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饮水史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2月16日 10:24:24 |
■徐红霞 儿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个水缸,以作储水之用。每天早上,大人们把从井中挑来的水倒进大水缸里,用来烧水做饭,于是挑水便成了每家每户每天必做的事情。 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奶奶准备做晚饭,掀开水缸盖板一看,发现水见底了。父母都不在家,奶奶又年纪大了,我便叫上弟弟一起去挑水。奶奶从墙上取下挂着的水钩扁担,这是一条两头用麻绳各系着一个铁钩子的竹扁担,又从脸盆架下拿来倒立的水桶,把铁钩子各挂在水桶的把手上,嘱咐我们俩:“下过雨了,路上滑,少挑点,走慢点。” 水井在村东头,从家到水井处大约有600多米,通往水井的路2米来宽。水井的左边是一片小竹林,我不知道那些竹子是什么品种,只是发现它们在万物凋零的冬天,依然那么翠绿,那么生机盎然,这竹林在一片枯黄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离水井约10米处有一段下坡路,下坡就到了,水井呈半圆形,从上到下依次横铺着三块一样长的长方形青石板,最下面一级铺着一块仅能站一人的正方形青石板。据村里的老人说:这口水井民国时就有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井水甘甜清爽,冬暖夏凉,人们天天来挑水,可井水似乎总也挑不尽,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从来都不会干涸。一口小水井供养着全村上百口人的吃水,可谓功德无量。冬天的井水比较浅,只有站在最下面的台阶上才能取到水。弟弟不放心我,就站在上面台阶上紧紧抓着我的左手,我用右手握着水桶把手,蹲下身去,笨拙地把水桶垂直放入水中,试了几次后,水怎么也不会进入桶中。后来就把水桶横着放,水一下子就进入了桶中。我站起身来想把水桶拎出水面,可是水太满太重,我根本拎不动。于是我让弟弟松开手,再次蹲下去,把桶中的水倒出来一些,拎上来后才发现桶中的水又太少了。机灵的弟弟看了说,他马上回家去一下。过了一会儿,只见弟弟手中拿着一个打水用的木舀斗,这是烧饭时专门用来舀水的,平时就放在水缸里,浮在水面上。有了舀斗就方便多了,用舀斗一瓢一瓢直接从井中舀,很快就有了半桶水,我和弟弟合力把水桶抬到路上。由于我个子矮,人比水桶高不了多少,就把水钩扁担两头的麻绳往扁担上绕了一圈又一圈,仅剩下铁钩子的长度,这样才能将两只水桶挑离地面。两个半桶水对于弱小的我来说依然显得很重,特别是走上坡路时,把握不好扁担的中心位置,手又太短,抓不到两头的铁钩子。我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家走,有时腿肚子都在打战,水桶里的水不停地往外溅。真是“满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这时觉得这话说得真形象。刚走了几步,我就气喘吁吁,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让弟弟接着挑。弟弟小我2岁,和我差不多高,就这样两个人就像跑接力赛一样,姐弟俩你挑一肩路我挑一肩路,终于把水挑到了家。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众亲友的帮助下,我家在大联路旁造了新房子,这时又恰逢村里通上了自来水,真是喜事连连。年幼的儿子很好奇,从一楼、二楼、三楼到四楼,把每一层的自来水龙头都挨个拧开来看,看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他开心得手舞足蹈。为了让儿子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我特地教了他一首儿歌:“自来水,哗哗哗,龙头一开就说话。淡水资源很有限,人人都要节约它。淘米水,有营养,每次都要积起来,城市居民浇花草,农村居民浇蔬菜。洗衣水,一桶桶,积起来,再利用,擦好窗户拖地板,用过废水立新功。” 自从有了自来水,再也不用风雨无阻去井里挑水了,洗衣洗菜也可以在家里洗。洗衣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挎着整篮子的衣服去池塘里洗,那时洗衣服最怕三九严寒,水面上结了冰,我们得用榔头砸出一个窟窿,接着就在池塘里洗,等到把一大篮子衣服洗好后,双手早已冻僵了。有了自来水,不仅省时而且省力,生活起来方便多了。那口老水井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来这里被开发,井被填掉,现在正安安静静地躺在格林花园的地底下。 社会在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时至今日,我家的饮用水,几年前就从自来水升级为农夫山泉桶装水了。家里有3个19升的水桶,两桶水用完就打电话,这样送水师傅就不用三天两头跑了,不用担心接不上。桶装水和自来水一样,用起来十分方便,但桶装水更干净卫生。 历时三代,我家的饮水史从挑井水到自来水,再到农夫山泉桶装水,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甜蜜! |
原标题: 我家的饮水史 |
作者:徐红霞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