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历史文化漫谈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0月14日 09:38:29 |
(续) ■董利荣 (接上期人文桐庐) (二)其他文化积淀,同样值得一说。 山水文化: 桐庐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桐庐山水的标志性评价。“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和“桐江山色天下无”“一路桐江尽胜游”的类似诗句,比比皆是。 桐庐地处“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两湖”(西湖、千岛湖)“一山”(黄山)黄金旅游线的中间位置,是奇山异水间的一颗明珠。 桐庐地处北纬30度左右。曾被古书列为建筑改变风水的三个例子之一(分别是省会城市贵阳、地级城市泉州和县城桐庐镇)。桐庐境内无穷山恶水。 书画文化: 桐庐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字子久)晚年徜徉在富春山水间,据画家江枫先生《黄公望与桐庐富春山》一书考证,黄公望曾隐居桐庐阆苑,在桐庐境内的富春山七里滩(即严子陵钓台)一带写生,最终完成传世名画。黄公望在桐庐还完成《富春大岭图》。黄公望与桐庐的渊源,不容置疑。 桐庐是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叶浅予的诞生地。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第二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叶老晚年为回应清朝诗人王修玉“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之问,历时三年完成《富春山居新图》,随后又完成百幅《富春人物画谱》,成为其献给故乡“两尽其美”的精神文化财富。叶老晩年慷慨捐赠家乡73幅名家书画佳作和其本人128幅精品力作及787册图书。其中名家名作有元代王蒙(叔明)的《李下隐居图》、明代周之冕的《梅竹水仙》、清代郑板桥的书法和现代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傳抱石、吴作人等名家真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市区)中,拥有如此数量的名家书画作品的县,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屈指可数。桐庐堪称名副其实的“中国画城”。 古诗云:“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而富春江山水,最美的一段又在桐庐境内。叶浅予先生有诗:“桐君苍翠峙大江,富春风光此地看。”在他眼里,桐君山、富春江,无疑是天下最美的风景。晚年曾寓居桐庐10年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也以画家的眼光盛赞:“富春好景在桐庐。”他还感叹桐庐是个“诗人忘返画家忙”的地方。叶浅予在《富春人物画谱》中有一图,题为:“富春如此多娇,引画家竞折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几处“富春”都是富春江的简称,非古县名。)作为桐庐土生土长的文化名人,叶浅予自学成才、坎坷拼搏的一生,“生活上知足常乐,艺术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情怀,已然成为桐庐独一无二的文化财富,值得大力弘扬。 历朝历代众多画家画有桐庐题材的画作,著名的有清华岩《桐荫问道图》、近现代黄宾虹《桐君山色图》、刘海粟《富春江七里濑》、张大千《桐庐晚色》、李可染《家家都在画屏中》、陆俨少《桐君山图》等佳作。画中桐庐,引人入胜。 名人文化: 桐庐人文史上,名人荟萃,各领风骚。 桐庐名人,除黄帝时期的桐君和东汉时期的严光(严光系“会稽余姚人,但他在桐庐隐居12年,名迹与桐庐山川已融为一体,可谓古代新桐庐人)外,另有唐朝诗人施肩吾、徐凝、方干、章八元、章孝标、章竭,明朝两部尚书姚夔,清朝袁昶及现代的叶浅予等。 当然,到过桐庐的名人则更多。2021年,县社科联会同融媒体中心在桐庐电视台推出“品读桐江名人”节目,共介绍26位桐庐本土历史名人;2022年又推出“品读桐江名人”之“名人与桐庐”,从数千位到过桐庐的名人中精选出25位逐一介绍。历朝历代之所以有那么多名人前来桐庐,原因依然如前所述,即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得天独厚的水上交通和独领风骚的严子陵钓台。 民俗文化: 桐庐境内最大的民间习俗是“江南时节”,从农历8月初开始到冬月结束,各村轮流,热闹非凡。除此之外,横村镇三月初八庙会,旧县三月廿八庙会等,都是桐庐境内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 另外,桐庐传统民间宴席“十六回切”,也是颇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遗存。十六回切据记载“始于南宋,兴盛于明清”。此宴席有固定的仪式和相对固定的菜单,叶浅予先生在回忆录里专写一节予以介绍,并配有一画。 如今,江南时节和十六回切,均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三)关于桐庐的拳头文化产品 在多年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桐庐形成了新老四大文化拳头产品。老四大是越剧、剪纸、故事、小品。其中小品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红极一时,现已被书法取而代之。 越剧: 有言是“越剧的故乡在嵊州,越剧的摇篮在桐庐。”从桐庐越剧界走出去的越剧演员共有6位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其中单仰萍、谢群英、陈雪萍、陈小红、王杭娟5位都是桐庐人,孟科娟虽是外地人,但曾在桐庐越剧团工作。 桐庐越剧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春江月》《桐江雨》相继拍摄成电影,为县级剧团少有。近年来,桐庐越剧重振雄风,《花溪情歌》多次获奖,现代越剧《通达天下》《南堡壮歌》,在传统剧种与现实题材相结合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剪纸: 桐庐是“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据清代乾隆年间《桐庐县志》记载,早在五代时期桐庐就出现了剪纸艺术,桐庐剪纸可谓源远流长。 桐庐剪纸形式多样,尺幅灵活,有单色、斗色套色、染色等多种剪纸样式,题材丰富。既有传统喜花剪纸,又有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剪纸作品。体现出桐庐百姓的精神状态、生活情趣和美好希望。 桐庐剪纸2014年11月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伯敏先生寓居桐庐期间,撰写《中国民间剪纸史》(2006年中国美院出版社出版)。 桐庐剪纸艺术人才辈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享年114岁的桐庐籍剪纸艺术家胡家芝,她是叶浅予先生的表姐,是叶老艺术上的启蒙老师。南京现建有胡家芝剪纸艺术馆。 故事: 桐庐故事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江南故事大王”吴文昶为领军人物的桐庐故事演讲和创作活动异军突起。此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桐庐故事创作和演讲活动形成特色,并有“山花烂漫”之势。 2013年6月,桐庐创建成为“中国故事之乡”。 书法: 桐庐书法,素有传统,但不成气候。2008年开始,桐庐与中国书法之乡四川省什邡市开展书法交流,互办展览,学习借鉴。加上桐庐书协积极作为,县内书法爱好者刻苦努力,桐庐书法后来居上,势头强劲,形成浙江书坛的桐庐现象。 2015年,桐庐创建成为“中国书法之乡”,为桐庐文化锦上添花。 当然,除这四大拳头产品外,桐庐其他文化文艺领域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文学界,桐庐走出了一位鲁迅文学奖得主、散文家陆春祥。随着富春文学院和陆春祥书院落户桐庐,相信桐庐的文学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另外在美术、摄影、歌曲歌词等创作领域,也有可喜的成绩。今年,随着央视虎年春晚《忆江南》节目的播出,近来在严子陵钓台推出沉浸式演出,起势良好。由此可见,桐庐文化,依然可以再造,更能够再创佳绩。 “潇洒桐庐郡,征帆第几程。”桐庐历史,绵延不绝;桐庐文化,生生不息。新时代的桐庐人,一定会开辟桐庐历史新征程,开创桐庐文化新辉煌。 |
原标题: 桐庐历史文化漫谈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