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斋杂记(三十五)刘海粟桐庐留迹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11月27日 09:00:41 |
严子陵钓台碑园殿后的一通碑是“夫妻碑”。书写者是艺术大师刘海粟、夏伊乔夫妇。记得当时(1994年)征集颇费周折,我们委托了好几位刘海粟先生的弟子或刘先生亲近者。施南池先生在来信中告知:“刘老现居香港,行动坐轮椅,书写甚感困难,原来左手托着右手书写,今则手臂伸缩极不方便矣!”因此,我们对刘海粟先生书写碑文一事感觉希望不大。一直等到刘海粟先生到上海参加庆祝其百岁寿诞时,刘海粟先生的弟子——中国美术学院洪世清教授借祝寿之机,面请刘海粟先生题写了“子陵风骨”,落款为“百岁老人刘海粟”的碑文,并同时请其夫人夏伊乔书写了“高尚其志”,落款为“海粟之妻夏伊乔”的碑文。墨迹是碑园接近完工时才得到,刻制成双面碑之后不久,刘海粟先生驾鹤西去。 刘海粟先生曾自撰“遍历五大洲四海风云,横跨三世纪百年沧桑”对联,他叱咤一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领袖人物,解放后历经数年社会主义大熔炉的改造,刘海粟先生悄然从塞尚的后印象派风格蜕化,重回写生路线,表明他为艺术而顺应时代的决心,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姿态。富春山水成了他的首选,他在《漫论郁达夫》中提到:“由于郁达夫的妙文和当年口头描述的启迪,也为了寻觅故人的诗踪,我曾经几次到浙晥之间的富春江流域去写生。这条江,澄碧如染,曲折处如青龙曼舞,腾空飞下,有些河床直如利剑,劈开群山,仪态万方,自萧山至梅花城,二百余里,是活的山水屏风,在朝曦晚霞中变化无穷,开阖舒卷,一股清气,沁人心脾。” 据《刘海粟年谱》记载:1954年刘海粟先生六上黄山,停留四个月,在黄山遇丁玲、李可染、罗铭等好友。李、罗是在江南写生,从富春江上溯至黄山,刘海粟先生则在结束黄山写生后去了富春江等地。1955年游富春江,作中国画《富春江渔乐图卷》《富春江严陵濑雨雾》《桐庐雾渡》。《富春江渔乐图卷》有张伯驹题的《南乡子》词为跋:“回梦见华胥,山色拖蓝浪溅珠。人影夕阳波底湿,桐庐,一棹曾游记得否?又见大痴图,清笠绿簑愿卜居。直到严滩潮始歇,鲥鱼,身世还应问钓徒。”1956年7月作中国画《富春江严陵濑朝雾》参加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人民日报》发表胡佩衡文章,高度评价《富春江严陵濑朝雾》。1962年6月刘海粟先生从上海出发旅行,经杭州、富阳、桐庐、建德、绍兴等地,参观新安江水电站、富春江水电站等地方建设,激发了创作热情,25天时间画了10幅油画,26幅国画。 在《漫论郁达夫》中刘海粟先生还说:“我还到过七里泷去凭吊过严子陵,石级陡峭,两边茑萝夹道,古树虬蟠,石牌坊上刻着‘千古异人’的横额,祠堂梁头悬着‘高尚其志’的大匾。子陵塑像,清瘦飘逸中饱含着洞察生活的睿智,超脱中无不隐痛。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切都使我格外思念达夫,要是我们联袂来游,能添多少乐事啊!达夫异邦客死,化作沃土润奇花,他和严光一样不可得而见,我总算找到了孕育少年达夫成为诗人的环境,便奋笔写下了十几张油画,还有国画《严濑秋色》《富春江》等多幅。” 刘海粟先生经历近百年时代沧桑巨变,以闳约深美的理想和不息变动的精神,赢得了“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的崇高荣誉。艺术界一直流传刘海粟先生与徐悲鸿先生之间有矛盾的故事,我曾经听陈鹏举先生讲他采访刘先生时,问及对徐悲鸿先生的看法时,刘海粟先生回答:“当然是大师!”从中可见刘海粟先生的胸怀。 |
原标题: 兰石斋杂记(三十五)刘海粟桐庐留迹 |
作者:蓝银坤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