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畔之吟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12月21日 08:05:39 |
■ 孟红娟
暗香 这年的腊月二十四,小年夜。南宋都城临安城里灯烛通明,大街上人流如潮,酒楼饭店里觥筹交错,喝酒猜拳声不绝于耳。卖小吃的小摊上热气腾腾,桂花糕、索粉羹、甜酒酿,勾引着路人的味蕾。人们结伴在街上闲逛,看戏、说书、剪纸、算卦、杂耍,种种娱乐汇于街市,一派热闹祥和景象。 与大街上的热闹喧哗相呼应,司农卿杨瓒府邸内温暖似春。厢房里的火炉生得旺旺的,映照得窗外的梅花更显妖娆。雕花的圆桌上摆着精致的菊糕、乌梨、天花饼、乌梅糖、蜜枣儿以及热乎乎的炒银杏和梧桐子,当然还有新醅酒,酒上面还飘着绿蚁。杨府内弥漫着浓浓的过年的味道。 这位司农卿杨瓒,字继翁,号守斋,又称紫霞,是江西人,他把女儿嫁给南宋度宗皇帝为淑妃,获赠官职少师,他精通古琴,且对琴技钻研很深。周密在《浩然斋词话》中说他:“洞晓律吕,尝自制琴曲二百操。”据胡长儒《霞外谱琴序》介绍,杨瓒有非常敏锐的听音能力,对音乐演奏有很严格的要求,在合奏中若有一字之误,都能听出,国工和乐师无不惊叹佩服。 这日,为贺小年,杨府内策划了一场古琴和诗词雅集。他的门客徐宇(桐庐人)、毛敏仲(衢州人)、宫廷琴师汪元量和好友、词人周密、吴文英(宁波人)、张枢(杭州人)、张焱(杭州人,张枢之子)、施岳(苏州人)、李彭老(德清人)、徐理(萧山人)等志同道合者或携琴或带着满肚子才学来了。他们效法姜白石,仰慕晋宋间人物,追求独善其身,在岁末年关之际,再度会聚杨府。 梅花绽放,一簇挨一簇,清香阵阵,沁人心脾。风来,翠竹摇曳,案几上轻烟袅袅。文人和琴家们就着幽凉的月光,在暖融融的厢房里品酒赋词,抚琴写字。当身材姣好的年轻女子读完周密的《木兰花慢》后,夜已渐深。按照节目排序,轮到徐宇上场了。 徐宇,字天民,号雪江、瓢翁,严陵人(今浙江桐庐人),淳、宝年间(1241~1258年)与衢州人毛敏仲一起做杨瓒的门客。在众人的注视下,徐天民身穿浅灰棉袍,轻轻放下手中的酒盏,起身理了理棉袍的褶皱,从容地坐到琴桌前。他对准徽位,抬头望了望户外的明月和静静绽放的梅花,定神、校音、试奏后,一首名《梅花三弄》的曲子在七弦琴上悠悠奏响。梅花有三弄,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二弄穿云,声入云中;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勾、抹、挑、剔,进复、退复、吟、猱、掩、掐、撮、撞,徐天民的眼睛注视左手,右手配合左手,婉转的琴音或舒缓低沉或急促上扬,似梅花幽幽绽放,又似热烈的舞羽,每个音犹如赋予了灵魂和翅膀。梅者花之最清,琴者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弹最清之物,方有凌霜之音韵。这首象征士子风骨的曲子和颂歌,在徐天民灵活的指尖任性而灵动地流淌着、飞翔着。 月光轻泄,暗香浮动,风荡梅花,欲罢不能。众人屏息聆听,端茶的忘了喝茶,聊天的霎时静默,写字的驻了笔。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徐天民身上。弹琴,是徐天民最拿手的山水写意,就像他酒后写草书一样,挥洒自如。约十分钟,伴随一段空灵的泛音和轻扬的小撮,曲子悠然而收。众人仍安静地沉浸在古琴空灵而淡雅的余音中,他们被琴中逸出的梅香深深陶醉。 奏毕,徐天民缓缓起身向众人躬身作揖,人们这才从琴音中回过神来。对琴音极其敏感的杨瓒两眼放光,他捋捋长髯,朝徐天民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时,宫廷琴师汪元量理了理琴袍,走到琴桌前,双手抱在胸前,深鞠一躬,说:“不才听了雪江兄的弹奏,即兴赋词一首《长相思》,请诸位雅正。”说完,他用杭州官话激情四溢地朗诵起来: 长相思 吴山深,越山深,空谷佳人金玉音。 有谁知此心? 夜沉沉,漏沉沉,闲却梅花一曲琴。 月高松竹林。 众人即刻鼓掌,无不钦佩徐天民的古琴弹奏水平,也为汪元量即兴的词作纷纷点赞。 “雪江,快快将汪兄的诗作抄写下来!”