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的文学心灵之旅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11月17日 07:55:57 |
■ 黄新亮 九年前,我在上海青浦区一家同乡创办的快递公司总部谋职。上班期间朝九晚五,每周有双休日,赋予了我相对充裕的业余时间。 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呈现多样化特点,尤其是海派文化,彰显出大气、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各类市民文化、文学讲座与分享活动精彩纷呈,且辐射至上海各个行政区域。 那年初,我约不到讲座席位,直到春暖花开的4月中旬,才真正开启了2014海上聆听讲座之年。从聆听第一场讲座伊始,至是年11月底止,共赶赴了八、九场讲座,其中有四场文学讲座,总时间跨度有八个月多,历经春、夏、秋三季交替。 讲座分为两大类:市民文化节文化讲座;上海东方讲座·文汇讲堂之文学讲座。皆为公益讲座,至少需要提前一周时间预约,也时常会出现“一座难求”的情况。 5~6月间,我不是因恰逢讲座的节点时间与日常工作有冲突,抽不开身,就是一直预约不成。 从7月中旬起,直至10月,或音乐曲艺讲座,或历史文化讲座,四场文学讲座都集中在11月,月初和月底各两场。 文学讲座在黄埔区举行,主要面向文艺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属于高大上的讲座。 首场上海东方讲座·文汇讲堂“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文学创作的个人表达”,由著名作家,文学博士潘向黎主持,著名作家汪芳主讲。 因某种原因,她感觉自己变成了边缘人,坚持看书、读故事。高中毕业后,当过搬运工;大学毕业后,做过杂志社记者。她受到过周遭的蔑视、冷漠,在此逆境中,开始了诗歌写作,在大学时代转向了小说写作,并发表了处女作,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期间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出了人生低谷期。所以,她将文学上升到了“救命恩人”的高度。这也印证了“逆境出作家,苦难出诗人”的道理。 而文学需要冷静客观的陈述,更真实的存在,包括态度、情怀、力量介入人生,面向芸芸众生。 从文言文写作到白话文写作,新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需要摆脱政治概念,关注社会最底层、最普通的群体。以致达成了“文学与弱者是心心相通的”的可能性。文学需要是孤独的寂寞的,介入边缘人和弱者的生存状态、命运际遇,为弱势群体发声。 每位作家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同作家,不同风格,发出自己内心最真实最本质的声音。 同日,汪涌豪教授分享了“一种超越与否定的力量”。现代化是物质化,不是真正的内心世界,是物性对人性的控制。 尼采:任何艺术家都不甘于现实。文学艺术与社会站在对立面,言下之意是需要批判和否定,比如社会不公、人类痛苦、自我救赎,向上仰望天空。 无论是童话、传说,还是故事,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建构故事情节,体现一种本质的力量,引向更美好的视界,要迎合,又要批判。 最终结语:否定就是超越,超越就是否定。说明两者既对立又统一,需要对当下现实持怀疑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反思。 第三场文学讲座主题:情感与故事,著名作家孙甘露主讲。他在少年时代就充满奇思妙想,甚至充斥着玄妙与虚幻。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以后,有过做邮递员的工作经历,爱好读书与写作。时隔十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写小说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人物是有情感的。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不乏也有做“引子”的范例。 孙老师以是年一场思南读书会“作家与读者”读书活动,导入本次讲座内容。他结合自身读书与创作实践,认为:阅读是钥匙、桥梁、事业。有名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书对于写作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从介绍当时流行的电影《星球穿越》,到“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十年生死两茫茫”“弦管消永夜”的诗歌朗诵;从国内著名作家阿城、沈从文,谈到英国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从关于父亲的主题,父亲即将死亡对于诗人的影响,到外国的葬礼蓝调。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其丰富的情感都宣泄在诗行里、故事中。 最后一场文学讲座,主题:迁徙与阅读,主讲人罗岗教授。他在解读鲁迅小说时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小说叙述的开始以离开为起点,如《故乡》《少年闰土》《祝福》,《祝福》中的祥林嫂从死后有没有魂灵?(文章中的“我”的设问);还有如沈从文的《边城》。 当下处于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生活趋同化,阅读将成为80年代后生人的成长动机。 至于迁徙,在新旧世界与社会交替之间,如抗战时期的迁徙,知青下放的迁徙,著名诗人艾青诗言:“行走在中国的旷野上”。 从乡村到都市,再回到乡村,不断地迁徙。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迁徙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学需要思考、追问和表达迁徙的意义。 无论是名家的经验之谈,还是文学的饕餮大餐,取决于聆听者的消化和吸收,取决于爱好者的心智和悟性。 在文学创作方面,企求有所收获或成就,需要丰厚的人生经历、社会阅历和写作技巧的积累。 |
原标题: 我在上海的文学心灵之旅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