三震而止。”另两次为:“明嘉靖五年(1526年)正月十六日夜,桐庐地震,有声。”“明万历十三年(1535年)二月初六申时,桐庐南岸地震。”此外,洪、旱、风、雪、雹、寒等灾害,均各有记载,记录最多的,自然是洪灾: 明洪武八年(1375年)七月,分水大雨9日,田禾悉没。 明永乐四年(1406年)分水大雨弥月,水溢城市,沿溪庐舍皆没。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五月,桐庐大水,县城高阜民居皆淹。 明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桐庐大水,田禾低洼者皆无获。 明嘉靖元年(1522年)自芒种至夏至,桐庐洪水不退,禾苗多被害。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六月,桐庐霪雨,坏民庐舍,县城平地水高2丈余。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五月,桐庐大水。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桐庐大水,禾俱淹没。 明万历十年(1582年)五月,桐庐大水,禾无遗种。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五月,桐庐大雨,水高数丈,坏田宅。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分水霪雨兼旬,山洪暴发,田舍多没;其年大饥,斗米银三钱六分。桐庐无麦。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桐庐大水,没田禾,坏桥堰,民赖竹米充饥。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桐庐大水,田地被淹,桥堰俱坏。 明天启三年(1623年)分水旱、雨、雹,伤禾苗果实。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二十四日,分水大水,漂没庐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桐庐大水,无麦。 而旱灾,居然还有“虎食人”的记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桐庐大旱,民饥。分水饥,斗米银四钱。虎食人。” 明朝时桐庐、分水境内,还发生过一些灾异现象,《桐庐县志》有如下记载: 明洪武三年(1370年)晦夜,赤气四起,照耀如日,是年旱。(道光《分水县志》) 明天顺七年(1463年)春,桐庐草木皆枯,花卉无异种。(万历《严州府志》) 明成化七年(1471年)五月,明伦堂下老桂喷异香,老干发花。(康熙《桐庐县志》)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冬,桐庐县牡丹花放。(万历《严州府志》) 明弘治八年(1495年)秋九月,桐庐梨李皆花,杜鹃尤盛开。(万历《严州府志》) 明正德间(1506年~1521年),桐君山下傍江有石发白光,皎洁闪烁,园大如箕,每日自巳至未射人目,烛数里,远近往观,如是者弥月。(康熙《桐庐县志》)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春,有鸜鹆栖于县治。(道光《分水县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文庙前桂子丛生,大如银杏。(道光《分水县志》) 我们真的应该感谢历史上那些史实记录者们,让我们时隔数百年,从这些简洁凝练的记载中,真切了解明朝时发生在桐庐、分水的那些自然灾害或怪异灾象及其造成的损失。世异时移,自然灾害今天依然不可避免,但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自然灾害既减轻了威力,也减少了损失。譬如因为富春江大坝和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减少了桐庐境内巨大洪灾的发生,便是最好的例子。 明朝桐庐名人 明朝276年历史中,桐庐、分水也涌现出不少乡贤。有几位159第四章元明清风名人至今都值得一书—— 明朝桐庐最大的名人非姚夔莫属。《明史》中留有详尽的姚夔传,其他史书及桐庐民间也留下关于姚夔的多件故事。姚夔(1414年~1473年),字大章,号损庵。是桐庐县城(今桐君街道)人,明朝名臣。姚夔值得称道的事情我以为有“一二三”:一即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二是担任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两个重要官职,三为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史载姚夔才干过人,每当朝议不定时,他总能一言立决,为朝局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成化九年(1473年),姚夔去世,享年六十岁,归葬桐庐。获赠荣禄大夫、少保,谥号文敏。著有《姚文敏集》八卷。如今我们经常听到的姚天官及其故事,说的就是姚夔。 明朝还有两位读音很近的桐庐名人,俞鉴和俞谏。俞鉴(?~1449年),字元器,桐庐县水滨乡珠山(今江南镇珠山村)人。少年时学习勤奋,崇尚气节。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为抵御瓦刺部首领入侵,俞鉴奋勇抗敌,以身殉国。俞谏(1464年~1521年),字良佐,桐庐县孝泉乡俞赵(今富春江镇俞赵村)人。《两浙名贤录》称其博古通今,才兼文武,虽古代之名将良相,亦不能超出其右。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明朝桐庐名人都以武闻名。 另有一位名医吴嘉言,明嘉靖时分水人。出身医学世家,医术精湛,为朝廷征聘,授太医院吏目。后在其家乡旌建“三世名医”坊,以彰其绩。 以上四位是1991年版《桐庐县志》载录的明朝桐庐名人,其实何止这几位。明朝桐庐籍知名诗人有:汪改、方礼、李恭、姚建和、汪九龄、申屠秘、邵蒉、邵万、濮瑀、邵士斗、周希虞、骆志道、姚社等多位,他们都是明朝的桐庐乡贤。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曾三修郡志,著有《桐江诗话》的姚建和诗名颇盛的汪九龄。而李恭的《题合江亭》则是名篇:“一丝风下碧玉天,亭上窗开霁色鲜。严子钓台青树里,桐君丹灶白云边。千家画栋前朝屋,百里清江过客船。潇洒桐庐几兴废,野花山鸟自年年。” 当然,明朝时到过桐庐或在桐庐任职的名人,就更多了。 |
原标题: 元明清风(二) 明朝那些事儿(之一) |
作者: 网络编辑:叶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