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徐天民走到书桌前,磨墨蘸汁,提笔落墨,当即用草书挥毫写就汪元量的《长相思》,盖上印章,众人又鼓掌。 小年夜的浙派古琴雅集在众人热烈的掌声中掀起高潮。徐天民弹奏的《梅花三弄》和汪元量的诗作《长相思》一时成为文人间口耳相传的佳话。 渊源 北宋靖康之难,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成为阶下囚,宋高宗一路向南,金兵穷追于后,步步紧逼。高宗从东京开封逃往扬州、杭州,命令随从将东京太庙里赵氏祖宗的神主和皇家仪仗用品等搬往南方。此时的杭州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又兼有“山水之美名天下”的天然条件,大批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纷纷南渡,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和丈夫带着多年搜集的金石书画避乱江南。与此同时,各地著名琴师也相继荟萃杭州,京城临安(杭州)出现了南北多种琴风并存局面。 历史上,从《左传》记载楚国乐师钟仪弹琴有楚声开始,关于琴曲风格的记载断断续续出现在史料中,唐代琴师赵耶利说“吴声清婉,绵延徐逝;蜀声躁急,若激浪奔流”。到南宋中晚期,开始出现体系完整的古琴流派——浙派。浙派以北宋琴谱《阁谱》(“阁谱”是宋代宫廷琴谱,因藏在宫中秘阁,故名)为先期琴谱,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传统的琴曲,创作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曲子。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徐天民和毛敏仲,于是形成了以郭沔、刘志方、杨瓒、毛敏仲、徐天民等名家为代表的南宋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 作为琴师和门客的徐天民没什么政治地位可言,史籍对他的生平记载也是一鳞半爪。然而,透过历史的微弱烛光和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依稀能照见徐天民的琴学渊源及其琴事上的雪泥鸿爪。除了主人司农卿杨瓒外,对他琴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是张岩、郭楚望和刘志方。 张岩,和州人(今安徽和县),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皇帝的近臣官。他以善于鼓琴闻名于世,有《琴操补》十五卷、《调谱》四卷。他支持韩侘胄的意见,主张抗击侵略,收付失地。当主和派杨皇后和史弥远阴谋杀害了韩侘胄以后,张岩也被罢官。他曾把韩侘胄家传的古谱和市间购得的谱,合编为琴谱十五卷,准备出版。罢官后,他便将这些谱交给了直接参与此事的清客郭楚望。 郭楚望,名沔,浙江温州人,以善琴知名于世,是南宋后期古琴代表性人物,浙派古琴的创始人。在张岩府内,他接触了大量官藏“阁谱”和民间流传的“野谱”,眼界大开,琴艺日臻精化。韩侘胄被杀和张岩被黜,政治形势迅速逆转。作为门客的他深深感到了这种压力,他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就表现了这种心情。他的另一些作品像《步月》《秋雨》也是类似作品,即通过景色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刘志方,浙江天台人,是郭楚望得意的入室弟子,他继承了郭楚望的琴学。刘志方创作的琴曲有《忘机曲》《吴江吟》等。刘志方是浙派琴风的承前启后者,他将郭楚望的琴风传给毛敏仲和徐天民,为浙派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来杨瓒、毛敏仲他们学的都是“江西谱”,后来毛敏仲向刘志方学得郭楚望的《商调》,杨瓒听到后非常惊讶和高兴,立即出资,让徐天民也去向刘志方学习。