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叶浅予电影纪录片拍摄轶事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6月09日 08:57:23 |
我国著名漫画先驱、中国画大师、美术理论家、教育家叶浅予先生,在1980年最美的春季里,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又一次回到了故土。其时叶浅予先生已是73岁高龄,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常委、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叶浅予先生最怀念的是家乡富春江的山水风光,所以回归故乡时常常选择水路交通乘轮船沿钱塘江而上。 3月31日这天,我和时任县委办公室主任的王恭甫先生到东门轮船码头迎候,客轮渐渐靠近码头,风尘仆仆的叶浅予先生站在船舷边向我们频频挥手。一上岸就向我们介绍随同前来的客人是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和摄影师。编导即刻向我们介绍,这一次是带着重任来的,要抢拍叶浅予先生在富春江上深入生活的画面,并将他潜心创作的珍贵镜头摄录下来拍成纪录片,载入史册。老画家年事已高,我们必须要抢救记录他在富春江上彩笔写胸怀。拍完后还要去拍摄李苦禅、程十发、李可染等四位老画家。我们听了为之振奋,深感意义深远。当晚大家在县委招待所就立即开始简单交流,商议安排拍摄工作。县领导吩咐由时任县委办公室主任王恭甫负责,在县旅游局办公室工作的我陪同配合选景,一起努力去完成北京科教电影厂拍摄叶老先生纪录片的任务。 第二天我们又在招待所会议室里,与北京科教电影厂导演、摄影师交流,先在摄像机开机前热热身,简单回顾叶老的画坛成长史。叶老的艺术继承了陈志莲、任渭长、任伯年等浙派画家的优秀传统。同时坚持从生活出发,通过大量的生活速写来锤炼技巧、丰富笔墨。叶老师十分重视师法造化,主张把速写作为从生活到创作的桥梁,又力主加强记忆、默写以及笔墨的锻炼。所以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具有崭新的时代感。他把自己成长期的艺术实践经验总结为“目识”“心记”“臆测”六个字。“目识”就是要深入观察,研究生活,熟悉和理解对象,并通过速写来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心记”就是训练记忆形象和能力,要使自己脑子里装满各种形象。“默写”是敛气的最好方法,通过默写可以舍去新对象的繁枝细节,抓住关键特征,熟悉规律。“臆测”就是发挥主观想象力对生活做艺术加工,使之比生活更典型化,这样才能使眼中之景升华到画家胸中之画。这三者关系是“臆测”调整“心记”,“心记”补充“目测”,而关键还在与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形象和创造。叶老有一个闪光点,他始终惦记富春江,他从小就热爱故乡富春江的山光水色。 1977年和1978年秋,叶老自六和塔溯江而上,两次重游富春江着手创作《富春山居新图》。访富阳、桐庐古城、七里泷、梅蓉白沙诸点,并深入茆坪山区收集画卷素材,完成了第二稿。其后叶浅予先生发现此卷着重描绘江山新姿,画得过实,画中灵秀之气不足,于是打算第三稿中加以提高。此行正好要拍摄叶老纪录片, 也是《富春山居新图》最后定稿的时间段,十分巧合。经过酝酿,拍摄重点为叶老泛舟富春江,深入富春江畔风景名胜、山村农家、工厂,延伸到新安江、千岛湖、天目山等实地,记录速写、采访,汇集叶老一系列故乡游踪。 拍摄纪录片第一天清晨,登上了桐君山,这是叶老先生最为思念的乡愁之地。他站在四望亭前告诉我们从小就十分喜欢桐君山,桐庐人都喜欢桐君山,一旦离别都会暗自流泪,情意难舍。他说六十年代初回故乡站在这里,已开始萌生起稿《富春山居新图》,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去完成这幅巨作,谁知正要助兴挥墨之际,“文化大革命”来了,十年动乱,蒙受了秦城监狱之灾,十年荒唐梦后,终于春天来了。说到这里,叶浅予脸上的表情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此时叶老一边鸟瞰古城,一边急速勾勒着美景。摄影师不断变换叶老站位视角,抓捕细节。第二天,天公特别作美,上午选择到梅蓉,这里是富春江畔最典型的江南农家,画家特别在意这样的环境,难怪浙江美院的师生年年来这里创作,作为师生创作基地。浙江美院还曾经有过要把学院迁到梅蓉来的方案。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乐坏了电影摄影师,这时正好梅蓉幼儿园小朋友在果园边做游戏。随同拍摄的叶浅予夫人王人美一见这些幼童,马上跟他们互动起来,二老与天真的小孩组成了奇妙的童趣。叶老又开始速写这些生动的人文素材。和孩子合影留念后去了果园、渔埠采风。 下午去了洋洲,这里大面积的油菜花十分壮观,金灿灿一望无际,电影摄影师非常满意这里的意境,他让叶老站在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把油菜花丛作为大地背景,叶浅予先生手持画本速写,迎面的桐君山、桐君古城、富春江畔放牧场景,在逆光里闪烁着那种特有的立体感与浓浓的诗画雅韵。