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值得建设的文化工程 |
http://www.tlnews.com.cn/2022年10月08日 08:23:57 |
■李锡元 县委书记夏积亮在县委十五届二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国范仲淹纪念馆开工建设。这是我县文化建设的一项值得庆贺的工程,也是落实新时代“桐庐人文精神”的一个创举。但也有人认为,范仲淹不是桐庐人,且前几年已建有“范仲淹纪念馆”,现在再扩大有必要吗?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今年是他逝世970年。范仲淹与桐庐的关系,我县原文联主席、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利荣,在2009年11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的《范仲淹与潇洒桐庐》一书中,对范仲淹这一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历史地位和他与桐庐的关系作了翔实的介绍,他把范仲淹列入桐庐的文化名人和对桐庐有过突出贡献的桐庐先贤,桐庐人民是完全接受的。 范仲淹,一生当过大大小小的官,他为人很正直,经常向皇帝提一些合理的意见。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纵论天下大事。当时皇帝宋仁宗,对范仲淹很了解,所以能接受范仲淹的一些意见。北宋初期,由于全国经历了长期战乱和随之而来的饥荒疫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尤其是江淮和京东一带更是严重,老百姓衣食无着,生活十分困苦。范仲淹得知这种情况后,他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请求宋仁宗派人去各地调查灾情,宋仁宗没有答应。范仲淹急坏了,他对皇帝说:“圣上,如果你在宫里,一天不吃饭,能忍得了吗?”仁宗这才被说动,他命范仲淹为钦差,去救济慰问江淮一带受灾的民众。无论走到哪里,范仲淹都命令官员将粮仓打开,把粮食发放给老百姓吃,还免去了受灾地区的各种苛捐杂税。不久,范仲淹被派到苏州做官,那里正在闹水灾,洪水淹没许多粮田。范仲淹就亲自带人观察水情,用疏导的办法将洪水引入大海,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宋仁宗见到范仲淹当官不忘老百姓特别赏识,便把范仲淹调到京都,任命他做吏部外郎,兼开封府知府。范仲淹人很坦率,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他一定要说话。因此,得罪了许多人。那时,宰相吕夷简,他权力挺大,并且喜欢安插自己的亲戚当官,有的还在朝廷做了大官。范仲淹痛恨这种行为,气愤地向皇帝写了《百官图》,指责吕夷简,认为他不配当宰相。不久就受到吕夷简的陷害,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州。 1038年西夏进攻延州,宋仁宗失利,就调范仲淹去抗击西夏进攻。范仲淹到延州后,训练官兵,爱护官兵的生活,提高官兵的津贴,很快就击败了西夏。1043年,范仲淹调回朝廷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皇帝要范仲淹等人写出治理朝政的富国强兵策略,这策略伤害到皇帝贵族和大官僚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诬告范仲淹,范仲淹又一次被贬谪到边关,但范仲淹宁死不屈,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1034年(景祐元年),范仲淹被宋仁宗贬至睦州任知府,虽然任职不长,只有八个月时间,但他办了龙山书院,修理了严陵祠。祠堂落成后,他派人去请画师来画严子陵像,立于祠堂中央,又画处士方干像于堂之东壁。他对严子陵不慕权贵,不贪荣禄的高风亮节十分崇敬,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一生留诗三百余首,在桐庐期间创作的作品多达六分之一,无疑,桐庐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历程。有赖于范仲淹的推广,“潇洒桐庐”由此穿越千年,成为现今桐庐的金名片。所以,我们要将现有的“范仲淹纪念馆”进一步扩展,对挖掘提高桐庐的人文历史,有着深刻的意义。 |
原标题: 一项值得建设的文化工程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