从此,郭楚望的琴学便流传开来,并形成南宋浙派。 毛敏仲初学“江西谱”,后来从刘志方学浙谱,创作了大量琴曲。明清流传的《渔歌》《樵歌》《禹会涂山》《庄周梦蝶》《山居吟》《佩兰》《幽人折桂》《列子御风》等据传都是他的作品。晚年他和琴师叶兰坡、徐秋山游于京师,被推荐给元世祖。汪元量在《送毛敏仲北征诗》中,对他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诗中有“南人坠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的名句,讽刺毛敏仲。 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明月高挂,钱塘江面上数十万羊皮小水灯上下浮动。杨府内张灯结彩,琴乐飘飘,府内来了几位参加中秋雅集的诗人和琴家,他们应杨瓒邀请,携琴为《紫霞洞谱》而来。此时的杨瓒已年迈,身染多疾。之前,他和徐天民、毛敏仲等商量,要编一部当时的古琴集大成者。说干就干,诸位琴家分工分头查阅资料、校对音色,耗时数年后,终于订正了调意、操弄四百六十八首,编成了十三卷的《紫霞洞谱》,使之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古琴谱集,被时人称为“浙谱”,并使风靡一时的江西谱相形见绌。 明月朗照,御街上热闹非凡,杨府内诗人、琴家们吟诗抚琴,其乐融融。杨瓒让琴童搬出装帧精美的《紫霞洞谱》,供众人观赏。在大家的一片赞扬声中,杨瓒面对徐天民和毛敏仲,抱拳道:“幸得二位相公倾力相助,方有此宝。容在下敬二位一杯薄酒。”说完,拿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紫霞洞谱》的横空出世,不仅受到当时琴界的重视,且深深影响着后世元、明各代。 徐天民在杨府内弹奏的雅集曲《梅花三弄》使他名声大振,加之辅助杨瓒编写《紫霞洞谱》后,更是声名远扬。他超群的琴技,使不少诗人、道士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学后均言他所授曲子为正宗古谱。元代诗人、琴家袁桷于甲申乙酉间(1284~1285年)向徐天民学琴时,证实徐天民所传的浙谱,就是郭楚望从韩侘胄家得来的古谱。他在《题徐天民草书》中写道:“甲申乙酉间,余尝受琴于瓢翁。问谱所从来?乃出韩忠献家。”韩忠献就是韩侘胄。杭州道士金汝砺,曾向徐氏父子学琴,他认为自己“尽得徐氏之妙,又能玄探少师(杨瓒)谱外不传之意”。于是把徐氏所传十五曲编为《霞外谱琴》,意思是说在《紫霞洞谱》之外,另有新得的琴曲。现存最早的谱集《神奇秘谱》,把中、下卷名为“霞外神品”,就是借用了《霞外谱琴》的含义。焦竑《国史经籍志》中有《徐门琴谱》十卷,据考证,也是徐天民的传谱。 协助杨瓒完成《紫霞洞谱》后,徐天民还和其子徐秋山一起编写了《琴述》,并对毛敏仲的作品进行大胆删润、删制,以求精益求精。常常,在夜深人静之际,弹完每天的功课后,徐天民会拿出这些琴中之宝,细细研读,并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些珍品代代相传。明代琴家非常推重徐门的传授,称之为徐门正传,徐天民成为元明时期“徐门浙操”创始人。 唱和 日常,徐天民与毛敏仲一起在杨府研习琴曲、琴学,同时与诗人琴家汪元量保持着来往,二人常有琴曲交流和诗词唱和。汪元量(1241~约1317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在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轻时,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成为度宗皇帝(1265~1274年)的宫廷琴师,侍谢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仪(度宗之嫔)。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南宋朝廷投降元朝,元世祖诏三宫北迁大都。他以宫廷琴师身份随从“三宫”(太皇太后、谢太后、度宗)北去。