摄影师对准叶老,用变焦镜头拉起了大特写,抓捕叶老晶晶闪亮的眼神。此时叶老特别配合,长时间凝视着前方的画面,手不停眼不眨,功力非凡。 选择钓台、钓鱼岛、芦茨湾、茆坪的拍摄,由于线路较接近,准备一天完成。一早先上了熟门熟路的钓台,在东西钓台之间的棋盘石上,重点摄录叶老鸟瞰富春江速写画面,一幅幅速写短短几秒钟就完成了。但我们看到的是他观察时间远远长于他作画的时间。叶老要画富春江钓台的全景场面,他选择了乘游船渐渐远离钓台码头,驶到江中速写,然后转了一个圈,变换了几个角度,再缓缓驶往钓鱼岛。 那时的钓鱼岛是桐庐渔民网箱养鱼区,这里最美的场景是两位形象生动的老渔民在斜阳里织渔网了。叶老一下子就跟他们聊上了话题,十分投机。叶老边聊边速写,多好的美景,乐坏了电影摄影师。我也趁机不停地按下快门,那时用的是胶卷,也只能按几下就收手了,得节约胶卷。要是当今的数码相机,高速狂拍,那有多过瘾。离开钓鱼岛,登到彼岸迎客松下,正巧遇上了一群年轻的炭农,他们卖完木炭从七里泷返回,肩上扛着零星小包和一些带鱼鲞。叶老和他们攀谈起来,问及家住哪里、竹木炭销售价格、家庭收入等,在谈笑风生中,叶老的画笔不时在速写本上挥舞,摄影师十分满意在这里抓拍到了叶老在江边画富春人物的场景。到茆坪村的时候,已接近黄昏,在这里叶老最感兴趣的是画村中的古建筑和村口溪边的古道、古树、古亭。在这里叶老滔滔不绝地说起古桥的历史,溪上的木桥只能是昔日童年的回忆。 叶老十分关心家乡的工厂建设,听说杭州拖拉机厂上千工人在桐庐渡济生产手扶拖拉机,叶老要求去采采风。那天到达的时候,正巧工人们在车间门口休息,叶老一下面包车就赶紧画起工人们休息的身影,老画家的速写风采,被工人们发现了。大家把叶老围得水泄不通,只留下叶老视线前一点点小小空隙,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被画家的笔下生辉所吸引。等到工人们回到车间劳动的时刻,叶老走向一排排停留在厂区的拖拉机旁,听厂领导的介绍,与他们交流互动,为家乡有那么大的工厂落户而高兴。离开杭州拖拉机厂后,叶老决定去走访毛主席批示的“好干部”严如湛那里。老农严如湛选择了在村口田边用大碗茶相待,简易的桌子、长凳边,犹如老兄弟相见,一问一答侃起家常。严如湛叙述着俞赵村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滔滔不绝,把叶老乐得心旷神怡。 当天下午又去了七里泷水力发电站,电厂领导坝上坝下全程陪同参观,七里泷大坝的建成调节了洪水涨落,确保富春江下游农田丰收。电厂之行叶老不仅画了不少速写素材,更为受益的是开启了故乡情怀的心灵之窗。他当晚就在县招待所作诗诵之: 七里泷诗一首 七里泷水碧波迴, 双台高峙严山巍。 夹岸杜鹃红烂漫, 满山松竹绿苍翠。 枝头鸣禽诉春情, 林间流泉映朝晖。 三江汇处撒渔网, 群鸟鹭起飞又回。 拍摄叶老电影纪录片在桐庐老县城周边基本完成后,叶老决定去分水方向采风,此时正好是采茶季节,美轮美奂的百江公社联盟茶园一直吸引着我,《人民画报》也曾刊登过我拍的百江公社联盟茶园照片。叶老一听十分高兴,非常愿意去百江速写家乡采茶园。为了有好的画面气氛,次日早晨八时许就驱车赶到了百江联盟茶园。那天天气很好,正逢采茶旺季,星星点点的社员在满山茶丛中忙碌。陪同的叶老侄女叶如君也兴高采烈地采起茶来,叶老专注着采茶美景,不时勾勒着釆茶姑娘变幻多姿的神采,一页又一页速写了个痛快,电影摄影师十分满意这里的场景,不时竖起大拇指连说茶园好。 拍完茶园后,抓紧时间去了合村,这里是山好水也好的美丽山村。听说合村的陈家古厅古建筑的风韵特好,在“文化大革命”中避免了冲击,保护得完好无损。于是接近中午一行人就驱车赶到了合村,直接到陈家古厅参观,叶老不时仰望着古厅的雕梁画柱、雕刻门窗。他特别欣赏厅堂口的牛腿雕刻,边看边画,喃喃自语:“这古厅真好,碰上‘文化大革命’还保护得这么完整,这里的人不简单啊!”交代村干部以后要将古厅整理干净,好好保护,好好利用,越是古稀之物,越要珍惜,合村古厅是个好宝贝!等到中午招待吃饭的时候,正好迎合叶老的心愿,餐桌就摆在古厅里,叶老十分高兴。往后多年,叶老也常常怀念合村古厅之行。 分水合村行之后,近邻淳安县的领导听说叶浅予在家乡拍纪录片,恳请叶老前去做客,叶老欣然答应,于是在拍摄叶老纪录片中增添了去千岛湖拍摄的附加时间。淳安朋友为叶老千岛湖之行做了精心设计,派了当时最好的邮轮在毛竹园等候。游船上中午用餐选择了淳安美味鱼宴。在船中还为叶老开设了临时画桌,上面铺了毛毯,笔墨砚宣纸文房四宝齐全,请叶老临场作诗、绘画。叶老胸有成竹,挥笔泼墨,写下了不少题词。到淳安招待所后,还为淳安饭店题写了“淳安鱼味馆”几个大字,为淳安县千岛湖旅游增添了一张鱼文化金名片。 从千岛湖回来,叶老兴致勃勃,紧接着要去临安天目山,那是故地重游,别有风情。于是在叶老纪录片拍摄最后的日子里,增添了天目行,作为富春江源头之一的天目山,在叶老的画笔下增添了新的篇章。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追忆20世纪80年代陪同叶老晚年电影纪录片拍摄行踪,一幕幕场景,仍记忆犹新,中国画坛一代宗师叶浅予是故乡的骄傲,他的故乡情怀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
原标题: 忆叶浅予电影纪录片拍摄轶事 |
作者: 王天瑞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