从杭州到幽州,万里迢迢,他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和燕京生活,对于亡国之痛感受极深,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在元都期间,他去看望被关押在狱中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作《拘幽十操》,文天祥则倚歌和之。时人以“诗史”相誉,比以杜甫。 身处破碎的山河,做为遗民的徐天民和汪元量一样,有类似的亡国耻。徐天民十分欣赏汪元量的诗才,钦佩他去狱中探望文天祥。汪元量写徐天民的诗除了在杨府雅集那首脍炙人口的《长相思》外,还有一首《答徐雪江》: 答徐雪江 十载高居白玉堂,陈情一表乞还乡。 孤云落日渡辽水,匹马西风上太行。 行囊尚留宫里俸,赐衣犹带御前香。 只今对客难为答,千古中原话柄长。 汪元量伴随三宫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间常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并以琴闻名于大都。他教授瀛国公赵显诗书,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以后,太皇太后、王昭仪仙逝,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入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离析。这时汪元量毅然决然上书太祖请求南归,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出家为道士。 《答徐雪江》诗写的就是他上书元世祖,乞求还乡之事。这首诗是他在北方十多年的生活、返乡路上的见闻以及内心的所思所感。一路上,孤云落日相伴,行行又复复。行囊里还放着宫中的俸禄,御赐的衣服上尚留御驾的香味。回乡后,面对故友,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内心无比怅然。诗中,他将内心的苦闷倾述给徐天民,体现了二人彼此间的信任,也折射了徐天民的风骨。 南宋降元,遭到了以文天祥、谢枋得、郑思肖、谢翺等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和爱国文人的极力反抗外,也引起很多爱国琴人的抵触,他们不谈政治却常以琴声来表达山河残破的悲愤。 福州三山人连文凤,度宗咸淳间入太学,曾经做官。宋亡后入元,变姓名为罗公福,经常与诸遗民故老结社吟诗。 一日晚饭后,明月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夏天的凉风在弄堂里溜达。风轻人闲,连文凤与诸遗民相约去徐天民宅院听琴。 听闻琴友来访,徐天民即刻放下正在练习的草书,疾步来到大门外,热情地招呼客人穿过卵石小径,来到间堂,嘱人上凉茶、摆果盘、置熏香。诸位分坐于琴桌两旁,闻香、喝茶、聊天。 徐天民先到卧室,换上琴袍,然后取下挂在墙上的伏羲氏古琴,抱至间堂。他点香,入座,端正身心后,指落音起,气韵悠长、抑扬恬逸的《潇湘水云》在屋宇间缭绕,那云水奔腾的状景悠然展现于他的指尖。 《潇湘水云》由郭楚望创作。元兵南侵入浙,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曲子。郭楚望是一个终生未仕的知识分子,生活清贫,而他又是一个反对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人,因而他借九嶷山为“潇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义愤。 瑶琴一曲寄深情。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徐天民充分运用“吟、猱、绰、注”等技法,弹着玲珑的泛音,渐入尾声,众人皆屏息聆听。数秒钟后,徐天民停止双手的行走。山高水长,手歇而琴音不绝,坐中客人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时,半天回不过神来。这不绝的清脆悦耳之音把荷塘里悠游的禽鹅也打动了。事后,连文凤不禁赋诗一首: 听徐天民琴 间堂风月深,自此出瑶琴。 为我弹一曲,悠然生古心。 余清分坐客,微响拂流禽。 世上是非耳,谁能知此音。 “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潇湘水云》这样的琴音有几人能真正听懂呢? 苏州诗人顾逢是徐天民的老友,他曾与故交赴徐天民老家桐庐严陵游玩。桐庐富春江和天目溪两岸清丽柔美的山水给诗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游玩期间,诗人们到徐天民家做客。文人雅士相聚,自然离不开喝酒、弹琴、吟诗、写字。酒毕,徐天民以草书写了一首屈原诗“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众人皆喝彩。随后,有人提议请徐天民操缦一曲。 徐天民未加推辞,作揖说道“那老朽就献丑了”。当即取下挂在墙上的瑶琴,神情黯然地弹了一首《泽畔吟》,这是他自己日思夜想创作的曲子,表达了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操。众人听完这稀世之音,无不感慨,既写得一手好字,又能弹出这样好音的琴家实在难得,以后还会有这样的弹琴高手吗?听完琴曲,徐天民一边品茗一边向客人介绍了自己创作这首曲子的艰难过程。顾逢在《寄徐雪江珦潜山老友》诗中生动地记录了这次活动。 寄徐雪江珦潜山老友 雪江连雪巘,天目一般清。 三老真稀有,几年能再生。 琴中弹自谱,讲外着诗声。 岂独笺庄老,犹于翰墨精。 宋元间徽州歙县人方回(1227~1307年),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他以诗游食于元朝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朝遗民交往,长期寓居钱塘。方回曾听晚年的徐天民弹琴,作有《赠徐瓢翁二首》,现录其中一首: 赠徐瓢翁二首·其一 碧眸冰齿寿眉厖,谁识前朝老雪江。 指下七弦今第一,豪端行法更难双。 向来屡获观诗卷,恨不相从倒酒缸。 深愧后期似圯下,云间几度拓吟窗。 透过方回诗,晚年的徐天民冰齿寿眉,琴容琴仪一流,他的琴技在宋元时期乃首屈一指。方回说他经常有机会看到一些精彩的诗卷,却恨自己没有跟徐天民学琴。 《泽畔吟》 夜色深沉,咣咣咣、铃铃铃的秋虫声在窗脚下此起彼伏。杭州徐家宅院陷于寂静之中,家人已深睡。 在徐天民琴房里,烛光摇曳,香盘里灰白色的烟灰积了厚厚一层。他的书桌上展着南宋浙派知名琴人的代表作,有郭楚望的《潇湘水云》、刘志方的《忘机曲》《吴江吟》,还有毛敏仲的《渔歌》《樵歌》等琴谱,这些琴谱都是时下最流行的珍品。跟他们一样,徐天民也在苦思创作自己的作品。 天色如墨,徐天民从琴凳上缓缓站起,揉了揉腰,双臂张开舒展肩膀,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喝了半盏凉茶,又望了望窗外浓浓的夜色,他已经在琴房坐了整整五个小时。他从谱架上拿起刚完成的曲谱《泽畔吟》。这是他根据史书所传屈原的故事创作。屈原在楚国不得志,被楚王放逐后,“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的一片爱国心受到压抑,以致形容枯槁,颜色憔悴。报国无门,赤子之心,无所控诉,屈原向渔父倾诉自己郁结蒙尘之情,可是渔父却不以为然,转头鼓枻而去。徐天民感叹屈原的不平遭遇,他要为屈原呐喊,鸣怨,为他谱一首琴曲。 多少个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他沉浸在曲子的创作中。当晨曦爬上篱笆,随清晨的露珠滴落,当开满牵牛花的围栏上,云雀在歌唱,他已一边练琴一边构思曲谱;当正午的蝉鸣落在弦上,蜗牛向目标爬行,那里有蚂蚁爬过的痕迹,他在练琴并苦思;当月光落在窗棂,在庭院的花影里,他依旧在练琴和冥想。人生是一碗有情茶,茶碗里的风景无限。古琴琴面朝上,七弦们望着徐天民,这位痴迷的日日不离它们的拨弦人,总是把自己的琴声弹给风听,给花听,给鸟听,给月听。反反复复,徐天民将泛音、散音、按音加以完美的组合,将吟、猱、绰、注等技法合理运用,突出取声、音韵和技巧的结合。 这夜他终于完成了心心念念的作品,一首悲怆凝重又无言的悲歌《泽畔吟》。这首曲子后来成为浙派徐门的代表琴曲之一。 据记载,徐天民的《泽畔吟》共计收录于《神奇秘谱》《浙音释字琴谱》《西麓堂琴统》《风宣玄品》《太音传习》《杏庄太音补遗》《琴谱正传》等11部琴谱内。收录于明代洪熙元年朱权(臞仙)撰辑的《神奇秘谱》中第55首琴曲为《泽畔吟》。臞仙曰:是曲也,或云雪江之所制也。 明代弘治四年龚经撰辑的《浙音释字琴谱》所载第38首琴曲《泽畔吟》这样题解:“是吟也,或云雪江之所制也。噫,观夫游于江泽,蒙世尘埃之语,天下后世不平之鸣,良有已夫。” 全曲共四段,各段歌词如下:“一、游于江泽。游于那江泽,形容变尽当时色。千里一身嗟去国,天问无闻,心空南北,愁相塞。竢罪长沙,时移势迫。渔钓鸥盟,天宽地窄,此情空默。二、行遇渔父。行遇那渔父,委身问渡。子非三闾那大夫,霜寒日暮,于斯何故。欲答情难诉,举世俱皆浊,我独清而恐污,众人皆醉,我独醒,因遭所恶。故无所措,空此孤忠回护。三、蒙世尘埃。蒙世污尘埃,灵均只自哀。恐污洁白,此意徘徊。浮生槁木灰,萧草径叹无媒,心事摧颓,口空咍。时世疑猜,此身孤影楚天涯,物我总忘骸。大义殊乖,逐客怯幽怀,叹沉埋,恢恢天网危,力犯风电。四、鼓枻而歌。鼓枻而歌,沧浪细和,呕哑滹沱,清浊从他,濯缨濯足,何可而不可。见空自苦风波,玉堂金马,雨笠烟蓑。光阴百岁事无多,忠节永无磨。” 四段歌词详尽地演绎了屈原“举世俱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忠君爱国之心和不被渔父等理解的人生际遇。 《琴苑心传全编》说:雪江作此曲犹如韩愈作《羑里》《苏武》之操,思君忠义之心,千世如一,令人抚弦掩涕神伤。雨笠烟蓑,此心昭昭。 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曾经过徐天民家乡桐庐严陵,登严子陵钓台,设祭大哭文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这篇古文展现了文天祥义无反顾的爱国之志,饱含着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情!琴乃载道之器,后人说徐天民作琴曲《泽畔吟》和同时代人谢翱登严子陵钓台哭文天祥,均属忠义之心。 琴房里,烛泪点点,东方已现丝丝曙光。徐天民像看襁褓里的孩子一样深情地凝视着手中的曲谱,他在心里酝酿一个计划,要继谢翱在严子陵钓台哭祭文天祥后,择日回一趟严陵老家,到严子陵钓台弹奏《泽畔吟》。 一年后的端午节,天阴云稠,富春江上波光轻漾,严子陵钓台静谧地隐在青山间,两岸青山静如太古,这片山水,令多少人沉浸和流连! 徐天民和琴友,从杭州南星桥乘船出发,携琴来到富春山上。他们登上钓台,点燃三支清香,摆好果盘,向天地山川祭酒三杯,然后择地盘腿而坐。徐天民面朝富春江,将琴袍盖住膝盖,将古琴架在膝盖上。江水滔滔,山风吹拂他的寿眉和长髯。严子陵、谢灵运、孟浩然、范仲淹、谢翱……一位位历史名人在他脑海里翩翩行来,他们曾浪迹与此,留下诸多诗文,令后人膜拜。 翻过一页页历史的长卷,徐天民环顾四周,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身影仿佛正向他走来。收回心神,徐天民先调音,继空灵的泛音后,他用右手弹了一组清亮的大滚拂,然后正式入调。游于江泽、行遇渔父、蒙世尘埃、鼓枻而歌,约5分钟的曲子他交替使用泛音和按音,定吟、长猱,他的左手指在琴弦间时而上行,时而下滑,似行云如流水。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此时此刻,树静鸟息,富春山水化作一条琴,七弦古琴演变为富春山水,徐天民的心里奔涌着屈原的忠节和悲叹,他白色的长髯飘扬在胸前,褐色的眼球里映现着青绿的富春山水,山、水、琴在他灵动的指尖化为一曲悠远的沧浪之音,久久飘荡在富春江上和白云深处。 相信有一天,徐天民的《泽畔吟》会再现于诗乡画城的富春江畔。 |
原标题: 泽畔之吟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